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成长之花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6072037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秋天的怀念》三次提及菊花。初提菊花,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是自我封闭的;再提菊花时,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成长,对于命运和人生进行初步探索;终赏菊花,实际上也是史铁生精神世界的感悟新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 菊花 自我封闭 初步探索 感悟新生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看似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富的散文。全文通过三次“看花”展开脉络:为了让残疾的史铁生重新拾起对生活的希冀,母亲提议去看菊花但被拒绝;母亲再次提议去看菊花,“我”同意,但却没能实现;母亲走后,妹妹推“我”去看菊花。菊花的三次出现无疑展现出一种母爱的情感体验。但从更深层面看,菊花也成为史铁生精神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见证者。
  一、初提菊花:精神世界的自我封闭
  菊花第一次被提及,是在“我”剛刚双腿瘫痪后。母亲知道,对于失去双腿的儿子来说,任何宽慰都显得无关痛痒,也正因如此,母亲向“我”提出去看菊花,因为菊花是一种喜爱阳光,耐寒而又适应性强的植物,母亲想让“我”像菊花一样,以坚强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好好儿活”。但此时的“我”还尚未走出瘫痪所带来的痛苦,目光所至,不论美丑,“我”都暴怒无常。例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因为当“我”沉浸于景物和歌声之中时,瘫痪的双腿带来的痛楚和伤感会比往日更狂烈地向“我”袭来,这是一种陡然而至的失意和无助。正是这样的感觉,让“我”更加感觉自身的可悲,不愿与外界再去接触。而雁阵的自由和歌声的甜美与“我”的生活之间又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不自由和生活的不甜美。实际上,“我”的这种暴怒的情绪化并不完全是针对外界的,更多的是因为不完美、有缺憾的自己,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我”的精神世界是排斥与外界的任何关联的,是选择自我封闭的。
  在听到母亲看菊花的提议后,“我”除了暴怒无常,不乏还充斥着对生活的自怨自艾。在正值盛放的年龄遭遇瘫痪,承受了他人所不能的磨难,所有的骄傲与狂妄,都被囚系于一方轮椅之上。面对这样的境遇,“我”选择捶打自己的双腿,伤害自己,沉浸在自己痛苦而又封闭的精神桎梏中,看不见因我而有着巨大生活变动的母亲,本来爱花的母亲因为“我”的瘫痪,没有了去照顾花的时间和心情,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我’看不见母亲在‘我’暴怒时的忍耐与压抑,看不见母亲怎样收拾起被‘我’砸碎的玻璃和被‘我’摔坏的东西,看不见母亲怎样‘悄悄地躲出去’,一个人一边擦掉泪水一边‘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甚至悄悄地走进来”a。因为此时“我”的心中只是充斥着自己的不幸与悲愤,无暇顾及外界。此时的“我”选择将精神世界封闭起来,为自己建立了无形的桎梏。
  二、再提菊花:精神世界的初步探索
  菊花在文中的第二次出现,是在秋天。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内心的痛苦也随之被冲淡些许,精神状态也比之前好了许多,独自坐在屋中看着窗外落叶飘零。母亲再次提议去看菊花,这次,“我”果断同意。这一次菊花的出现,是“我”精神世界成长的关键线索,同时也在“我”的心中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在这一时间,“我”与母亲能够开始有意识的大量交流,这些与母亲的对话也正暗示了“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暴怒无常,过度情绪化,而是开始主动建构理性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在描写母亲进屋时,用的是“挡”在窗前,这一小小的细节虽然不够惹人注意,却充满了母性光辉,因为母亲为“我”挡住的,不仅是屋外纷飞飘零的落叶和寂寥的秋色,更是怕“我”随之沉湎的内心。实际上,正是因为此时“我”的心境初步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不再封闭自我的精神世界,“我”才会留心母亲这一举动,关注到母亲憔悴的脸,建构对母亲的理解,从而开始平静而有意识地思考。
  “好吧,就明天”去北海看菊花,短短几个字,语句极为干脆,语调又极为淡然,看似敷衍随意,实际上是对母爱的顺水推舟,是“我”主动踏出探索外界的第一步,暗含了“我”对命运的初步思考,开始用新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此时的“我”放下了对命运的抱怨,不再为人生的不公而自怨自艾,而是转而开始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去淡然地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在母亲为“我”点亮的生命之光下逐渐走出心灵的困境。
  之所以在前文提及这一次的菊花是“我”精神世界成长的关键线索,是因为这次看菊花的约定并没有实现,母亲病故了。母亲的离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我”来说,意味着“少了生活的拐棍,少了精神的慰藉,少了人生的指引”b。但这一次“我”没有选择自暴自弃,没有喜怒无常的情绪化,而是对母亲深深的懊悔和无尽的自责。“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三句是全文里最深刻的懊悔。“我”恨自己,只关注自己的痛苦,忽略了母亲的艰辛。由此开始,因为母亲的离去,“我”和母亲看菊花的约定未曾完成,“我”才会因此懊悔,才会去试图理解并遵从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涵盖了那么多复杂的感情——母亲就是以自己残缺而悲苦的余生,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c。人不能只为自己好好儿活,还要为他人好好儿活。“我”开始去尝试理解母亲的“好好儿活”。至此,“我”的精神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成长,“我”对于命运和人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终赏菊花:精神世界的感悟新生
  如果说第二次菊花的出现在“我”的心中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那么最后一次菊花的出现则让“我”真正读懂生命的奥义。菊花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母亲走后的一个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
  在最后观赏菊花时,文章对菊花有了更多的细节描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天是一个萧瑟的时节,风雨如晦令人心畏,枯枝败柳让人忧愁。然而,却是在这样的时节里,积蓄了三个季节的能量与生机的菊花蓬勃绽放了,显示了它高傲的风貌。此处虽是写菊花红白紫交相辉映,但更多的却像是在写人生精神:“淡雅”展示了一种生活态度,“高洁”显露了一种品格风骨,“热烈而深沉”表现了一种思想感情,“泼泼洒洒”更是包含了一种气概与神色。这一段菊花的描写不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更是绘出了生命的真谛。
其他文献
摘 要:《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了一桩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完美犯罪的离奇密室谋杀案。阿加莎以人性探索为中心,深入挖掘人物的动机及其欲望表现,由此揭露曲折摇曳的人性。小说描写的是在欲望之火下燃烧着的罪恶,阿加莎通过自身独特的创作手法,却使其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关键词:欲望 犯罪 人性 道德 法制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雪夜、枪声、火车迫停,侦探小说中的经典元素叠加在一起,乍一看似乎是一部常见
她曾是央视主持人和导演,也做过企业管理层,因不甘过死水一般的生活,便辞职带着女儿在世界各地旅行,并在西太平洋成了“岛主”。几年间,她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风景如画的帕劳和日本濑户有了4家民宿,因充满正能量迅速成为网红。2018年3月,她在泰国小城清迈的“Hi Resort”也在建造中。这位女文青叫卜亦然。美女旅行家,中途转机被帕劳迷住  卜亦然是位热爱旅行的宁波美女,2003年,卜亦然进入
摘 要:《我与地坛》主要思想内容是对人情、人性、人的存在的思考。人情表现为两个方面:母亲对儿子的亲情,“我”失去双腿的痛苦;人性则表现为对欲望的思考。人的存在则主要表现为对生和死的思考,由此获得“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普遍感受。《我与地坛》以它思想的深度而触及了人类的普遍问题,由此而具有人类的价值。  关键词:人情 人性 人的存在  谈到人的存在,我们往往会想起加缪、萨特,他们把对“二战”恐惧的情绪
江苏东海一女老师抱着孩子出黑板报的照片在朋友圈热传,网友纷纷点赞老师的敬业精神。朋友圈传播的照片显示,一位女老师专心致志在黑板上书写着,肩上却趴着熟睡的宝宝。最早发布该照片的拍摄者这样写着:“从背影中,我不知道这位老师是谁,我也没有去打扰她,我不知道是担心惊醒了孩子,还是担心影响了她的工作,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有这样兢兢业业的好老师,我从心里为学生庆幸……”。  拍摄者介绍,该照片拍摄日期是201
聚光灯下,林超伦总是陪伴在领导人身旁。从梅杰、布莱尔,到布朗、卡梅伦,再到现在的特雷莎·梅,林超伦总是随他们出现在英中外交的第一线、最高层,见证最真实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传递信息的他也在中英关系的发展中发挥了作用。  林超伦是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译员,为包括女王、5任首相、议长在内的诸多英国政商要人做过口译。他因此被人称为“御用翻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私人秘书、英中贸易协会前主席查尔斯·鲍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子诗《九月》的细致分析,解读了海子的内心情感和创作时的孤寂感情寄托,这种情感的流动是海子随着生命情绪的流动而自然的流露。  关键词:海子 《九月》 孤寂  在中国当代诗坛上,人们认识海子,或许大都缘于那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该诗已被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选人,各种当代诗选集也纷纷将其收选,甚至一些房地产商把该诗作为吸引顾主眼球的广告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深入人心,广
摘 要:贾琏是《红楼梦》 塑造的一个复杂的人物,他表面惧内,背地拈花惹草,乃至浪荡成性。然而,尚不失善良底线。贾琏的人性与堕落是由社会和家庭诸多原因造成的,他的放纵声色、玩世不恭说明了荣宁二府走向没落的必然,贾琏的“非意淫”也是从反面阐述作者的“意淫”观。  关键词:贾琏 人物塑造 人性与堕落  《红楼梦》中塑造的荣宁二府众多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往来、恩怨、矛盾、离合,都是当时社会的凝聚与浓
摘要:生存的焦虑是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对个体生命危机和生存痛苦的深度思考,我们以此角度切入,对顾城诗歌展开一种疗伤式批评。另外,在文学的世界中,空间不只是人物活动的场景,文学的空间也不是纯粹客观的,而是有意味的。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遵循生命成长轨迹的循环,在有意味的空间关系上形成典型的虚与实的对比。不仅如此,有意味的留白也让这首诗达到蕴蓄深厚、余味深长的艺术高度。最后,“任性的孩子”是
摘 要: 抗日神剧是对历史的超文性戏仿,它是以历史为母本从而派生出的一类畸形的影视剧,它具有滑稽性、含混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滑稽性使得抗日神剧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审查制度也为抗日神剧的出现推波助澜,正是审查制度的高压态势催生了千奇百怪的抗日神剧,而抗日神剧的出现也是对这种审查制度的一种反讽,表现出后现代对历史的解构和反抗。面对抗日神剧,精英分子和大众人群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精英分子指
【人物小传】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 。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2岁。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