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传承与理解”渗入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能从修辞、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方面赏析金陵之景。
  2.通过分析关键字词理解词人怀古之情。
  3.能从词史文化角度,通过花间词作的对比阅读了解本词“千古绝唱”的内涵。
  【课前预习】
  片段写作:学生借助书下注释自读词作,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金陵之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金陵为六朝古都,山川形胜,虎踞龙盘,氤氲着王气。台城的草色烟光,秦淮河的红粉佳人,无不引起词人们的思古之幽情。在众多怀古诗词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金陵,其中有一首被称为“千古绝唱”。为何北宋王安石可以凭借独一首而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味赏析。
  材料: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杨湜《古今词话》
   二、誦读体悟,品情感内涵
  (一)检查预习
   1.请学生展示课前写景抒情的写作片段。
  点拨:本词上阕写金陵之景,下阕抒怀古之情,层次鲜明。其意境开阔,笔力遒劲,与往日凄婉的金陵怀古之词不尽相同。
  2.学生齐读《桂枝香·金陵怀古》,注意音调情感的处理。
   (二)品金陵之景
  1.用一个词概括王安石笔下金陵特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主选择一句写景句,从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点拨:上阕先以“晚秋”点出时节,总写肃爽。“千里”二句化用谢眺的“澄江净如练”,运用比喻修辞写出水的清澈与山的峭拔,高低结合,将金陵山水立体化,金陵形胜,概见于此。“归帆”二句既以“残阳”“西风”大笔渲染,为下文怀古奠定恢宏的基调,同时又加以细笔点染,远处有点点归帆,近处有酒家旗帜,动静结合,营造出萧瑟却不衰飒的意境。末两句“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一改前文淡雅色调,以明亮之色点亮金陵图景,虚实结合,写落日下江天洲渚之状,至此将“登临送目”发挥无遗,可谓“画图难足”。
  2.准确把握一首词景物特点,除从以上写景角度赏析外,对比也是基本方法。
  材料: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宋初·欧阳炯《江城子》
  点拨:比王安石稍早的欧阳迥的这首词,不论是意象选用,还是色彩角度,亦或所用的西子典故,营造的是空阔而略带寂寥、绚丽而略具苍茫的意境,具有花间派典型的柔美气质。相比之下,本词初肃天气、千里江水、簇立翠峰、归帆、残阳、西风、酒旗、彩舟、鹭等意象,壮大且富有哲理,营造了雄浑开阔、苍劲峭拔的意境风格。
  3.朗诵上阕:感受金陵意境。
   (三)析怀古之情
  1.一切视野源于心境。在金陵晚秋的景物视野下,词人怀古之情又是如何的呢?请找出词作中表达感情的字词,说说自己的理解。
  点拨:下阕以“念”字起笔,直指六朝灭亡原因:生活豪奢,不思进取。接着悲“叹”陈后主与张丽华的亡国之痛,以历史个例包举万象,既是点事也是染情。下句以一“谩嗟”二字写出词人对千古以来凭吊历史之士的态度:谩,徒然,空白之意,不难见出王安石怀古之情绝不至于此。“六朝”句由对历史枯荣的感慨借“秋草”转入现实,最后化用唐末杜牧诗句结尾。
  2.知人论世,从历史角度探析词人情感。
  材料:王安石所生活的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年代,虽然比不上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强盛,但国家尚属安定。然而作为改革者,王安石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敏锐地认识到国家安定表面后的种种乱象,“今天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上万言书向仁宗表达自己“矫世变俗之志”。
  在此基础上分析末两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背后,是词人对社会现实的殷切观照,一种锐意改革、振兴北宋的愿望已在心中萌芽。这正是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兼济天下精神的体现。
  3.朗诵下阕:感受词人情感。
   三、观照词史,赏介甫“绝唱”
  怀古词传统源远流长,其开端之作要属晚唐五代时期的《花间词》。王安石正是继承了花间词派的咏史传统,同时又在意境风格、感情基调上推陈出新,使得本词成为“第一首很成熟的怀古词”。因此,要理解本词“千古绝唱”的内涵,需要观照词史,从词作文化发展角度去品析。
  1.请从意境风格、感情基调角度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做对比阅读。
  资料:古台平,芳草远,馆娃宫外春深。翠黛空留千载恨,教人何处相寻,绮罗无复当时事,露花点滴香泪。惆怅遥天横渌水,鸳鸯对对飞起。
  渚莲枯,宫树老,长洲废苑萧条。想像玉人空处所,月明独上溪桥。经春初败秋风起,红兰绿蕙愁死。一片风流伤心地,魂销目断西子。——宋初孙光宪《思越人》
  点拨:从意境风格上说,《思越人》仍未离花间的苑囿,温情柔丽,表现出凄艳愁绝的风格。而王安石这首词则选用壮大开阔之意象,以遒劲之笔力营造了与之前词史上迥然不同的意境风格;感情基调上,花间词人在衰靡的时代背景下以一颗脆弱的心咏史怀古,传达出对故国灭亡的哀悼与悲愁,没有对其悲剧原因做深入的思考。《桂枝香·金陵怀古》则借一“念”,二“叹”,三“谩嗟”不仅总结了历史教训,同时也抚今追昔,传达出改革家锐意进取的现实观照,一种以史为鉴的情怀已然出现,其感情基调悲而不苦,客观积极。
  2.从历史文化角度构建词作内涵,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王安石本词“最为绝唱”的成因。
  资料: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也。——《上邵学士书》
  宋初年,大一统的社会秩序重新建立,从君王到士大夫都致力于士风的建设,帝王“与士大夫治天下”,知识分子群体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情重新被唤起,直接熏陶了积极的文风。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
  可见,本词“千古绝唱”的成因其一与词人个人文学创作目的——“济用”,反对当时浮艳文风分不开;其二,北宋初期的士风文风——追求言志咏怀,探讨“兼济”之道,影响了王安石的创作理念与思想;其三,李煜“士大夫之词”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文人写词的新意境,给王安石以启发。
  四、课堂小结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气魄、诗人的手法,以批判性继承的精神写就千古名篇《桂枝香·金陵怀古》。词人继承拓展花间词咏史怀古的传统,把词引向“济用”道路,并从意境风格上、感情基调上一洗五代旧习,真不愧是“王介甫只此一词,已足千古,其笔力之清遒,其境界之郎肃,两宋名家竟无二手,真不可及也”。
  五、作业
   课后搜集北宋张昪的《离亭燕》资料,从意境风格、情感基调、文化背景的角度任选其一,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做对比赏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210048)
其他文献
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命题,意在强调“情”是“缀文者与观文者”之间相互交流、彼此亲近、同振共鸣的有效链接点。同样道理,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情感浓郁”这一学科优势,借助丰富多元的情感元素,积极开展“以教入情、以生促情、以文品情”课程活动,不仅有利于拉近
期刊
学本课堂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課堂,教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换言之,学本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本课堂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情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唯有如此,他们的素养才能在课堂生根。要想让学本课堂展露它的优势,成为课堂教学的范式,教师就要在课堂渗透三种意识,即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思辨意识。当学生形成这三种意识,并在语文学习中显露出来时,他们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管理、经营自
期刊
苏教版语文教材按不同的教学模块编写,其中必修三第四专题的模块主题是“寻觅文言津梁”,共包含六篇文言文。“津梁”本义是桥梁,比喻能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加上“寻觅”二字,是否意味着编写者希望教者积极探索文言文学习的多种途径,从而使学生也能在教师的不断“寻觅”中领悟文言之妙呢?  一、活用翻译,激发兴趣  因为文言和现代汉语在词汇、句式表达上有较大差异,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都要过翻译理解这一关。师生把
期刊
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言轻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学习文言文,不是简单地学习字词和翻译,而是学习文中的思想精华,从文章里汲取营养。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学生在朗读中正音;在朗读中筛选信息、感悟文本;在朗读中理解思想精华;还可以跨越数百年或者数千年和古人对话。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討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语文学习
期刊
高中语文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责任,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建构语言文字、积累言语经验的过程中,加深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提高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升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情趣。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所选的诗词包含多种题材、多样主题、多种风格,且多为名家名作。如果教师能够充分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采用单篇细读的讲授方式,“套板化”“碎片化”教学现象严重,学生的审美鉴赏素养难以形成。  “群文阅读”应用于高中语文阅
期刊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整本书阅读以来,其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探索的新热点,许多教师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思考,与各位教育界同仁商榷。  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能力最关键的途径就是阅读。强大的阅读能力才是学生受益一生的财富。作为语文教师,在高中阶段应让学生精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
期刊
【教学内容】  一、把握知识难点  1.語文教材情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必修五教材中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在学习这篇古典小说之前,学生其实已经学习了三篇相关的小说,分别为《祝福》、《老人与海》、《林黛玉进贾府》。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三里第一次出现小说题材的文章,学生也是首次触碰到这样的课文,教师会在教学中着重教授学生理解古典小说的叙事手法。之后在必修五出现小说章节,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
期刊
整本书阅读并不是新生事物,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就包含了“读整本书”的重要内容。整本书阅读的回归正是体现了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需求和阅读现状之间存在的矛盾。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基于手机等设备的片段性、碎片化、快餐型阅读对传统纸质阅读造成巨大的冲击。整本书阅读的回归就显得刻不容缓。随着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整本书阅读重新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有非常
期刊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文本,走近金岳霖先生,学做一个真性情的人。  2.了解汪氏写人散文的风格,学习其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曾自请和亲。当汉元帝见到即将和亲的王昭君的“庐山真面目”时,惊为天人,懊恼之余龙颜大怒,一气之下斩杀贪心画家毛延寿。  一千多年后,诗人王安石在《明妃曲》中为毛延寿鸣不平,说:“意态(风采神韵)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