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家首先是人,其次他是男人或女人,第三他有家庭角色,第四他才是企业家。作为人的属性,企业家内心深处必然也有寻找生命终极价值、终极意义的需求。企业家可以选择不做企业家,但他无法选择不做人,因而也无法摆脱人的精神追求。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普世终极价值的需求。圣经讲人的生命包括肉体(肉)和精神(灵)。人饿了想吃,渴了想喝。这些都是肉体生命层面的需求。中国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了,人的肉体生命的需要已大大满足。但人还有精神追求。人到世上来,一定会司: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企业家是很特殊的一个“少数民族”。企业家们要有对商机的敏感,要有冒险精神,要有组织能力,还要有对创业或事业的激情,同时还要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以及抗拒巨大的诱惑。所以,企业家不是人人能做的。常人羡慕他们的财富,却很少有人理解他们的巨大挑战。其实,企业家真的就是“被绑在呼啸战车上”的人,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为了成就企业,企业家甚至必须和他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相反,一个普通人却自由得多。
中国企业家自杀和被追杀的名单可以排成一长串,就是因为企业家面临的压力太大,靠自己无法应对所然。当企业家们面对挑战时,如果没有内在的信仰力量,他们往往就会去寻求高人指点。所以我们看到信仰的力量对于企业家以及整个社会是何等的重要。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而人的最大的信心一定是来自仰望星空后对真理的认识,对生命之道的认识。
阿玛蒂亚·森是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家,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被称为当代的亚当·斯密。他提出经济学应该回到他的出发之地,那个时候的经济学不仅研究物质、国民财富,也研究人们心理、幸福。不管经济如何发展,终究要回到2000年前苏格拉底提出的~口]题人应该怎么样活着?经济学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行为、财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社会福利效用最大化,希望每个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幸福。
企业家群体我关注比较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闪亮登场的群体。人们通常认为企业家代表着成功、幸福,他们是改革开放中各方面收益增长最快的一群人。然而这群人真的幸福吗?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企业家有一千两百多人自杀。有一句话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性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所以,这些人肯定不是很幸福,赚到钱,但并没有赚到幸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经推出一个《中国企业经济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者经常出现“烦燥易怒”的症状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看完这个调查报告,很难说企业家群体是很幸福的。
曾经有个人把一个大企业家推荐给一个牧师,说这个人是我们当地最成功的人,那个牧师说,对不起,如果我在没有见到他的妻子并且确认他的妻子是幸福的人之前,我不认为他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成功的人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人包含了各个层面,不仅做企业是成功的,在商业上是成功的,家庭也应该是成功的,个人生命、人生也是成功的,生活系统、生命系统都应该是成功的才可以。当然这是不同的标准,从这些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同步地提高。
我们的生命很短暂,我们希望去了解怎样能够活得更好一些。过去认为有钱就幸福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拼命搞改革、经济建设、赚钱,就是想争取幸福,但是现在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结果,并没有实现我们的理想,即使再有钱,也不一定意味着你就是幸福的。所以需要我们回到起点再度去思考这些问题,也便于我们自己重新做一些调整。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普世终极价值的需求。圣经讲人的生命包括肉体(肉)和精神(灵)。人饿了想吃,渴了想喝。这些都是肉体生命层面的需求。中国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了,人的肉体生命的需要已大大满足。但人还有精神追求。人到世上来,一定会司: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企业家是很特殊的一个“少数民族”。企业家们要有对商机的敏感,要有冒险精神,要有组织能力,还要有对创业或事业的激情,同时还要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以及抗拒巨大的诱惑。所以,企业家不是人人能做的。常人羡慕他们的财富,却很少有人理解他们的巨大挑战。其实,企业家真的就是“被绑在呼啸战车上”的人,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为了成就企业,企业家甚至必须和他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相反,一个普通人却自由得多。
中国企业家自杀和被追杀的名单可以排成一长串,就是因为企业家面临的压力太大,靠自己无法应对所然。当企业家们面对挑战时,如果没有内在的信仰力量,他们往往就会去寻求高人指点。所以我们看到信仰的力量对于企业家以及整个社会是何等的重要。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而人的最大的信心一定是来自仰望星空后对真理的认识,对生命之道的认识。
阿玛蒂亚·森是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家,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被称为当代的亚当·斯密。他提出经济学应该回到他的出发之地,那个时候的经济学不仅研究物质、国民财富,也研究人们心理、幸福。不管经济如何发展,终究要回到2000年前苏格拉底提出的~口]题人应该怎么样活着?经济学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行为、财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社会福利效用最大化,希望每个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幸福。
企业家群体我关注比较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新产生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闪亮登场的群体。人们通常认为企业家代表着成功、幸福,他们是改革开放中各方面收益增长最快的一群人。然而这群人真的幸福吗?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企业家有一千两百多人自杀。有一句话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性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所以,这些人肯定不是很幸福,赚到钱,但并没有赚到幸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经推出一个《中国企业经济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的企业家有时出现或者经常出现“烦燥易怒”的症状占70.5%,“疲惫不堪”的占62.7%,心情沮丧的占37.6%,疑虑重重的占33.1%,挫折感强的占28.6%,悲观失望的占16.5%。看完这个调查报告,很难说企业家群体是很幸福的。
曾经有个人把一个大企业家推荐给一个牧师,说这个人是我们当地最成功的人,那个牧师说,对不起,如果我在没有见到他的妻子并且确认他的妻子是幸福的人之前,我不认为他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成功的人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人包含了各个层面,不仅做企业是成功的,在商业上是成功的,家庭也应该是成功的,个人生命、人生也是成功的,生活系统、生命系统都应该是成功的才可以。当然这是不同的标准,从这些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同步地提高。
我们的生命很短暂,我们希望去了解怎样能够活得更好一些。过去认为有钱就幸福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拼命搞改革、经济建设、赚钱,就是想争取幸福,但是现在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结果,并没有实现我们的理想,即使再有钱,也不一定意味着你就是幸福的。所以需要我们回到起点再度去思考这些问题,也便于我们自己重新做一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