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利与弊

来源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er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信息化与经济化社会的进程发展,高校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化,大学生“寝室型”计算机网络全面覆盖,对于大学生的寝室生活、校园学习、寝室文化等发生着巨大的影响,其利弊性被直观性地预见。本文就大学生“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利与弊进行讨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寝室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TP3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4-0000-02
  21世纪下的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愈加依赖与重视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传播与接收,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其渗透于大学生寝室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以寝室文化与校园学习尤为突出,逐渐地形成了一把网络下的“双刃剑”,即对大学生寝室文化与校园学习有着良性的促进作用,又对其有着一定的制约影响,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学习发展,以下就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利与弊进行探析。
  1 “寝室型”计算机网络--寝室文化的利与弊
  “寝室型”计算机网络,其本质是寝室生活的组成部分,和谐的寝室文化更是对于寝室生活的一种评价,是对于校园文化的一种体现,从而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的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寝室型”计算机网络对于寝室文化的利处
  (1)增进大学生的情感交流。计算机网络,具有一定的促进人际关系的作用。然而,对于“寝室型”计算机网络,其现实价值在于构建寝室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彼此之间相互感染而形成一种情感心灵上的认知感。大学生在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兴趣等的过程中,引起寝室大学生之间的共鸣,让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与促进,从而实现学习与思想的情感启迪与感染。
  (2)增进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当代“90后”的大学生,其对于思想道德、个人价值观、心智、智力等全面发展。利用“寝室型”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事件、国家政要新闻、娱乐电影等进行搜索,构建了一个和谐、爱国、趣味的政治素养寝室文化。大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拓宽价值观念、启迪思维与政治思想交流,培养寝室大学生真善美的完善,从而实现增进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3)增进大学生的学习技能。基于高校教育普及化、专业多元化、学生数量化的情况下,造成高校课程开设以及图书馆资料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通过“寝室型”计算机网络,让大学生能够直接搜索与学习、掌握与实践其需求知识与技能,比如视频的制作、音乐的编曲、网站的建设以及学习资料的查询等,构建一种“学习型”的寝室文化,实现大学生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交流与锻炼。
  1.2 “寝室型”计算机网络对于寝室文化的弊处
  “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化,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亦是一个难题。“90后”大学生很容易迷失于计算机网络,常会出现一些盲目的观点:1.通过打游戏,成为职业选手赚钱,大学学习不重要;2.大学课外实践活动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和寝室同学一起打游戏。其行为特点:足不出寝室,生活上的吃喝都在寝室内完成,造成寝室垃圾堆积,且不注重个人清洁卫生。以上情况,正是大学生对于价值观点的一种扭曲与丢失,如此以往,影响整个人生的正常发展。
  2 “寝室型”计算机网络—校园学习的利与弊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与知识的载体,其对于大学生的校园学习更是一种学习与教育的工具。在现今高校教育普及化的情况下,“寝室型”计算机网络对于学生的校园学习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2.1 “寝室型”计算机网络—校园学习的利处
  (1)开展远程教育。所谓“远程教育”,其通过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线,有别于教室课堂的教学模式。然而,“寝室型”计算机网络,正是让大学教师能够合理利用、组织与开展远程教育,采取寝室大学生“自愿性”的选择,以小班化的远程教育为主,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寝室大学生进行知识资料与技能之间的教学与回答,大大地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学习与情感交流,逐渐地激发了寝室大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寝室型”计算机网络“学习型寝室”的寝室文化,从而实现大学素质化综合教育的开展。
  (2)直播大学讲座。“90后”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从整体的结构上来说,处于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技能,常组织与邀请一些本校或外聘的高级教授或者企业高层,来开展专题讲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综合素养。然而,专题讲座的开展其教室内部人数多、座位少,造成很大部分的大学生不能来参与讲座的听取,大大制约了大学生学习的整体发展。但是“寝室型”计算机网络,正是为专题讲座开创了一种网络化的直播媒介。高校通过对于讲座课堂安装网络摄像头,进行寝室之间的联网,从而让寝室大学生能够直播观看专题讲座,从中吸收更多的学习知识与提升个人的价值观,从而营造一种校园学习的高校人文环境。
  (3)协同合作学习。伴随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如今处于“90后”大学生的教学范围,愈加重视对于大学生难度与创新的教学任务,让大学生之间进行协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学习的难题,从而进行一定的创新。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多种专业课程知识,布置一些质与量共同呈现的学习任务,而“90后”大学生,其利用“寝室型”计算机网络进行查阅资料、科学计算与撰写报告等,通过寝室大学生之间与寝室之间的协同合作学习,解决难题,在整个过程中,利用固有知识、网络知识与交流知识的三者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一些创新解答与知识理念,让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得以全面提升。
  2.2 “寝室型”计算机网络—校园学习的弊处
  (1)沉迷网络,缺失学习价值观。基于个人价值观的不成熟性,大学生对于利用网络的控制力,明显呈现控制力不足,违背“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个人学习价值观,容易沉迷于网络中,部分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问题。其沉迷网络的表现:1)过度地玩网络游戏,造成现实与虚拟的混乱;2)利用网络进行一些“色情”、“舆论”的观看与传播;3)进行一些网络犯罪。如此状况,造成了寝室大学生行为、心理、道德等发生扭曲与偏失,出现“网络成瘾”、“网络孤独症”、“网络犯罪”等不良的现象,影响其生活正常成长与大学课业学习,从而导致学习价值观的缺失。
  (2)知识混乱,缺少正确导向。基于计算机网络知识与资料的快捷方便化,寝室大学生在对于其获取的途径趋于多样化:网络论坛、百度、谷歌以及资料型网站等。然而,在整个查阅与学习过程中,只有寝室大学生个人与合作的学习交流,从一定的程度上对于综合知识有着一个良性的发展,但究其本质,大学生对于知识理论的掌握基础不足,无法分别网络言论与资料的正确化。因此,在“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想学习与认识了一些错误的知识与理念,让其发生知识混乱与不真实性、少了教师的指导、缺少正确导向,从而影响大学生个人整准确的知识结构体系。
  3 总结
  总而言之,当代高校大学生“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其利与弊的形成与发展,值得引起大学生个人、学校教师领导以及家长的重视,通过探究其中的利与弊,去构建大学生“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改善方案,提升大学生“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利处,解决大学生“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弊处,建设我国高校大学生“寝室型”计算机网络的科学化发展观,从而实现我国高校网络信息化的教学途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典.“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的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2]黄朝川.大学生寝室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11).
  [3]林培元.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06).
  [4]姬长全.大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现状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06).
  [5]高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05).
其他文献
档案管理在我国一直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也出现了新的特点,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早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并且在工业、农业、经济、国防等各个领域和人们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与此同时,我国绝大部门的档案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
本文重点介绍基于有限状态机(FSM)测试序列生成方法,并以现场设备安全入网为例,利用该方法生成测试序列。为构建WIA-PA协议测试FSM模型,文中分析了WIA-PA协议测试中的安全入网
农村信用社集农村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为一体,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金融基础,正因为其重要性,其金融安全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中计算机安全问题就是其中表现较为突
为了去除图像中的高斯噪声,本文根据贝叶斯最大后验概率估计,把双树复小波变换和拉普拉斯分布模型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估计的图像去噪算法。实验表明,本文算法能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主观视觉效果和峰值信噪比。
粗糙集理论是一种分析不精确、不一致、不完备数据的有效工具,利用"相容粗糙集"的理论对图形图像进行预检索,对提高图形图像的检索效率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基于相容粗糙集的图形图像信息预检索进行了研究。
这是中国制造企业真实而普遍的状态: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消耗了巨大的资源,却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赚取最少的钱。“转型、升级”是所有中国制造企业的梦。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
针对现行水电工程、地下工程施工地质编录方法的不足,联合应用近景摄影测量、图象处理和GIS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数码相机的地质编录信息系统。在探讨数码相机的方位元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