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中学历史学科承担着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應该从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两方面去达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目标;培养方法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决定了中学历史学科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精神方面,肩负重要使命。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这一目标,是摆在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所谓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 或者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同时,它又是内在的精神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作为群体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世界。也即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情感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
人文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历史性和时代性。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精神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它所在的历史时代及具体条件制约的。
民族性和开放性。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有不同的体现。在历史的辨证发展中,民族的精神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根据,但同时又是互相吸收、互相开放的。尤其是世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各民族间优秀文化的开放和交流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的研究过程、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养成实证、独立、探索、创新的历史精神和信念,以及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层次:人文素养的改善。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形成一种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社会的全新的文明观。
第三层次:人文关怀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重视人的地位、命运、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悲天悯人的品格。
第四层次:人文理想的树立。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精神情操;有宁静致远、从善抑恶、昭明废幽的追求;热爱和追求真理;注重社会责任,关心社区、国家以至世界和全人类。
四个层次是一个统一的结构体。人文素质与素养是基础,人文关怀是核心,人文理想是最高追求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须注意:①在总结不同时代人文精神共性的同时,注意不同时代的区别,注重研究特定时代的人文精神。②在注重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注 重本民族的精神品格。③在注重群体民族风貌的同时,更注重个体命运的发展。
现代的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进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因此,人文精神培养目标的实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创造平等、和谐、重视个性的人文环境;二是历史知识要联系现实,在历史知识中凝练、深化人文精神。前者要求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人文化,是基础和前提;后者要求教育内容人文化,是关键和目的。
1. 在人文环境方面重视人本主义课程的开发
人本主义教育既是一种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教育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该课程强调个体 与群体统一,传统与现代整合,科学与人文并重,知识与道德兼顾;强调 “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 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1.1 提倡以人为本主体性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指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并具有主体性。”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三方面:①自主性:表现在学生对课堂历史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②能动性:表现为学生对历史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③创造性:表现为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丰富,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历史教师要树立两种意识:一是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体;二是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促进学生人文内化。通过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自主思考、选择、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最后内化成人文品质。
1.2 注重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苏 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主体参与性教育思想。所谓主体参与性,就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论,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和教学的 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主 体地位,没有主体的主观 能动作用,认识是不可能有效进行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呢? 应该从改变教师角色,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谈、互动。如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反映希腊地理环境的图片资料,并对中国和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行比较,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或回答以下问题:希腊为什么能发展起民主政治?它具备哪些发展民主政治的条件?希腊雅典政治制度跟地理环境究竟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取得了新的发现,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师 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新型的师生关系也由此逐步确立。
2. 灵活运用和拓展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并不是死去的,反而对当今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人文意义,对于历史知识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结合现实来看待,从而使学生理解历史和现实的紧密关系,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在学习西周宗法制的影响时,可结合现实的例子引申出宗法制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影响。在讲述这一知识点时,本人结合了自身一段旅行的经历,由火车上一个女士不让铺位(下铺)的理由是“不认识你,你又不是我亲戚朋友”启发学生思考宗法制对我国当今社会的影响:受宗法制影响的关系社会和人情社会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造成影响。通过联系现实,学生能逐渐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制度 受到怎样的传统影响,进而明晰地把握当下的社会矛盾和责任。
我们一定要明确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掌握好培养方法,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3-06-27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目标;培养方法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决定了中学历史学科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人文精神方面,肩负重要使命。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这一目标,是摆在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任务。
所谓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具有进步性、人民性、革命性的精神。它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 或者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创造和全面发展、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同时,它又是内在的精神品格。这种品格体现在:作为群体的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世界。也即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情感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
人文精神具有以下特点:
历史性和时代性。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和历史的产物。不同时代的精神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人文精神的本质内容、思想形式及特征,都是受它所在的历史时代及具体条件制约的。
民族性和开放性。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有不同的体现。在历史的辨证发展中,民族的精神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根据,但同时又是互相吸收、互相开放的。尤其是世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各民族间优秀文化的开放和交流日益成为历史的潮流。 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的研究过程、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养成实证、独立、探索、创新的历史精神和信念,以及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层次:人文素养的改善。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形成一种全面的、理性的认识,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社会的全新的文明观。
第三层次:人文关怀的培养。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重视人的地位、命运、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悲天悯人的品格。
第四层次:人文理想的树立。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精神情操;有宁静致远、从善抑恶、昭明废幽的追求;热爱和追求真理;注重社会责任,关心社区、国家以至世界和全人类。
四个层次是一个统一的结构体。人文素质与素养是基础,人文关怀是核心,人文理想是最高追求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须注意:①在总结不同时代人文精神共性的同时,注意不同时代的区别,注重研究特定时代的人文精神。②在注重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注 重本民族的精神品格。③在注重群体民族风貌的同时,更注重个体命运的发展。
现代的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珍视人的自由进而全面发展的精神。因此,人文精神培养目标的实现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创造平等、和谐、重视个性的人文环境;二是历史知识要联系现实,在历史知识中凝练、深化人文精神。前者要求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人文化,是基础和前提;后者要求教育内容人文化,是关键和目的。
1. 在人文环境方面重视人本主义课程的开发
人本主义教育既是一种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教育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该课程强调个体 与群体统一,传统与现代整合,科学与人文并重,知识与道德兼顾;强调 “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 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1.1 提倡以人为本主体性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指出:“不是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现实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活动的主体,并具有主体性。”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三方面:①自主性:表现在学生对课堂历史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②能动性:表现为学生对历史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③创造性:表现为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丰富,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历史教师要树立两种意识:一是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体;二是注重客体主体化转变,促进学生人文内化。通过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自主思考、选择、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最后内化成人文品质。
1.2 注重历史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苏 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主体参与性教育思想。所谓主体参与性,就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论,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育和教学的 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主 体地位,没有主体的主观 能动作用,认识是不可能有效进行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呢? 应该从改变教师角色,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而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交谈、互动。如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反映希腊地理环境的图片资料,并对中国和希腊的地理环境进行比较,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或回答以下问题:希腊为什么能发展起民主政治?它具备哪些发展民主政治的条件?希腊雅典政治制度跟地理环境究竟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取得了新的发现,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师 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生之间的自主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师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新型的师生关系也由此逐步确立。
2. 灵活运用和拓展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并不是死去的,反而对当今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人文意义,对于历史知识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结合现实来看待,从而使学生理解历史和现实的紧密关系,从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在学习西周宗法制的影响时,可结合现实的例子引申出宗法制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影响。在讲述这一知识点时,本人结合了自身一段旅行的经历,由火车上一个女士不让铺位(下铺)的理由是“不认识你,你又不是我亲戚朋友”启发学生思考宗法制对我国当今社会的影响:受宗法制影响的关系社会和人情社会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造成影响。通过联系现实,学生能逐渐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制度 受到怎样的传统影响,进而明晰地把握当下的社会矛盾和责任。
我们一定要明确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掌握好培养方法,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