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全球经济正在艰难复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双重经济标准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资金短缺、生产过剩、市场机制不合理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乡镇企业的发展。江浙地区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带,实体经济也要经过重新洗牌,以应对经济形势的新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宜兴市新建镇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当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提高该地区乡镇企业竞争优势的策略。
关键词:产业集群;乡镇企业;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宜兴市新建镇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一)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宜兴市出台多种政策,大力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以促进该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宜兴市政府在发展乡镇企业上坚持“一镇一特”、“一镇一品”的理念,期望通过加大产业集中的力度,使本地产品向高精端的方向发展,尽全力创造一批“金牌”产业的集群。宜兴市新建镇、官林镇、西渚镇分别被授予“中国化纤纺织名镇”、“中国电缆城”、“中国亚麻纺织名镇”的称号,影响力享誉全国,是该行业的领导品牌,集中突出了产业集群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新建镇化纤行业发展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兴起,集合了化纤行业的聚合、纺丝、织造、染整等整体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化纤产业发展链条。该镇地处江苏无锡,化纤发展有着良好的地理基础;而且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获得发展化纤产业必需的技术支持;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也为化纤集群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2012年,新建镇共计投资14.3亿元,启动了15个化纖项目及相关产业,预计等这些项目投入生产后,每年为新建镇带来的税收收入将达到5000万元以上。
(二)乡镇企业发展特点
乡镇企业集群发展的特征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1.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宜兴市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就是秉承“一镇一特”、“一镇一品”的理念,新建镇主要发展化纤产业,官林镇发展电缆产业,西渚镇发展亚麻纺织行业,这种明确的发展理念以及政策支持使得该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一体化的特征。对地区产业的发展进行明确的分工,有利于产业集中各自优势,在促进自身发展进步的同时,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品牌个性化较强。“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理念就是为了做大做强行业品牌,促进产品向着高精端的方向发展,以提高产品的价值,提升本行业的竞争力。宜兴市电缆、化纤、纺织和环保包装的品牌影响力已遍及全国。据统计,2012年,宜兴市最具优势的六大产业总计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281.92亿元,同比增长8.6%。可以说,宜兴市的产业品牌的价值正在大力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招商引资的机会与平台。
3.产业投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资金是每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宜兴市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民间投资来完成,但民间资本数量较少、流动性较差,难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企业可以通过成立股份制企业募集资金,也可以通过中介机构或者依托自己企业的良好信誉向金融机构贷款,随着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稳定,乡镇企业的发展未来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4.产品产销一体化的优势明显。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宜兴市当前的产业布局已经建立起了包括经贸、工业、农业、服务业、商业和科研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使得产品与市场的距离更加密切,产销一体化的格局也基本形成。不可否认,本地的产品大部分是要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但就地销售仍是企业节约销售成本、获取最大利润的重要渠道。
(三)产业集群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近三十多年的发展也使得宜兴市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期的到来,本地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
1.产业集聚的水平较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当前宜兴市的乡镇产业集群正处于初级阶段,产业之间只是简单的集聚组合,集聚的水平较低,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集聚链条。当前大部分企业之间的协作化、连接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配套产业,以至于难以有效聚合本地资源,大力促进本地产业集群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
2.产业集群的价值较低。宜兴市的产业多为基础加工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企业利润不高,尚没有建立起一批集产品设计、科研开发以及深加工等于一体的行业。多数企业都处在模仿国际国内领先行业的发展阶段,没有建立起自有品牌,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3.产业集群的国际影响力不足。宜兴市的产品由于创新能力不足、附加值较低,其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出口的比重很少。这也导致产业的发展较容易受到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
二、提高乡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政策扶持本地优势
宜兴市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为那些节能环保、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在企业成立上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减免税收,以鼓励这些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宜兴市应适时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发展的要求,选择一批本地较有优势的、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并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帮助其制订适合宜兴市当地发展实际的企业规划,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给予贷款等方面的优惠,鼓励其大力进行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本地企业的竞争力。而且,政府在对本地乡镇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应在有关的人才、土地资源、融资贷款以及水电供应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确保企业的发展能够稳步进行。
(二)加强优势品牌的研发与建设
新建镇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竞争优势,必须研发自己的优势产品,培育品牌文化,创建自主品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实施品牌标准化、专业化的策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及企业专利自主研发的比重,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不再过度的依赖外国品牌,逐渐变“贴牌”生产为“创牌”创新,走专业化的品牌道路。此外,企业还应该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为企业品牌化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提高企业产品研发水平的同时推动乡镇企业向着高精端的方向发展。在提升自有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打击盗版,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建设的水平。
(三)发展企业协会组织
由于宜兴市本地企业集聚的水平不高,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较弱,因此迫切需要发挥企业协会组织的作用。企业协会的作用就是加强政府与各个行业协会、各个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政府应鼓励企业发展本行业的协会,提供便利条件增强协会向政府反映其利益诉求。而且,企业协会之间要加强沟通、协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严格人事、财务管理,不断自我监督,提高协会内人员的能力、水平,加强自律性的建设。协会应该努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相互之间协作的机会,增强本地区企业之间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水平,提高企业集聚化的水平,以更好的提高企业集聚给本地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带来的巨大益处。
参考文献:
[1]张玉军,沈学.方向与路径:新农村背景下的乡镇企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
[2]张元智,马鸣萧.企业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J].中国工业经济,2004(6).
[3]赵坚.模块化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赵连阁,朱道华.农村工业分散化空间结构的成因与聚集的条件[J].中国农村经济,2000(5).
[5]赵荣霞.浅析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9).
关键词:产业集群;乡镇企业;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宜兴市新建镇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一)乡镇企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宜兴市出台多种政策,大力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以促进该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宜兴市政府在发展乡镇企业上坚持“一镇一特”、“一镇一品”的理念,期望通过加大产业集中的力度,使本地产品向高精端的方向发展,尽全力创造一批“金牌”产业的集群。宜兴市新建镇、官林镇、西渚镇分别被授予“中国化纤纺织名镇”、“中国电缆城”、“中国亚麻纺织名镇”的称号,影响力享誉全国,是该行业的领导品牌,集中突出了产业集群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新建镇化纤行业发展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兴起,集合了化纤行业的聚合、纺丝、织造、染整等整体环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化纤产业发展链条。该镇地处江苏无锡,化纤发展有着良好的地理基础;而且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获得发展化纤产业必需的技术支持;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也为化纤集群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2012年,新建镇共计投资14.3亿元,启动了15个化纖项目及相关产业,预计等这些项目投入生产后,每年为新建镇带来的税收收入将达到5000万元以上。
(二)乡镇企业发展特点
乡镇企业集群发展的特征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1.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宜兴市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就是秉承“一镇一特”、“一镇一品”的理念,新建镇主要发展化纤产业,官林镇发展电缆产业,西渚镇发展亚麻纺织行业,这种明确的发展理念以及政策支持使得该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一体化的特征。对地区产业的发展进行明确的分工,有利于产业集中各自优势,在促进自身发展进步的同时,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品牌个性化较强。“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理念就是为了做大做强行业品牌,促进产品向着高精端的方向发展,以提高产品的价值,提升本行业的竞争力。宜兴市电缆、化纤、纺织和环保包装的品牌影响力已遍及全国。据统计,2012年,宜兴市最具优势的六大产业总计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281.92亿元,同比增长8.6%。可以说,宜兴市的产业品牌的价值正在大力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招商引资的机会与平台。
3.产业投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资金是每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宜兴市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民间投资来完成,但民间资本数量较少、流动性较差,难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企业可以通过成立股份制企业募集资金,也可以通过中介机构或者依托自己企业的良好信誉向金融机构贷款,随着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稳定,乡镇企业的发展未来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4.产品产销一体化的优势明显。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产品的就地销售,促进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宜兴市当前的产业布局已经建立起了包括经贸、工业、农业、服务业、商业和科研为一体的产业集群,使得产品与市场的距离更加密切,产销一体化的格局也基本形成。不可否认,本地的产品大部分是要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但就地销售仍是企业节约销售成本、获取最大利润的重要渠道。
(三)产业集群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近三十多年的发展也使得宜兴市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但随着国家经济转型期的到来,本地区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
1.产业集聚的水平较低。产业集群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当前宜兴市的乡镇产业集群正处于初级阶段,产业之间只是简单的集聚组合,集聚的水平较低,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集聚链条。当前大部分企业之间的协作化、连接化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配套产业,以至于难以有效聚合本地资源,大力促进本地产业集群的整体规模和竞争力。
2.产业集群的价值较低。宜兴市的产业多为基础加工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企业利润不高,尚没有建立起一批集产品设计、科研开发以及深加工等于一体的行业。多数企业都处在模仿国际国内领先行业的发展阶段,没有建立起自有品牌,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3.产业集群的国际影响力不足。宜兴市的产品由于创新能力不足、附加值较低,其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出口的比重很少。这也导致产业的发展较容易受到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难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不确定的因素。
二、提高乡镇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政策扶持本地优势
宜兴市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为那些节能环保、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在企业成立上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减免税收,以鼓励这些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宜兴市应适时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发展的要求,选择一批本地较有优势的、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并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帮助其制订适合宜兴市当地发展实际的企业规划,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给予贷款等方面的优惠,鼓励其大力进行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本地企业的竞争力。而且,政府在对本地乡镇企业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应在有关的人才、土地资源、融资贷款以及水电供应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确保企业的发展能够稳步进行。
(二)加强优势品牌的研发与建设
新建镇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竞争优势,必须研发自己的优势产品,培育品牌文化,创建自主品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实施品牌标准化、专业化的策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及企业专利自主研发的比重,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不再过度的依赖外国品牌,逐渐变“贴牌”生产为“创牌”创新,走专业化的品牌道路。此外,企业还应该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为企业品牌化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提高企业产品研发水平的同时推动乡镇企业向着高精端的方向发展。在提升自有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打击盗版,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建设的水平。
(三)发展企业协会组织
由于宜兴市本地企业集聚的水平不高,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较弱,因此迫切需要发挥企业协会组织的作用。企业协会的作用就是加强政府与各个行业协会、各个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政府应鼓励企业发展本行业的协会,提供便利条件增强协会向政府反映其利益诉求。而且,企业协会之间要加强沟通、协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严格人事、财务管理,不断自我监督,提高协会内人员的能力、水平,加强自律性的建设。协会应该努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相互之间协作的机会,增强本地区企业之间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的水平,提高企业集聚化的水平,以更好的提高企业集聚给本地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带来的巨大益处。
参考文献:
[1]张玉军,沈学.方向与路径:新农村背景下的乡镇企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
[2]张元智,马鸣萧.企业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J].中国工业经济,2004(6).
[3]赵坚.模块化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赵连阁,朱道华.农村工业分散化空间结构的成因与聚集的条件[J].中国农村经济,2000(5).
[5]赵荣霞.浅析乡镇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