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来参与探究过程。为此,我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将学生感到新颖、困惑的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
一、在操作中探究
数学的应用特性决定着其可操作的一面,学生在经过自已的亲历亲为而形成的思维显得更为牢固而不易遗忘。实践中,我运用实物材料或文字材料的感知,让学生通过动手等多种感官活动来获得感性经验。如进行角的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一做角、摆一摆大小不同的角,在一系列的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样,对学生来说,其印象要远远超过做同样题目的十倍。
二、在交流中思辩
交流的内容包括预习情况、问题方法、学习心得体会、思想情感体验等,交流的形式可以同桌交流、小组中交流或全班集体交流。如在进行百分数应用的教学后,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百分数进行一次次举例与交流,同时,共同品析百分数的实质,可以带具体的单位吗?此时,学生们均有来自亲历亲为的第一手经验,对问题的把握也独具慧眼。实践告诉我: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思辩是最具生命力的活动。
三、在发现中感悟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取、记忆、练习的过程,而是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以积极的心态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健全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和结论。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圆,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抽象出圆,接着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感性材料,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实现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大胆放手,使每个环节真正落实下来,使学生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充满自信。
四、在转换中明析
课堂上,在面对问题发展的“断层面”或对过程的理解不足时,有意尝试进行师生的角色互换,积极鼓励学生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以求帮助。例如,解答“一个商店卖出25盒十二色铅笔,每盒有12小盒,每小盒卖24元,一共可以卖出多少元?”这道题,学生在解答中出现了两种算式,①24×12×25 ②24×(12×25)事实上,这两道算式,并不只是有无括号的小事,而是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题思路。为了检验学生的思维能力,澄清思路,我尝试师生角色互换,让甲、乙两位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说出理由,让大家明白。甲说,我列式的理由是:根据“每小盒卖24元”和“每盒12小盒”这两个条件,先算出12小盒(即1盒)的价钱,再算25盒的价钱。乙说:我列算式的理由是:根据“每盒有12小盒”和“25盒”这两个条件,先算出25盒里共有多少小盒?再算这些小盒一共可以卖几元钱?很明显,这两种算式都正确。通过角色互换,既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又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反思,形成新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增强了学习责任感和自信心。
五、在求异中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有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他们除了与教师交流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化的数学教学更要求积极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课堂环境。为此,我根据学生实际,合理整合分组,充分建立多向的课堂交往形式,提出交流活动与要求,指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加强同桌之间、组际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与沟通。通过互查、竞赛、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审美情操,合作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如教学“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开展“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关于车轴位置的思考?”的活动,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有的小组甚至提出了类似“利用车轴不在圆心,形成特殊机械动力”这一具有生活运用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通过小组、大组的交流,为部分学困生创造了发展的空间,也为数学的运用发展提供了途径。
总之,学生的探究是数学课堂生命的全部,真实合作与探究是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能力的桥梁。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课堂这面镜子,在热闹与喧嚣的背后,对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实效性多一些冷静与思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魅力。
一、在操作中探究
数学的应用特性决定着其可操作的一面,学生在经过自已的亲历亲为而形成的思维显得更为牢固而不易遗忘。实践中,我运用实物材料或文字材料的感知,让学生通过动手等多种感官活动来获得感性经验。如进行角的认识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做一做角、摆一摆大小不同的角,在一系列的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样,对学生来说,其印象要远远超过做同样题目的十倍。
二、在交流中思辩
交流的内容包括预习情况、问题方法、学习心得体会、思想情感体验等,交流的形式可以同桌交流、小组中交流或全班集体交流。如在进行百分数应用的教学后,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百分数进行一次次举例与交流,同时,共同品析百分数的实质,可以带具体的单位吗?此时,学生们均有来自亲历亲为的第一手经验,对问题的把握也独具慧眼。实践告诉我: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思辩是最具生命力的活动。
三、在发现中感悟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取、记忆、练习的过程,而是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以积极的心态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健全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和结论。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圆,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抽象出圆,接着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感性材料,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实现自主性的学习。这样,大胆放手,使每个环节真正落实下来,使学生有真情实感的投入,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充满自信。
四、在转换中明析
课堂上,在面对问题发展的“断层面”或对过程的理解不足时,有意尝试进行师生的角色互换,积极鼓励学生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以求帮助。例如,解答“一个商店卖出25盒十二色铅笔,每盒有12小盒,每小盒卖24元,一共可以卖出多少元?”这道题,学生在解答中出现了两种算式,①24×12×25 ②24×(12×25)事实上,这两道算式,并不只是有无括号的小事,而是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题思路。为了检验学生的思维能力,澄清思路,我尝试师生角色互换,让甲、乙两位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说出理由,让大家明白。甲说,我列式的理由是:根据“每小盒卖24元”和“每盒12小盒”这两个条件,先算出12小盒(即1盒)的价钱,再算25盒的价钱。乙说:我列算式的理由是:根据“每盒有12小盒”和“25盒”这两个条件,先算出25盒里共有多少小盒?再算这些小盒一共可以卖几元钱?很明显,这两种算式都正确。通过角色互换,既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又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活动,主动反思,形成新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增强了学习责任感和自信心。
五、在求异中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有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他们除了与教师交流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化的数学教学更要求积极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课堂环境。为此,我根据学生实际,合理整合分组,充分建立多向的课堂交往形式,提出交流活动与要求,指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加强同桌之间、组际之间、群体之间的交往与沟通。通过互查、竞赛、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审美情操,合作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如教学“圆的认识”后组织学生开展“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关于车轴位置的思考?”的活动,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有的小组甚至提出了类似“利用车轴不在圆心,形成特殊机械动力”这一具有生活运用价值的问题!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通过小组、大组的交流,为部分学困生创造了发展的空间,也为数学的运用发展提供了途径。
总之,学生的探究是数学课堂生命的全部,真实合作与探究是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能力的桥梁。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课堂这面镜子,在热闹与喧嚣的背后,对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实效性多一些冷静与思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