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探析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2786517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究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与纷争,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整体性角度重新认识和澄明。作为一个完整、独立和一脉相承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与现代、既有性与鲜活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自明性与被明性等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意志,把文化发展看成人类思维的先验结构或人的生命体验过程,也要反对把文化发展演进简单看成离开人的自发演进过程,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任何脱离实际和主张彻底否定传统、反传统、断裂传统的思想与做法,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误解与背离。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克服历史文化领域的各种错误思潮,把握文化发展的理论、历史、时代和实践逻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其他文献
列宁一生留下了两部主要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与《哲学笔记》,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重大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变成了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一块整钢。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至1895年这50年间,首创新唯物论,并重点阐发了唯物史观,成为其两大发现之首,同时也留下了有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与哲学问题。:1858年和1867年,集中精力力图完成《资本论》雄篇巨制的马克思,曾先后对恩格斯、狄慈根这两位哲学知音,表达了自己深藏多年的哲学宿愿:一旦
理论界对恩格斯思想的独创性、科学性认识不足,对恩格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评价过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对恩格斯思想的深入研究不够、对恩格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多样化方式和逻辑路径缺少精细研究有关。恩格斯主要通过回答时代之问、填补理论空白、建构理论体系、规范命题范畴、深化基本理论、修正思想观点、推进理论武装、批判错误思潮等逻辑路径发展马克思主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征。
恩格斯是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家,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既是马克思的忠实友人,也是马克思毕生事业的合作者。他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完善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恩格斯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毕生对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进行强有力的斗争和批判。恩格斯是一位品德高尚、虚怀若谷的伟大人物,他把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社团组织为敬贺他70华诞的赞誉和荣光,作为荣誉的花环奉献在马克思的墓前。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要弘扬传承其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坚定信仰。
一、历史充分证明了《帝国主义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帝国主义论》,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列宁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学术界普遍把1898年美国为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的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西班牙之间的美西战争,作为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标志。《帝国主义论》写于1916年,距离美西战争仅仅过去18年,列宁能在《帝国主义论》中从经济分析入手对帝国主义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作出深刻分析,而且所得出的结论被两次世界大战所证实,其思想体现出的过人敏锐与深刻,令人惊叹。
恩格斯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命题,其理论目标是要将体质人类学与社会文化人类学贯通起来,从近于自然科学的体质人类学出发,过渡到社会文化人类学领域,以一种贯通性的哲学人类学视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人是对象性活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亦即人类世界在人与环境的交互创造中生成,提供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论证,而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命题本身同样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从而对之既不能放弃,也不能只是作"阉割"式的维护,而必须加以全面的维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视野出发,借助于
这里的列宁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指列宁关于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理论,它是列宁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列宁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文献主要有:《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土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上述文献产生于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还有《论我国革命》《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些文献是列宁在离开人世前夕通过口授的方式留下来的。
青年恩格斯受到卢格等人的青年黑格尔派观点的影响,认为该派观点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政治行动来践行自由的哲学原则。这种理解不仅体现在他对阿恩特、谢林等人的思想观点的批判上,也体现在他对当时普鲁士政治及文化生活领域出现的各种倒退现象的批判上。青年恩格斯在到达英国之后逐渐摆脱青年黑格尔派的方法论影响,开启了向唯物史观发展的思想征途。
在以往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史研究中,"不成熟—成熟"式的线性解读和"断裂论"的流行导致论者对他们中后期思想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忽略了对其早期思想的梳理和辨析。为此,本文讨论了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起源问题。首先,1841—1842年恩格斯在柏林大学旁听谢林讲座和课程后所写下的著述,从多个方面概述了他对谢林与黑格尔之间思想差异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哲学思维水准。进而,他的思想突破了"不来梅时期"观照社会和时代问题的感性态度,进入了理性沉思阶段。这段哲学巡礼对恩格斯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国民经济学批
争夺中国制度的解释权和话语权,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把牢解读中国制度的话语权必须破立并举:一是"破",即破除解读中国制度的西方话语霸权;二是"立",即构建解读中国制度的有效话语体系。掌握中国制度话语权,需要从制度本体论、制度类型论和制度评价论三个层面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起中国制度话语体系,不断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与善于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行制度建设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体现渐进演化与理性建构在制度改革中辩证统一的"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体现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在制度实践中辩证统一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相结合",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制度耦合中辩证统一的"重点突破与统筹推进相结合"等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