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随湖北旅游团一行600多人,对广府进行了短暂的游览,时间虽短,感触颇多。
广府是邯郸市的一张旅游名片,有古城、水城、太极城之美誉。古城墙长达九里十三步,城外水域有四万六千多亩,而杨禄禅、武禹襄两位太极大师均出自广府。太极拳正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出了邯郸市区约半个多小时,车队停了下来,抬头一看,雄伟的广府古城已矗立在我们面前,左边的空地上,有许多的外国朋友在学练太极拳,而右边这座古香古色的宅子,则是大名鼎鼎的杨禄禅故居。
杨禄禅故居为两进院落,第一进为正房三问,左右偏房各两间,正房内有杨家父子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左边为卧室,右边为兵器陈列室,门上有副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这副对联只有放在这里才合适,是对杨先生武功的高度评价。
二进院落是练武场和杨氏太极拳学校,里面碑刻不少。院落的后面是宽广的水面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而武禹襄的故居在广府城内,东门附近。进东门后左拐,只见右边的广场上立有一照壁,照壁上刻有“武禹襄故居”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故居的大门在广场的西边,穿过大门又是一个青砖铺就的小广场。广场的西侧,靠左手的一处宅子为轿房,阔三问,内放有轿子等实物。轿房的对面为故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依次为仪门、客厅、过厅和居室。
穿过仪门,两旁各有廂房三间,北屋客厅墙上挂着梅、兰、竹、菊四幅图画,摆有高大的木质八仙桌和太师椅,是武禹襄先生会见客人的地方。
二进院落,也是东西厢房各三问,过厅五间。院内长有两棵茂盛的石榴树,据说是武先生亲自所栽。这两棵石榴树所结果实,一棵是甜的,另一棵是酸的,是不是连武先生所栽种的石榴树,也暗含太极拳的虚实、动静、阴阳之哲理呢。
第三进院落就是武禹襄的内宅了,东西三问厢房为儿子们的卧室,北屋五问则是武禹襄的住处了。最西边的一问是卧室,紧靠卧室的是书房,是用隔扇将房屋隔开的。书房中间摆放着一张不大的方桌和两把靠背椅。这个小书房令我肃然起敬,驻足良久,先生就是在这里博览群书,潜心研究拳理拳法,结合自身体会,反复酉斗酌,不断验证,写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式的太极拳论著。
故居西部建筑不多,辟有太极文物陈列室等,其余处空地为练武场,场东北角有武式太极拳先贤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李圣瑞四人的汉白玉半身塑像。
广府,这个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小城,竞涌现出杨禄禅、武禹襄两位太极大师,成为杨式、武式两大太极拳流派的发源地,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杨武二人,一个出身在贫穷的小商贩之家,一个出身于富有的书香门第,两人出身背景,文化程度,性格习俗大不相同。却因太极而结缘,在太极拳领域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巨匠们是如何炼成的?让我们沿着先贤的足迹去追寻,也许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迪。
杨禄禅很小的时候,就帮助父亲卖煤土,摆粮摊,练就了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善于把握商机等特点。有一次杨禄禅经过太和堂药店时,看见有人在店内闹事,只见店内的伙计把手一扬,就把闹事者轻松摔到店门外,跌倒在地。杨禄禅看到这种技法,非常羡慕,便产生了要学习此种技法的念头。自古以来就是穷文富武,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没钱又想学武,可不是件容易事,但杨禄禅凭着执着与诚意,打动了太和堂药店的掌柜王昶先生,有时间就到药店打杂并跟王先生学拳。
座落在广府西大街的太和堂中药店,房屋是武禹襄家的产业,而药店的东家则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德瑚。有一次陈先生到太和堂来办事,见到杨禄禅聪明伶俐,非常喜欢,当年陈老先生已年近半百,膝下无子,在药店掌柜一干人的撮合之下,收杨禄禅为义子,并将其带回陈家沟居住。
陈德瑚本人不练太极拳,但有钱,乐善好施,他高薪聘请本家的太极高手陈长兴来其家,教授族人太极拳,而且来学拳者都有奖赏。杨禄禅遇到陈长兴,那是如鱼得水,练的异常勤奋。陈长兴也很喜欢杨禄禅,毫无保留的将技法都传给了杨禄禅。民间传说的“杨禄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正是其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成长经历。对此《永年县志》也有记载:“杨以聪明勤俭,故得主人欢,特荐之于陈家沟”。
杨禄禅艺成之后,回到广府,在太和堂药店院内设场教拳。在这里得已和武家三兄弟澄清、汝清、河清(禹襄)相识。后武汝清与陈德瑚同年(1840年)考入进士,陈德瑚晚年喜得一子,又认武汝清为义父,杨武两家的关系更进了一步。后来武汝清在京做官至奉天司主事,有京西某富豪要请一护院武师,汝清立马就推荐了杨禄禅,以后又保荐杨禄禅到旗营充任武术教习,从此杨禄禅就定居北京教拳。
杨禄禅过人之处在于,不光是功夫好,而且能够根据客观需要,市场变化,对太极拳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之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能练,都喜爱练的一个拳种。经过杨家父子的努力,太极拳很快就风靡于北京。
再说武家兄弟三人,虽说都是文人,但都兼习武术。作为太和堂药店的房东,对太极拳也有所了解。杨禄禅艺成后回广府教太极拳,兄弟仨也去学习过。但那时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谋取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武禹襄年轻时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没考中。随着二哥和大哥先后考中进士,外出作官去了,武家偌大的家产,总得有一个人来打理,武禹襄就逐渐把学习的兴趣转移到太极拳方面来了。这时武禹襄已经四十多岁了,跟着杨禄禅学拳一段时间后,总感到杨有所保留,就决定到陈家沟去,从源头上去学。到陈家沟后,陈长兴已老,不能教了,又到赵堡找到另一太极拳师陈清平。去见陈清平时,陈因官司缠身,正烦着呢,而武禹襄恰好与知府是旧交,很快将陈清平的官司了解清了,陈很感谢,就把自己平生所学都传给了武禹襄。
武禹襄在赵堡学习月余后,又去看望在舞阳当县令的大哥,在大哥处得到一本王宗岳编写的《太极拳谱》,如获至宝,回乡以后,悉心研究,并根据自身特点,创编出一套别有神韵的武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功夫远近闻名,连杨禄禅的二儿子班侯也拜入其实门下。武禹襄对太极拳的巨大贡献还表现在,其奠定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写出了《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要论》、《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气、练体的高级拳术。
纵观巨人们的成功之路,我觉的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要具备四点才行。这四点是:实力、机遇、市场和动力。陈长兴和陈清平,就他们的拳技来说,是有实力的,但机遇不是很大,所以他们所教授的太极拳只能局限在小圈子里。像以前曾热议过的宋书铭先生,作为袁世凯大总统的幕宾,论权力可谓不小,论功夫,连京城享有盛名的纪子修、许禹生、吴鉴泉都败在其手下,功夫不谓不高。如果他要推广其所练的宋式太极拳,是有很多便利条件的,可是整整一百年过去了,全国绝大多数人仍都不知道宋式太极拳为何物。因为宋书铭没有传播太极拳的动力,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罢了。
反观杨禄禅,论实力,号称“杨无敌”,论机遇,得到了王昶、陈德瑚、陈长兴、武汝清等人的大力帮助。论动力,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穷苦人,迫切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身创造的社会价值,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市场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因为这个市场太广阔了。杨禄禅是位非常成功的人杰。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府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会有更多的人喜爱太极拳。
广府是邯郸市的一张旅游名片,有古城、水城、太极城之美誉。古城墙长达九里十三步,城外水域有四万六千多亩,而杨禄禅、武禹襄两位太极大师均出自广府。太极拳正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出了邯郸市区约半个多小时,车队停了下来,抬头一看,雄伟的广府古城已矗立在我们面前,左边的空地上,有许多的外国朋友在学练太极拳,而右边这座古香古色的宅子,则是大名鼎鼎的杨禄禅故居。
杨禄禅故居为两进院落,第一进为正房三问,左右偏房各两间,正房内有杨家父子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左边为卧室,右边为兵器陈列室,门上有副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这副对联只有放在这里才合适,是对杨先生武功的高度评价。
二进院落是练武场和杨氏太极拳学校,里面碑刻不少。院落的后面是宽广的水面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而武禹襄的故居在广府城内,东门附近。进东门后左拐,只见右边的广场上立有一照壁,照壁上刻有“武禹襄故居”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故居的大门在广场的西边,穿过大门又是一个青砖铺就的小广场。广场的西侧,靠左手的一处宅子为轿房,阔三问,内放有轿子等实物。轿房的对面为故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依次为仪门、客厅、过厅和居室。
穿过仪门,两旁各有廂房三间,北屋客厅墙上挂着梅、兰、竹、菊四幅图画,摆有高大的木质八仙桌和太师椅,是武禹襄先生会见客人的地方。
二进院落,也是东西厢房各三问,过厅五间。院内长有两棵茂盛的石榴树,据说是武先生亲自所栽。这两棵石榴树所结果实,一棵是甜的,另一棵是酸的,是不是连武先生所栽种的石榴树,也暗含太极拳的虚实、动静、阴阳之哲理呢。
第三进院落就是武禹襄的内宅了,东西三问厢房为儿子们的卧室,北屋五问则是武禹襄的住处了。最西边的一问是卧室,紧靠卧室的是书房,是用隔扇将房屋隔开的。书房中间摆放着一张不大的方桌和两把靠背椅。这个小书房令我肃然起敬,驻足良久,先生就是在这里博览群书,潜心研究拳理拳法,结合自身体会,反复酉斗酌,不断验证,写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式的太极拳论著。
故居西部建筑不多,辟有太极文物陈列室等,其余处空地为练武场,场东北角有武式太极拳先贤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李圣瑞四人的汉白玉半身塑像。
广府,这个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小城,竞涌现出杨禄禅、武禹襄两位太极大师,成为杨式、武式两大太极拳流派的发源地,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杨武二人,一个出身在贫穷的小商贩之家,一个出身于富有的书香门第,两人出身背景,文化程度,性格习俗大不相同。却因太极而结缘,在太极拳领域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巨匠们是如何炼成的?让我们沿着先贤的足迹去追寻,也许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迪。
杨禄禅很小的时候,就帮助父亲卖煤土,摆粮摊,练就了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善于把握商机等特点。有一次杨禄禅经过太和堂药店时,看见有人在店内闹事,只见店内的伙计把手一扬,就把闹事者轻松摔到店门外,跌倒在地。杨禄禅看到这种技法,非常羡慕,便产生了要学习此种技法的念头。自古以来就是穷文富武,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没钱又想学武,可不是件容易事,但杨禄禅凭着执着与诚意,打动了太和堂药店的掌柜王昶先生,有时间就到药店打杂并跟王先生学拳。
座落在广府西大街的太和堂中药店,房屋是武禹襄家的产业,而药店的东家则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德瑚。有一次陈先生到太和堂来办事,见到杨禄禅聪明伶俐,非常喜欢,当年陈老先生已年近半百,膝下无子,在药店掌柜一干人的撮合之下,收杨禄禅为义子,并将其带回陈家沟居住。
陈德瑚本人不练太极拳,但有钱,乐善好施,他高薪聘请本家的太极高手陈长兴来其家,教授族人太极拳,而且来学拳者都有奖赏。杨禄禅遇到陈长兴,那是如鱼得水,练的异常勤奋。陈长兴也很喜欢杨禄禅,毫无保留的将技法都传给了杨禄禅。民间传说的“杨禄禅三下陈家沟的故事”,正是其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成长经历。对此《永年县志》也有记载:“杨以聪明勤俭,故得主人欢,特荐之于陈家沟”。
杨禄禅艺成之后,回到广府,在太和堂药店院内设场教拳。在这里得已和武家三兄弟澄清、汝清、河清(禹襄)相识。后武汝清与陈德瑚同年(1840年)考入进士,陈德瑚晚年喜得一子,又认武汝清为义父,杨武两家的关系更进了一步。后来武汝清在京做官至奉天司主事,有京西某富豪要请一护院武师,汝清立马就推荐了杨禄禅,以后又保荐杨禄禅到旗营充任武术教习,从此杨禄禅就定居北京教拳。
杨禄禅过人之处在于,不光是功夫好,而且能够根据客观需要,市场变化,对太极拳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之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能练,都喜爱练的一个拳种。经过杨家父子的努力,太极拳很快就风靡于北京。
再说武家兄弟三人,虽说都是文人,但都兼习武术。作为太和堂药店的房东,对太极拳也有所了解。杨禄禅艺成后回广府教太极拳,兄弟仨也去学习过。但那时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谋取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武禹襄年轻时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没考中。随着二哥和大哥先后考中进士,外出作官去了,武家偌大的家产,总得有一个人来打理,武禹襄就逐渐把学习的兴趣转移到太极拳方面来了。这时武禹襄已经四十多岁了,跟着杨禄禅学拳一段时间后,总感到杨有所保留,就决定到陈家沟去,从源头上去学。到陈家沟后,陈长兴已老,不能教了,又到赵堡找到另一太极拳师陈清平。去见陈清平时,陈因官司缠身,正烦着呢,而武禹襄恰好与知府是旧交,很快将陈清平的官司了解清了,陈很感谢,就把自己平生所学都传给了武禹襄。
武禹襄在赵堡学习月余后,又去看望在舞阳当县令的大哥,在大哥处得到一本王宗岳编写的《太极拳谱》,如获至宝,回乡以后,悉心研究,并根据自身特点,创编出一套别有神韵的武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功夫远近闻名,连杨禄禅的二儿子班侯也拜入其实门下。武禹襄对太极拳的巨大贡献还表现在,其奠定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写出了《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要论》、《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气、练体的高级拳术。
纵观巨人们的成功之路,我觉的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要具备四点才行。这四点是:实力、机遇、市场和动力。陈长兴和陈清平,就他们的拳技来说,是有实力的,但机遇不是很大,所以他们所教授的太极拳只能局限在小圈子里。像以前曾热议过的宋书铭先生,作为袁世凯大总统的幕宾,论权力可谓不小,论功夫,连京城享有盛名的纪子修、许禹生、吴鉴泉都败在其手下,功夫不谓不高。如果他要推广其所练的宋式太极拳,是有很多便利条件的,可是整整一百年过去了,全国绝大多数人仍都不知道宋式太极拳为何物。因为宋书铭没有传播太极拳的动力,而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罢了。
反观杨禄禅,论实力,号称“杨无敌”,论机遇,得到了王昶、陈德瑚、陈长兴、武汝清等人的大力帮助。论动力,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穷苦人,迫切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身创造的社会价值,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市场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因为这个市场太广阔了。杨禄禅是位非常成功的人杰。
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府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会有更多的人喜爱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