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窗外竹篱边的蔷薇都开了,孤注一掷似的,粉红与糯白,心事竟缠绵。也是五月,一本沉甸甸的新书《回味:低头思故乡》,日里夜里辗转在我的枕畔、手边,入梦萦心皆思念。掩卷,举目,忽地想起日本诗人与谢芜村的俳句“蔷薇花开处处,恰似故乡路”,不禁莞尔,旋即又觉鼻酸眼涩,似有泪暗溢。
此书算是《回味:美食思故乡》的姊妹章,是作家唐玉霞在散文、随笔创作方面又一闪烁着智慧的灵光、逸散着才情的芳馨的心血结晶。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原不仅仅是那半壶暖肠的烈酒,也从未止于那一碗养胃的热粥。全书以“大地上的事情”从容开篇,以“遍地乡愁”闲闲收梢,循着作家的心路历程,沐着潜流的文字清芬,我们自会在微笑中颔首,在颔首间默叹——诚然,一草,一木,一溪,浸毓了她少女时代的颖秀与纯良,而青石窄巷,雕花木楼,流水码头,则见证了她成长步履的彷徨与坚强。作家忆往昔,念故里,思至亲,那清明的忧伤端午的绿,那中秋的温柔冬至的情,那春酒的薄醉除夕的甜……皆化成一只只多情的彩蝶,轻悄穿行于流转的四季,然后,悠然栖落于读者——尤其是同样漂泊浮沉于异乡湖塘的若萍游子,如我的心上,激起涟漪漾漾,欲静而难止。恋恋回眸,同是天涯羁旅客,纸上故乡亦牵肠,王禹偁所谓“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是也。
其实,《回味:低头思故乡》中的许多篇章我都曾在报刊或网络上拜读过。然而,像今日这般“批量”赏嚼,却也是期冀已久的。因就文字而言,唐玉霞是多年来我唯一不变的倾慕者与尊崇者,也可以说,她的文字是一团火,以婀娜的舞姿、温柔的犀利与灌注的真情,点染了我,熔化了我。你看,她笔底的白兰花,“像个精力旺盛的小妇人,裹得紧紧的,粽子似的结实而饱满。你不明白这么小小的一朵花竟然蓄积了如此馥郁的芬芳,如果真的是女人,她应该属于杀伤力很大的一类。那一低头的温柔,可以杀人。”俗中见雅,趣中见智,妙喻天成,让人啧叹。而如“雪是一种覆盖,将远近都覆盖成一片,也将这一片无限地拉长。长到从童年记忆里的第一场雪开始,一直纷纷扬扬落到眼前,融化成睫毛上的一滴泪,清洁的泪。诗与童年,都是心灵里最清洁的泪,是天上的星辰,花瓣上的露珠,襁褓中的眼睛”之类的句段,更是不胜枚举,触目盈心的,是輕灵的诗意,脉脉的温情,以及无声的震撼。当然,最感人的,还得数“谁不眷恋故乡的光辉”一辑中的《蝶变》《回家》《清明一地》以及《心若有结》《城里的月光》等篇——对于自己能养花卉、精通木匠技艺且顾家爱子的船员父亲,那个挣扎过、拼搏过,“一生就像一首宋词”,“甚至没有住过一间好一点的不漏的房子”的中年早逝的父亲,作家的怀念痛彻心扉,追思绵绵无尽;面对母亲临行密密“织”的那件早已被时光的流水洗尽了灿烂的毛衣,作家心潮起伏,清泪潸然,因为那本是母亲为父亲织的第一件也是最后一件毛衣,更是母亲一生一世的牵挂;而更刻骨的,是24岁时自己在陌生的城市打拼,在极端的无望与无助之下,终觉出了异乡月光的冰冷砭骨,如锥似刺,以致情难自禁,一任压抑已久的委屈与蚀心的孤独随泪恣肆奔涌……
或是为了冲淡这样一份伤感,化解如许的沉重,抑或是为了还原故乡小镇各色人等的本来面目,使他们更真实、更丰满,也更立体,作家“特意”在最后一辑“遍地乡愁”中给大家详摹细描了一组心性迥异、笑哭无拘或一生隐忍的市井小民、远亲近邻,诸如“吵架精”,“老绅士”,“老小姐”,媒婆缪奶,打铁的董大郎等等。语言多俚趣,颦笑透风情,声势够夸张,本色更传神,每每让人忍俊不禁,欲罢不能,或摇首嗟叹,心生恻隐。虽是随笔,却更像小说,与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刷子李等“俗世奇人”们有得一比。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唐玉霞喃喃道:“离开故乡三十年了,如今的故乡也不再是我所思的故乡,我所思的已然远远蔓延到故乡之外。回味是一味药,医治着思念。既然回不去了,那,就继续向前走。”是的,纵然乡愁步步生,可在思忆与回味的同时,我们还是要朝前看向前走的,毕竟,逝者如斯,旧梦在心,而希望在前。
此书算是《回味:美食思故乡》的姊妹章,是作家唐玉霞在散文、随笔创作方面又一闪烁着智慧的灵光、逸散着才情的芳馨的心血结晶。古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原不仅仅是那半壶暖肠的烈酒,也从未止于那一碗养胃的热粥。全书以“大地上的事情”从容开篇,以“遍地乡愁”闲闲收梢,循着作家的心路历程,沐着潜流的文字清芬,我们自会在微笑中颔首,在颔首间默叹——诚然,一草,一木,一溪,浸毓了她少女时代的颖秀与纯良,而青石窄巷,雕花木楼,流水码头,则见证了她成长步履的彷徨与坚强。作家忆往昔,念故里,思至亲,那清明的忧伤端午的绿,那中秋的温柔冬至的情,那春酒的薄醉除夕的甜……皆化成一只只多情的彩蝶,轻悄穿行于流转的四季,然后,悠然栖落于读者——尤其是同样漂泊浮沉于异乡湖塘的若萍游子,如我的心上,激起涟漪漾漾,欲静而难止。恋恋回眸,同是天涯羁旅客,纸上故乡亦牵肠,王禹偁所谓“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是也。
其实,《回味:低头思故乡》中的许多篇章我都曾在报刊或网络上拜读过。然而,像今日这般“批量”赏嚼,却也是期冀已久的。因就文字而言,唐玉霞是多年来我唯一不变的倾慕者与尊崇者,也可以说,她的文字是一团火,以婀娜的舞姿、温柔的犀利与灌注的真情,点染了我,熔化了我。你看,她笔底的白兰花,“像个精力旺盛的小妇人,裹得紧紧的,粽子似的结实而饱满。你不明白这么小小的一朵花竟然蓄积了如此馥郁的芬芳,如果真的是女人,她应该属于杀伤力很大的一类。那一低头的温柔,可以杀人。”俗中见雅,趣中见智,妙喻天成,让人啧叹。而如“雪是一种覆盖,将远近都覆盖成一片,也将这一片无限地拉长。长到从童年记忆里的第一场雪开始,一直纷纷扬扬落到眼前,融化成睫毛上的一滴泪,清洁的泪。诗与童年,都是心灵里最清洁的泪,是天上的星辰,花瓣上的露珠,襁褓中的眼睛”之类的句段,更是不胜枚举,触目盈心的,是輕灵的诗意,脉脉的温情,以及无声的震撼。当然,最感人的,还得数“谁不眷恋故乡的光辉”一辑中的《蝶变》《回家》《清明一地》以及《心若有结》《城里的月光》等篇——对于自己能养花卉、精通木匠技艺且顾家爱子的船员父亲,那个挣扎过、拼搏过,“一生就像一首宋词”,“甚至没有住过一间好一点的不漏的房子”的中年早逝的父亲,作家的怀念痛彻心扉,追思绵绵无尽;面对母亲临行密密“织”的那件早已被时光的流水洗尽了灿烂的毛衣,作家心潮起伏,清泪潸然,因为那本是母亲为父亲织的第一件也是最后一件毛衣,更是母亲一生一世的牵挂;而更刻骨的,是24岁时自己在陌生的城市打拼,在极端的无望与无助之下,终觉出了异乡月光的冰冷砭骨,如锥似刺,以致情难自禁,一任压抑已久的委屈与蚀心的孤独随泪恣肆奔涌……
或是为了冲淡这样一份伤感,化解如许的沉重,抑或是为了还原故乡小镇各色人等的本来面目,使他们更真实、更丰满,也更立体,作家“特意”在最后一辑“遍地乡愁”中给大家详摹细描了一组心性迥异、笑哭无拘或一生隐忍的市井小民、远亲近邻,诸如“吵架精”,“老绅士”,“老小姐”,媒婆缪奶,打铁的董大郎等等。语言多俚趣,颦笑透风情,声势够夸张,本色更传神,每每让人忍俊不禁,欲罢不能,或摇首嗟叹,心生恻隐。虽是随笔,却更像小说,与冯骥才笔下的泥人张、刷子李等“俗世奇人”们有得一比。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唐玉霞喃喃道:“离开故乡三十年了,如今的故乡也不再是我所思的故乡,我所思的已然远远蔓延到故乡之外。回味是一味药,医治着思念。既然回不去了,那,就继续向前走。”是的,纵然乡愁步步生,可在思忆与回味的同时,我们还是要朝前看向前走的,毕竟,逝者如斯,旧梦在心,而希望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