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训练(三)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e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用宽容作生活的底色
  “宽容”一词出自拉丁文,原意是宽大有气量,能容忍别人。《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宽容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历史上由于信仰、道德、风俗等的不同,人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集团,每个集团总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用偏见和固执这个坚固的屏障抵御外界和外来的影响。不宽容来自对人类生存的恐惧。斯特恩有句名言:“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决不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与正直、善良、诚信等中华传统的优秀品质一样,宽容的品质对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弥足珍贵。宽容,展示的是一种大度的气量,一种宽阔的襟怀,释放的是一种善良的意愿;宽容,是自我人格的完善,是情感的升华,是人气、人脉的积累与拓展。季羡林老先生在烈日下为傲慢的北大新生看守行李,他用宽容告诉莘莘学子什么是君子一诺,什么是高尚人格。
  宽容是一种智慧的艺术。威廉·詹姆斯说:“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儿时的沈从文活泼好动且贪玩。有一次上学时偷跑去看戏,把书包藏在土地庙里,结果书包丢了。可沈从文的老师宽容地把这理解为孩子的天性,然后把他带进办公室慢慢地开导:“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沈从文幡然悔悟。从此,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往日的顽劣脾性,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为后来成为一代大文学家打下了坚实基础。一个极具宽容心态的教师,他深深地知道:“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谅解也是教育”。宽容是我们最完美的作为。
  宽容还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一天清晨,音乐家施特劳斯下榻的旅馆来了两位怒气冲冲的俄国军官,他们是来找他决斗的。原来,其中一位军官的妻子每天都让花店给施特劳斯送去几朵玫瑰花,俄国军官怀疑其妻送花之举,有献媚于施特劳斯之意,遂迁怒于施特劳斯。施特劳斯得知事情原委后,带着两位军官来到了摆满各色鲜花的房间里,然后对军官说:“不知二位先生能否将你们所说的那些花挑出来?”望着房子里一大堆五颜六色的鲜花,两位军官相对无言,遂向施特劳斯表达歉意,行了军礼后不好意思地告辞而去。一句宽容的话语化解了一场危机。高尔基说:“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动着的力量。”面对火气正旺的俄国军官,施特劳斯如果以牙还牙,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人生在世,总会碰上一些让人头疼的人和事,更难免有被人误解的时候。此时,我们当然可以横眉冷对,针尖对麦芒。然而,争执只会制造敌人,而不能交到朋友。只有懂得宽容与让步的人,才能消除双方的矛盾和误会,懂得宽容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友谊。施特劳斯的宽容让人从中看到了理智的光辉。
  宽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人性万种,有容乃大;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弘一法师在《格言别录》中说了一段对宽容独到见解的话:“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人生在世,谁没有被别人伤害的时候,无论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应当用智慧和大度的胸怀去化解。倘若人人都能宽容,则温情四起,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都用宽容作为生活的底色,涂抹和谐社会的今天与明天。
  (选自《福建日报》2014年9月5日)
  1.阅读文章,结合你的感受,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下面的横线处补上合适的句子。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一种美好的修养,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宽容是一种宽广的胸怀,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一种无上的福分;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3.下面的两个事例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请仔细分析,说说这两个事例用于证明哪个分证点更合适一些?并简述理由。
  (1)在英国,调皮的麦克劳德在上小学的时候,偷偷地杀死了校长的狗,校长惩罚他画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狗的骨骼结构图。这个包含宽容的惩罚让小麦克劳德追悔莫及并深深地爱上了生物学。
  (2)安妮·莎莉文默默捡起洋娃娃的碎片,用宽容向生活在寂静黑暗世界里的海伦·凯勒诠释了爱和幸福。
  4.人类的不宽容来自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请说说我们应如何来宽容别人?
  5.面对找他来决斗的军官,施特劳斯为什么带着他们来到了摆满各色鲜花的房间?我们应从施特劳斯的做法中学习什么?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善是精神的契约
  □陈全忠
  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
  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
  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
  如果没有先于我们者,便没有我们;
  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广阔的世间中的任何一个人。
  ——[黎巴嫩]米哈依勒·努埃曼
  1935年,在纽约市一个最贫困、最脏乱地区的法庭上,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而正被审问。老妇人头发凌乱,手微微发抖,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她抬手抹去眼角的泪水。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我必须秉公办理,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
  判决宣布后,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迪亚从旁听席上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说:“现在,请诸位每人另交50美分的罚款,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喂养孙儿的城市。”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闻之动容,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是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世界。看似纷繁复杂的精神契约,也只是两个人的契约,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关系。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对方才能吃到食物;也是锋利的刻刀,只靠一种自我雕琢远远不够,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最终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契约,它是自为的,没有谁强制你。
  善就是感同身受,同情人之不幸,理解人之需要,给予恰当的帮助。善更多的是精神的补偿。善者,内心有光,周身有爱。对世间常怀恻隐之心,人生就不会轻浮;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重要性,就会产生自信、自尊的感受。
  我想起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背弃精神契约的人,最终将被世界抛弃。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4年第8期]
  1.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2.试分析文章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赏析文中第四段的画线句。
  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对方才能吃到食物;也是锋利的刻刀,只靠一种自我雕琢远远不够,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最终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
  4.文章第六段引用马丁·尼莫拉的短诗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结合本文说说你的感受。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卸任后,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让全场的人感动不已。
其他文献
【中考示例】  作文示例一:  赢得一片桃花源  山东青岛一考生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残阳如血,他仿佛仍然能听到刁奎和王愉两家不绝于耳的哀嚎。刘裕为铲除异己,竟然对无辜的功臣家族痛下杀手,连那未满月的婴儿都惨死于血泊之中。官场如同一片污浊的泥潭,让人愈陷愈深,无法自拔。东风吹起了他的衣衫,那是家乡的方向,他遥望故土,不觉心神
期刊
暮色似夜半海棠的嫣红,在葱茏的季节里形成靓丽的风景。一阕词,一首古诗,让我轻易破译出感情的密码,以文学之态破土而出。  语文课上,文学为我们再现一幅幅风格不同的文化画卷,让人荡气回肠,赞叹不已。听,孟子在大声疾呼:“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看,陶淵明正手把黄花,嗅香在鼻,好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水人物画;想,志南和尚拄杖慢行,见杏花微雨,风
期刊
【考点阐释】  提供一个表格,表格中列出诸多数据,然后要求根据这些数据来提取信息或写出结论等,这就是表格转换成文字表述的题目,这是中考的热考题型之一。那么,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解题方法可供考生借鉴。  【真题解析】  一、对比大小数据,找寻不同之处  有的表格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数据、百分比与较小的数据、百分比,考生解答时,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例如:  (2015·陕西卷)仔细阅读下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著名的残疾人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程,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后来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及世界语。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张海迪被誉为“八十年代新
期刊
小草因为有雨露的滋润,才能装点广袤无垠的大地;红莲因为有荷叶的庇护,才能被衬托得美不胜收;而我因为有你,生活才更加精彩。  冬天,寒冷侵袭着大地。晚上,正在写作业的我,手指早已冻得难以屈伸。门外,响起了细碎的脚步声,是母亲。脚步声是那么的轻盈那么的小心翼翼,生怕惊扰到我。  脚步更近了,也更加轻盈而细碎,母亲手里端着一杯热茶,她悄悄地走到我身边说道:“孩子,天这么冷,喝杯茶暖暖身子吧。”  我接过
期刊
【选文一】  母亲的算盘人生  钟芳  我家里珍藏着一把红木算盘,十三档,梁上两颗珠、梁下五颗珠,算珠和算框都是枣红色的,四角用铜片箍住。这个算盘是母亲的心爱之物,也是我家的传家之宝。  早年,母亲读过几年小学,写得一手好字,又打得一手好算盘。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一直是生产队会计,家里经常放着一把算盘,一年到头响个不停。我经常看到她在煤油灯下拿着本子,然后在算盘上敲敲打打“叭叭”作响。当时是计划经济
期刊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彼此分享,将生命千丝万缕地关联。高山流水,春华秋实,我们分享大自然的馈赠;诗书礼乐,衣食住行,我们分享人类文明,至爱亲情。分享与成长一路相伴。分享知识、见解、体验,激活思维,启迪了智慧;分享美食、雅趣、乐事,升华情谊,斑斓了岁月。分享是爱的给予式,令幸福加倍,痛楚减半,还原了生命原本的亮丽。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分享,为成长添一
期刊
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禁不住”,意思是“承受不住”“抑制不住、不由得”。  的确,总有一些人或事,让人不能承受;总有某种情绪或感悟,让人无法抑制而难以自持。可是,“禁得住”往往才是人生常态。  请结合生活经历或就所领悟到的意思,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題目自拟;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读  很多考生匆忙看题,简单地将材料中心定为“禁不住”,忽
期刊
“妞妞,咱在这儿可以哭,到班里可不能再哭了,坚强点!”  “嗯!”我使劲点了点头,用手抹干了泪痕,挤出一个微笑。  这一幕狠狠地印在了我的心头,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现在,教室里再也看不到你耐心答疑的身影,课堂上再也听不到你抑扬顿挫的声音,只有我们一起读过的诸篇美文静静地躺在课桌里,偶尔向我讲述过去的点点滴滴。  伤心、失落、遗憾这些情绪都是难免的,但我更想表达的是对您深深的谢意和歉意。谢谢您在
期刊
【教你一招】  一、把握副词的隐性要求后再立意  命题中常用的副词有“常”“更”“最”“也”“其实”“原来”“终于”等。2016年山东淄博卷“下次,你会做得更好”中的“更”就是“隐性门槛”,它蕴含着已做之事虽“好”但有某些瑕疵,反思原因并消除这些瑕疵,下一次才会把事“做得更好”,如果你写的是做好一件事,然后表决心似的说一声今后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那就偏离了副词“更”的語境义;再如2015年福建莆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