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地沟油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中国因‘地沟油’引起人们种种不安时,同为食用油消费大国的日本却无‘地沟油’事件。相反,通过日本政府、企业及各个家庭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日本人让几乎所有废弃食用油都能做到既环保又资源化的回收处理”。10月8日各大网站转载《外滩画报》介绍日本将废弃食用油“变废为宝”的文章,内容不错,但《日本为何没有地沟油:不会把废油倒至下水道》的题目,却大不妥当。
   存在地沟油问题的国家有几个?虽然我们的媒体很愿意曝光别国的负面消息,但是除了我国频现地沟油事件之外,别的国家的地沟油事件似乎没见诸过传媒。在此背景中,单挑出日本与我对比似乎不妥,“他国为什么没有地沟油问题?”这样问,才比较靠谱。
   “不会把废油倒至下水道”,就没有地沟油,原来这里的“技术问题”很简单——废弃食用油没进地沟,地沟油就没了!
   中国的“地沟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沟油”是将油腻漂浮物或饭店的剩饭剩菜经过加工、提炼出的油,即“潲水油”。即便是这一部分地沟油,也多是从餐饮、食品企业收购而来,并不是酒店等企业排入地沟失去控制权的“无主资源”。广义的“地沟油”,则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类劣质食用油,比如,除了“潲水油”,还包括从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提炼的油,用于油炸食品的被重复使用N次的油。
   只要不食用,无论原料从何而来,和我们所说、所怕的“地沟油”不是一回事。有无“地沟油”问题,以吃不吃为标准,看油品用途而定,并非以“原料出处”来判定。
   我们取“地沟油”的名字,是因为油品的“原产地”给人们留下极深印象,用此名大有恶心人的效果。但这种恶心效果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吃了——要是不端上餐桌,“地沟油”的名字就不让人闹心,那只不过是一个化工原料名称罢了,一点不良联想都不会发生。
   其实日本也有“地沟油”,叫废弃食用油(Used Cooking Oil),别国也有“地沟油”。循环利用废弃食用油的地区不少,只是别处把地沟油加工提炼之后用到了餐桌以外的地方。和我们的不同之处,就是没人把那当食用油卖,也没人把那当食用油端上餐桌——更简洁的说法,就是人家没吃不能吃的油,咱在吃。
   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吃地沟油?不过,这问题太难回答了。
   当然不是因为食物、营养匮乏。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般城市人口食用油月定量半斤左右,肚里“淡出个鸟来”,没有一滴食用油被“废弃”。有了地沟油说明油水多了,这是中国人的“富毛病”,一旦不是很穷,咱就有了吃地沟油的资格。
   智力原因?不。中国人知道地沟油危害极大,“防不胜防的地沟油,让人们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担忧到了几近崩溃的地步”。没人愿意吃,都是“被迫”的。
   技术原因吧?加工提炼废弃油脂的技術,不是中国传统或原创,能吃成地沟油也“受益于”外来技术。可是,那技术原本就不是用到食品工业领域的。技术的指导方向到了中国才变向,将地沟油制成生物燃料、选矿药剂、肥料、肥皂等技术我们都会——这样看,也赖不着技术引进或技术落后。
   可技术方面确实出现新动态,即,准确鉴定地沟油的技术成了难题。别国不需要在这方面技术创新,而我们不创新则没地方引进鉴定技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技术需求”呢?为什么就我们需要支付这种“发展成本”,为什么中国需要这样的“科研项目”?
   商业、事业网点建设问题?我们的地沟油产业链的网点,比日本的回收加工系统还发达,只是目标不同。
   会有人想到日本侵略军的电影台词,“良心地、大大地坏了”,也就是说中国人吃地沟油是一些人“缺德”导致的,国民素质低造成的,这答案肯定会得到不少人的赞同。然而,问到这儿出岔就多了——什么造成了缺德和低素质?
  
其他文献
1904年,天津,严氏家塾。   她10岁,在城西的严氏女塾念书,喜欢穿素净的长棉袍和厚厚的毛坎肩,把一头长发盘进帽子里,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样。   女塾设在严家的偏院酒坊院中,念书的都是严家的女子,也有几个亲友家的孩子,比如她。   女塾和男塾各居院子的一侧,中间的操场是轮流使用的。女孩子们在操场上体育课的时候,就会把通往男生院子的门关上。   这是典型的中国少女的做派,严氏家塾虽开了女性
期刊
眼前的曾凡一身材娇小,一头长及腰部的长发,你绝对想不到,她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也是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获得者,更令人诧异的是曾凡一的艺术细胞:习钢琴,登台演出,曾经签约唱片公司,走上音乐家之路。也许正如她自己所言,“科学需要客观的逻辑思维,而艺术则是主观的形象思维”,她将两者完美地融合和统一,搭起一座属于自己的梦之桥。   在科学的讲台上,曾凡一可以严谨、稳重、思路清晰、
期刊
每年10月份,总有一个词十分火爆,这个词是“国考”。由于多年未考试,当微博上“国考”成为最热关键词之一时,我很老土地上网搜索了一下它的意思,才发现它是“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简称。我还以为只有以前皇上亲自钦点状元、榜眼、探花才叫“国考”呢。   在古代,当一个公务员是很爽的事情。据博友李开周考证,在当年宋朝的首都开封,一名普通公务员的月薪是23500文,折合人民币 9400元。即便在物价上涨、人
期刊
每天清晨,病房里都会传出“哎……哎……”的呼唤,通常要持续两三个小时。声音是从一位93岁老人的喉咙深处发出的,沙哑难听。老人因脑中风瘫痪多年,现在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几年来,老人不停地住院、出院、再住院,医院成了他实际意义上的家。他头发稀疏,满脸褶皱,表情淡漠,外表已衰老得不会再有任何变化。在医生眼里,他的变化只是病历夹中不断增加的页码,体温单、查房记录、会诊单、血液检验单、X光检查单……
期刊
他比我小4岁。   在我人生的前4年里,由于爸爸那时候在一个效益不错的厂里上班,生活得很充裕。所以印象中,那时候的我,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宠爱,抽屉里永远放着吃不完的零食,穿着爸爸买的漂亮裙子和爸爸手拉手一起逛街,在公园里依偎着爸爸拍照……那时候的我,是爸妈的全部。   后来他出生了,虽然爸妈从来不重男轻女,但是我在家里的地位明显地下降了,所以我那时对待他的出生,并没有像父母一样满脸欣喜。相反,由
期刊
10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務会议,提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相当突出,人民群众十分不满。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对社会诚信缺失,公众最直观的感受是说谎成风。为什么会说谎成风?在中青报的调查中,受访者给出的首要原因是“社会没有原则、底线失守,大家过分追求利益
期刊
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社科院等十多个部门,针对小悦悦事件,开展“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会后,省委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信息,问计于民,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意见或会成为广东省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   这几天,小悦悦,陈贤妹,以及那18个我们不知道姓名的路人,他们于10月13日下午在佛山街头共同上演的那一幕对比强烈的悲喜剧,如巨浪般激荡在每一个
期刊
“我是谁?”我就是我自己。除了我本人,还能是谁!   其实,“我是谁”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远非这么浅显直白,也并不是说自己是男是女,姓甚名谁,多大岁数,干什么的这几个简单要素,而是要清楚自己的处境、人生的责任或肩负的压力。不然的话,能说知道“我是谁”吗?   一个人弄清了“我是谁”,就能明白自己的奋斗的目标,就能干什么事操什么心尽什么责,才能有美好的前途和未来。譬如,是学生,就要刻苦读书;是老师
期刊
不知道何时,“情感专家”这个名词火了起来。也不知道何时,人人皆情感专家。而我,也不小心成为“情感专家”中的一员,可谓“被情感专家”。   我从来不认为“情感专家”是一个多么好的称谓。就像别人说你“美女作家”,你才“美女作家呢,你们全家美女作家。”   对于“情感专家”这个称谓,我的感情是复杂的。第一,我战战兢兢,我何德何能,怎么敢当爱情专家?第二,“专家”这个词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所以,我真的
期刊
对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来说,莫斯科这个城市所能激起的复杂情绪恐怕是其他外国城市都无法相比的。当绚烂的红色在记忆和书本里褪色,莫斯科的真实面目忽然变得无比模糊,这3个汉字所指向的实体仿佛成了海市蜃楼。   这个夏季,我从北欧辗转到莫斯科,不是朝圣,不是消闲,是解谜。   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列车,名曰“红箭头”,车体涂成红色,是六七十年代的那种土红。列车出发前,广播里放送的是前苏联革命歌曲,喑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