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诗词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基础知识,还可以在学习语文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其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基于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以趣入境,引导学生走进诗意。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全面的分析以探索。
  【关键词】 以趣入境;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流传,文明古国的悠久文化历史离不开语文诗词的点缀。诗词历经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可谓时我国文学史的主体。诗人吟诗作词皆是为出发心中之志、内心情感以及态度观点,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凝练性和节奏感的抒情文学体裁。虽然吟诗作词不再是现代文学的主流,但是一切的高质量纯文学作品,多多少少都有着几分诗词的素质。诗词的学习依旧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一趣入境,引导学生走进诗意,作者做了一下探索。
  一、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就是指一个人乐于对某种事物或者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实施或者钻研的一种心理倾向。初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育的初始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还无法对含蓄、凝练而且内涵丰富的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认知水平、人生经历还无法直接体会到简单到几个字的诗词所含的诗人的深厚情感。他们需要我们教师去积极引导、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学习诗词。
  作者在充分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诗词特点的基础上,总结诗词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认为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故事是提高学生興趣的有效手段。因为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很容易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使得枯燥的讲课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学习《龟虽寿》时,作者会将曹操的成长经历以及后来的执政倾向和作此诗时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样的人物能够有什么样的情怀,他作的诗所蕴含的情感也就可以理解了;在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时,作者会首先询问有没有人知道她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没有人了解过李清照的生平故事,若是有,则鼓励他给大家讲一下,对于有不同版本的故事也可以说来大家讨论一下,最后作者在给学生讲诗人在写《武陵春》时的境况。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活跃了诗词课堂教学氛围。
  二、构建体系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一共有六册,每一本语文课本都含有诗词学习部分,而且分部于不同的单元。这样的布局对于学生系统学习和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诗词的特点构建诗词的教学体系,便于学生进行系统记忆,以及知识梳理。例如,作者在给学生讲解杜甫的诗词时,不仅仅是独立的将一本教材中某一个单元中的杜甫的诗词讲解,而是与其他单元的杜甫的诗词系统讲解,将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每一段的经历中所作的诗词都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杜甫的诗词,系统记忆。教师还可以依据诗词创作时间重新排序教材诗词分布的顺序。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创作时间较早的《水调歌头》在创造时间较晚的《浣溪沙》后一单元。教师可以先讲《水调歌头》,告诉学生,四十一岁那年,苏轼即被贬去了密州,任太守期间,苏轼仕途不得意,与弟弟有六七年时间没有见面,学生就可以深切体会到苏轼那句经典诗句,即:“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所蕴含的作者深深的思亲之情。在诗词的末尾,一句“人有悲欢离,月有阴晴圆缺”作者已经释然,学生也可以体会到历经感情辗转后的苏轼阔达的胸襟和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学习完《水调歌头》后,可以给学生讲三年后,苏轼再次被贬,这次是黄州,此时的苏轼不仅仅仕途不得意而且是疾病初愈,但是苏轼心态依旧乐观豁达,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些都可以在《浣溪沙》中找到根据。比如,那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此时的苏轼依旧充满朝气。这样学生对苏轼整个人生观就有了深切体会,也容易被诗句里展现的情感所感染。
  三、有效拓展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具有代表性的诗篇,同时也因为语文课本容量受限的原因,所以会有很多著名诗人的名作没有选入课本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给学生讲解诗人的代表性诗篇时,要适当的进行拓展,这样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例如,在讲解辛弃疾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文时,可以简单的给学生讲辛弃疾一生经历:辛弃疾出生于北方,那时北方已经完全被女真人占领,儿时的辛弃疾亲身目睹了女真人对汉人的屈辱统治,所有的一切都让辛弃疾立下了报国雪耻、恢复中原的志向。在辛弃疾二十三岁时归宋并且立志抗金。但是在他四十二岁时,因被弹劾而免职,隐居与江西,六十多岁时,依旧雄心壮志,再次为朝廷抗金奋战。只有这样的一生,才会早就辛弃疾别具风格的诗词。诗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正是辛弃疾隐居于江西期间所作,整篇文章用词热情,曲调激昂,但是末尾的“可怜”等几个字,却是将情感态度急转。正是辛弃疾一生奋战沙场却只能现居于此,心中的志向报复无法实现,对现实政治的悲愤。了解了辛弃疾的一生,学生对于辛弃疾的其他诗词自会轻而易举的理解。讲授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拓展辛弃疾其他诗词,作为自学内容,例如面对大好河山,中原收复却无望的情况下,辛弃疾所作词《登建康赏心亭》,有利于学生更加透彻的学习辛弃疾的诗词,同时拓展古诗词文化知识,提高诗词文学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以趣入境,引导学生走进诗意是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活动能够高效完成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诗词欣赏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多多学习新型教学理念,学习各种行之有效的创意性教学方法,让我们历史悠久的诗词文化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焕发青春活力,展现诗词特有的精炼魅力,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自学诗词文学,相互探讨,相互交流观点,最终提高自身文学修养,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邱文渊.以趣入境走进诗意[J].教法新探,2012(2)
  [2]赵希亮.一趣入境走进诗意——一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改研究,2012(12)
  [3]褚晖.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学科教与学,2011(2)
  [4]仇定荣.聚焦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2(2)
  [5]马振邦.情景教学——为学生打开诗词鉴赏之门[J].快乐作文,2011(1)
其他文献
本文以电视节目主持人个性化的趋势为背景,从观众喜欢个性化的主持人,主持人个性化的表现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引用了一些著名主持人的主持实例.论证了主持人个性化对电视节目发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师,如何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来解决现实的问题,使学生达到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是我们要面对的最主要、最现实的问题。通过这几学期我的教学情况来看,目前部分技工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不能令人满意,还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的不多,工作中希望自由宽松不受纪律
都市某在种意义上可以看成,从空间上衍伸出来的文化集合。本文将从价值观念的角度来分析德莱塞笔下的都市形象,以揭示都市的本质和存在的问题。
刀锋:朋友们,大家好!当我在编辑这期专栏时,曾与我一起生活了几年的战友将告别铁打的营盘;当朋友们看到杂志时,可能正值传统的春节。在河北石家庄培训的我,向各位圆满完成现
【摘 要】 每个学生都想学好英语,但并非个个都能成功。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快乐学习。  【关键词】 兴趣;情感;非智力因素  【Abstract】 Each student wants to learn English well, but it is impossible for all student to achieve succes
本文从诗歌的“定义”出发,阐述了诗歌与宗教的关系,并得出诗歌是全人类的“宗教”的结论.
期刊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其产生与发展引起了众多的非议,然而其本身发展似乎有其发展的谱系,本文力求通过“自发秩序”的理论对其加以解读,指出人肉搜索不仅是知识共享的平
【摘 要】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科目,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语言交际与理解能力的重要平台。随着新课改目标的逐步推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已进入新的阶段,然而,部分地区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偏远村镇小学,其地区差异性较大,语文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给予应对。  【关键词】
【武道天空】  提起李小龙,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格斗思想。今天,一铭朋友将就这个话题谈谈个人观点,仅供各位看观参考!有请一铭——  李小龙一生致力于发展武术,武术也将李小龙推向了世界舞台。纵观其一生,对武术的推动创新发展作用不言而喻,但最为后人所传诵的莫过于“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经典武术学说。“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小龙哲学思想的精髓,是
本文简单梳理了伍尔夫之后的女性作者对“女性写作”内涵及外延的拓展。她们的立论和侧重点或有不同,但目的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将女性从男性话语的霸权下解放出来,创造一种适宜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