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且犯罪率居高不下,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犯罪有其鲜明特点和复杂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亟需改善家庭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创新学校教育,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改善社区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74-02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且犯罪率居高不下,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本文是在河南省焦作市2010-2014年全市法院涉未成年人审判工作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粗略见解。有效推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更加关爱未成年人,共同营造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无论在犯罪类型还是在犯罪主体上,都具有与其他犯罪所不同的鲜明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加剧。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一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在焦作市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16-18周岁年龄段犯罪人数1235人,占全部未成年犯罪总数的89%,并且近年来14-16周岁年龄段的犯罪人数增长很快,从2010年的6%增长到2014年的16%。低龄化犯罪现象的加剧不得不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2.犯罪成员群体化,团伙犯罪突出。未成年人心智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尚未树立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极易受到外部的影响,模仿跟随性强,很容易结成团伙犯罪,具有犯罪蔓延快、破坏性大的特征,危害同龄人的健康成长环境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3.犯罪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未成年也有了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源,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也日益频繁,犯罪动机和类型也日趋多样化了。据调查,在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刑事案件中,盗窃案件一直占70%左右,诈骗、抢劫、伤害、强奸及毒品等重大恶性案件占到25%左右。未成年犯案件几乎覆盖所有社会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财产型、暴力型和性犯罪三个方面。
4.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之前,未成年犯罪通常还是采取较为传统原始的犯罪手段和方式,比如扒窃,钻门窗,撬门别锁等等,而近年来部分未成年人作案时手段极其隐蔽,利用先进的科学工具进行犯罪,如利用电脑互联网实施诈骗,利用计算机仿制信用卡实施盗窃,使用麻醉剂、迷魂药实施抢劫、强奸等等。并且还学会蓄意破坏案发现场,作案手段极其娴熟,具有明显的反侦察意识来隐蔽保护自己。
5.犯罪主体极易二次犯罪,反复性较强。未成年人犯罪因为其主体的性格特征导致其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不良的思想、文化和行为的诱惑和影响,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未成年人在接受感化、教育乃至惩罚后,回到社会极易再次陷入不良环境的包围,思想再次受到侵蚀,并且因为其也有意识未成年人犯罪刑罚较轻的想法,因而极易再次实施犯罪,反复性比较强,且一般两次犯罪之间间隔时间也比较短。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既有其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未成年犯罪的主观因素。
1.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未成年时期是由儿童到成年,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心理上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未成年人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性意识越来越强烈,但因其认识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往往会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并不能深刻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会给其带来认识与行为的错乱。而在情感上,未成年的感情体验会比较丰富,但其控制情感的能力却较低,因此极易造成冲动、烦躁、不理智的行为产生。
2.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而从现实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可以看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中大多都是人生观出现了扭曲和颠覆。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哥们义气等等具体的观念,都是促使未成年走向违法犯罪的助推器。
(二)未成年犯罪的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作为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同时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规范性参照群体。不可否认,家庭的环境氛围和教育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常常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却常常得到忽视、缺失,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从而使孩子自私、任性,而有的家长采取的家庭教育过分简单化、专制化,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出现问题只是一味地打骂,极易使孩子的心理扭曲发展,严重的也会使孩子走向暴力反抗的犯罪道路。还有一些单亲家庭,孩子在家里找不到温暖和慰藉,便常常会去寻求外面的“帮助”,被复杂的社会环境所熏染,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而在近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因为父母的长期外出打工,孩子被寄养在亲戚或者朋友那里代为抚养,使孩子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也越来越成为违反犯罪的高发群体。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作为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是未成年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衔接环节、中间地带。未成年人的校园时代正是他们长身体、心理变化大、情绪反应强烈、精力充沛的阶段,他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都很大很强烈。良好的学校教育,既可以矫正和弥补不良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可以抵制和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的发挥与渗透是未成年人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基本保障,同时,也能有效的防止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是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甚至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潜在因素。 3.社会环境的影响。适逢我国正处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并且我国也正面临着社会转型,双重背景使社会环境异常复杂化,其中有不少消极因素对于未成年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社会转型控制力的弱化给未成年人的道德选择和行为选择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转型期中新旧模式的摩擦和冲突,是社会许多领域相继出现“控制失灵”现象,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等趋势与思潮的猛烈冲击,加上经济结构的急剧快速变革,使得社会道德呈现无序状态,造成未成年人价值观念上的模糊性和多元性,从而使其行为选择也出现了盲目无序性,加速和催化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未成年人同时还受到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渗透影响,如不良文化泛滥,暴力、血腥、色情的电视、录像、图书刊物等充斥社会,这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而在新时期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网络越来越走近每个人的生活。未成年作为年轻一代,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模仿的能力都比较强,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了了很大的便利性,但不可否认网络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同时网络舆论也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宣传貌似正确实则在中国国情上站不住脚的价值观,潜意识中影响着未成年的健康成长。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尚未健全与成熟,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特殊,决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一)改善家庭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未成年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身心健康的程度,也是诸多未成年犯罪的直接或间接原因。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现代家庭关系变得脆弱无力和不稳定,家庭所具有的许多传统功能也慢慢消失。因此有必要回到家庭这个原点上来重新审视对未成年孩子的家庭教育,改善家庭环境氛围,强化家庭所具有的感化教育功能,从而让未成年对家庭、对父母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愿意与父母产生互动,交流沟通,从而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理应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这是培养子女积极情感、健全性格的必备条件。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作为父母一定要承担起组合成家庭后的关爱孩子的责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义务,夯实自己的婚姻基础,建立美满幸福的婚姻,为建立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创造条件。被亲情、爱心和关心的情感所笼罩的家庭,子女更易体会到幸福,从而更有动力去积极向上。
2.积极探索科学的家庭管教方式。家庭管教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未成年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管教方式要因材施教,同时也应随着未成年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一成不变,不能管的太死,也不能管的太松乃至放纵,任由其发展,这都是家庭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父母应多和未成年孩子保持沟通,了解其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既要做到说理教育与以身作则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积极的疏导未成年心理上的困境,并始终保持耐心。
(二)创新学校教育,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虽然是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和矛盾法启示我们,系统的功能虽然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作用是不平衡的。社会转型期家庭的一些传统功能的丧失,也促使更应加紧创新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导作用。
1.培育学校法治环境,提升未成年法律意识。学校是未成年成长的第二环境,未成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因此学校也要严格依照法制办学和进行管理,坚持依法治校,让学生体验到法律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创新课堂教学,丰富未成年法律知识。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衰则国家衰,未成年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其课堂教育的实效不可忽视。学校理应继续推进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使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结合,坚持两者都要抓的精神。同时也要做好法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和无缝对接。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秉承“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不能只是采取单一的、分散的、孤立的某一具体方法,而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采取案例式、讨论式和感受体验的教学方法等等。让未成年能够真正对所讲的法制教育产生兴趣和理解接纳。
3.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参与健康的休闲活动。
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要丰富未成年的业余闲暇活动,从而让其远离犯罪行为的潜在诱惑,并且通过参加这些有益于身心的闲暇活动,使其张扬了个性,陶冶了情操,同时也能培养未成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感。
(三)改善社区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社会的不良风气极易导致未成年人误入迷途、走向犯罪道路,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积极和谐的社会风气,也能很好的促使未成年远离犯罪。 社区是社会的缩小版,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就业等都不开社区。,因此我们要改善社区环境,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引导未成年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
1.加强低文化无业人员的管理。低文化的无业闲散人员更易发生未成年犯罪,因此必须做好这一群体的管理工作,这是社区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点也是难点。社区可以采取帮助他们就学、就业的方式预防犯罪。
2.营造优良的社区环境,构筑健康的成长环境。首先是社区的硬件措施要完善,如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有关的科技、体育、文化等大型活动场所的建设,从而为社区未成年提供一个互助、娱乐、休闲、健身和交往的场所,充分开发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的教育功能,使未成年的生活、学习都能在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里。有效的增强他们抵御和防范不良社会风气和行为的能力。
其次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刺激下,社会上产生了很多不良风气,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横行,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或者间接地诱导着未成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纠正社会不良风气,社会各界都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积极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并且要发挥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家庭社区的重要作用,以身作则的以实际行动为未成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
3.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网络犯罪的监管和及法律制裁水平。新时期未成年的网络犯罪也是我国司法部门当前遇到的新课题、新挑战。近年来,未成年的网络犯罪逐年增多,要及时遏止这种趋势,既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及时正确引导,同时作为相关执法部门也必须切实加强网络执法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执法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能力,配备研究开发侦破网络犯罪的软硬件设备,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做到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有效的消除各种网络上不利于未成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
参考文献:
[1]智世勇.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顾华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管理措施研究[EB/OL].法律教育网2013.08.07。
[3]关颖.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载2013年第2期。
[4]李腾开.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于守彩、周盟.浅议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长沙铁道学院报,2011年第4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
[7]张美艳.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74-02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且犯罪率居高不下,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本文是在河南省焦作市2010-2014年全市法院涉未成年人审判工作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粗略见解。有效推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更加关爱未成年人,共同营造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无论在犯罪类型还是在犯罪主体上,都具有与其他犯罪所不同的鲜明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加剧。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一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在焦作市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16-18周岁年龄段犯罪人数1235人,占全部未成年犯罪总数的89%,并且近年来14-16周岁年龄段的犯罪人数增长很快,从2010年的6%增长到2014年的16%。低龄化犯罪现象的加剧不得不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2.犯罪成员群体化,团伙犯罪突出。未成年人心智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尚未树立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极易受到外部的影响,模仿跟随性强,很容易结成团伙犯罪,具有犯罪蔓延快、破坏性大的特征,危害同龄人的健康成长环境和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3.犯罪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未成年也有了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源,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也日益频繁,犯罪动机和类型也日趋多样化了。据调查,在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刑事案件中,盗窃案件一直占70%左右,诈骗、抢劫、伤害、强奸及毒品等重大恶性案件占到25%左右。未成年犯案件几乎覆盖所有社会犯罪类型,主要集中在财产型、暴力型和性犯罪三个方面。
4.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之前,未成年犯罪通常还是采取较为传统原始的犯罪手段和方式,比如扒窃,钻门窗,撬门别锁等等,而近年来部分未成年人作案时手段极其隐蔽,利用先进的科学工具进行犯罪,如利用电脑互联网实施诈骗,利用计算机仿制信用卡实施盗窃,使用麻醉剂、迷魂药实施抢劫、强奸等等。并且还学会蓄意破坏案发现场,作案手段极其娴熟,具有明显的反侦察意识来隐蔽保护自己。
5.犯罪主体极易二次犯罪,反复性较强。未成年人犯罪因为其主体的性格特征导致其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不良的思想、文化和行为的诱惑和影响,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未成年人在接受感化、教育乃至惩罚后,回到社会极易再次陷入不良环境的包围,思想再次受到侵蚀,并且因为其也有意识未成年人犯罪刑罚较轻的想法,因而极易再次实施犯罪,反复性比较强,且一般两次犯罪之间间隔时间也比较短。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既有其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未成年犯罪的主观因素。
1.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未成年时期是由儿童到成年,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心理上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未成年人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性意识越来越强烈,但因其认识能力还是比较低的,往往会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并不能深刻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因而会给其带来认识与行为的错乱。而在情感上,未成年的感情体验会比较丰富,但其控制情感的能力却较低,因此极易造成冲动、烦躁、不理智的行为产生。
2.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而从现实的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可以看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中大多都是人生观出现了扭曲和颠覆。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哥们义气等等具体的观念,都是促使未成年走向违法犯罪的助推器。
(二)未成年犯罪的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作为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同时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规范性参照群体。不可否认,家庭的环境氛围和教育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常常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却常常得到忽视、缺失,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有的对孩子过分溺爱,从而使孩子自私、任性,而有的家长采取的家庭教育过分简单化、专制化,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出现问题只是一味地打骂,极易使孩子的心理扭曲发展,严重的也会使孩子走向暴力反抗的犯罪道路。还有一些单亲家庭,孩子在家里找不到温暖和慰藉,便常常会去寻求外面的“帮助”,被复杂的社会环境所熏染,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而在近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因为父母的长期外出打工,孩子被寄养在亲戚或者朋友那里代为抚养,使孩子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也越来越成为违反犯罪的高发群体。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作为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是未成年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衔接环节、中间地带。未成年人的校园时代正是他们长身体、心理变化大、情绪反应强烈、精力充沛的阶段,他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都很大很强烈。良好的学校教育,既可以矫正和弥补不良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可以抵制和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的发挥与渗透是未成年人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基本保障,同时,也能有效的防止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是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学校教育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甚至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潜在因素。 3.社会环境的影响。适逢我国正处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并且我国也正面临着社会转型,双重背景使社会环境异常复杂化,其中有不少消极因素对于未成年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社会转型控制力的弱化给未成年人的道德选择和行为选择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转型期中新旧模式的摩擦和冲突,是社会许多领域相继出现“控制失灵”现象,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等趋势与思潮的猛烈冲击,加上经济结构的急剧快速变革,使得社会道德呈现无序状态,造成未成年人价值观念上的模糊性和多元性,从而使其行为选择也出现了盲目无序性,加速和催化未成年人走向犯罪。
未成年人同时还受到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渗透影响,如不良文化泛滥,暴力、血腥、色情的电视、录像、图书刊物等充斥社会,这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而在新时期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网络越来越走近每个人的生活。未成年作为年轻一代,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模仿的能力都比较强,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了了很大的便利性,但不可否认网络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同时网络舆论也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宣传貌似正确实则在中国国情上站不住脚的价值观,潜意识中影响着未成年的健康成长。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尚未健全与成熟,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特殊,决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一)改善家庭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未成年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身心健康的程度,也是诸多未成年犯罪的直接或间接原因。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现代家庭关系变得脆弱无力和不稳定,家庭所具有的许多传统功能也慢慢消失。因此有必要回到家庭这个原点上来重新审视对未成年孩子的家庭教育,改善家庭环境氛围,强化家庭所具有的感化教育功能,从而让未成年对家庭、对父母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愿意与父母产生互动,交流沟通,从而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理应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这是培养子女积极情感、健全性格的必备条件。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作为父母一定要承担起组合成家庭后的关爱孩子的责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义务,夯实自己的婚姻基础,建立美满幸福的婚姻,为建立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创造条件。被亲情、爱心和关心的情感所笼罩的家庭,子女更易体会到幸福,从而更有动力去积极向上。
2.积极探索科学的家庭管教方式。家庭管教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未成年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管教方式要因材施教,同时也应随着未成年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管教方式,不能一刀切,更不能一成不变,不能管的太死,也不能管的太松乃至放纵,任由其发展,这都是家庭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父母应多和未成年孩子保持沟通,了解其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既要做到说理教育与以身作则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积极的疏导未成年心理上的困境,并始终保持耐心。
(二)创新学校教育,发挥学校主导作用。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虽然是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和矛盾法启示我们,系统的功能虽然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作用是不平衡的。社会转型期家庭的一些传统功能的丧失,也促使更应加紧创新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导作用。
1.培育学校法治环境,提升未成年法律意识。学校是未成年成长的第二环境,未成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因此学校也要严格依照法制办学和进行管理,坚持依法治校,让学生体验到法律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创新课堂教学,丰富未成年法律知识。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衰则国家衰,未成年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其课堂教育的实效不可忽视。学校理应继续推进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使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结合,坚持两者都要抓的精神。同时也要做好法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和无缝对接。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秉承“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原则。不能只是采取单一的、分散的、孤立的某一具体方法,而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采取案例式、讨论式和感受体验的教学方法等等。让未成年能够真正对所讲的法制教育产生兴趣和理解接纳。
3.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参与健康的休闲活动。
学校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要丰富未成年的业余闲暇活动,从而让其远离犯罪行为的潜在诱惑,并且通过参加这些有益于身心的闲暇活动,使其张扬了个性,陶冶了情操,同时也能培养未成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感。
(三)改善社区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社会的不良风气极易导致未成年人误入迷途、走向犯罪道路,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积极和谐的社会风气,也能很好的促使未成年远离犯罪。 社区是社会的缩小版,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就业等都不开社区。,因此我们要改善社区环境,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引导未成年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
1.加强低文化无业人员的管理。低文化的无业闲散人员更易发生未成年犯罪,因此必须做好这一群体的管理工作,这是社区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点也是难点。社区可以采取帮助他们就学、就业的方式预防犯罪。
2.营造优良的社区环境,构筑健康的成长环境。首先是社区的硬件措施要完善,如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建设,特别是未成年人有关的科技、体育、文化等大型活动场所的建设,从而为社区未成年提供一个互助、娱乐、休闲、健身和交往的场所,充分开发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的教育功能,使未成年的生活、学习都能在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里。有效的增强他们抵御和防范不良社会风气和行为的能力。
其次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刺激下,社会上产生了很多不良风气,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横行,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或者间接地诱导着未成年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必须纠正社会不良风气,社会各界都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积极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并且要发挥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家庭社区的重要作用,以身作则的以实际行动为未成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
3.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网络犯罪的监管和及法律制裁水平。新时期未成年的网络犯罪也是我国司法部门当前遇到的新课题、新挑战。近年来,未成年的网络犯罪逐年增多,要及时遏止这种趋势,既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及时正确引导,同时作为相关执法部门也必须切实加强网络执法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执法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能力,配备研究开发侦破网络犯罪的软硬件设备,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做到严格依法行政,切实有效的消除各种网络上不利于未成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
参考文献:
[1]智世勇.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顾华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管理措施研究[EB/OL].法律教育网2013.08.07。
[3]关颖.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载2013年第2期。
[4]李腾开.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于守彩、周盟.浅议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J],长沙铁道学院报,2011年第4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
[7]张美艳.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对策[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