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高频电切治疗结肠息肉效果探究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agou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高频电切于结肠息肉应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行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共计88例,模拟抽签方式划分小组,试验1组44例,予以单纯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试验2组44例,予以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结果:试验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1组(P<0.05);试验1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3.64%,试验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结肠息肉治疗中采用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手术完成度较高,预后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关键词: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肠息肉;疗效
  【中图分类号】R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081-01
  结肠息肉作为临床常见肠道系统疾病,其早期息肉临床表现不显著,随着息肉的增大,患者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但临床症状特异性较低,与多种内科疾病相混淆,需开展有效的鉴别诊断,易开展针对性治疗干预[1]。结肠息肉发展到一定阶段,伴有明显便血症状,临床易被误诊为痢疾、痔疮等,疾病误诊率较高,延误治疗时机。若没有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干预,息肉具有癌变可能性,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所以,针对结肠息肉开展有效的早期治疗,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2]。现本研究笔者,特针对内镜下高频电切术于结肠息肉应有效性进行探究,开展平行比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行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共计88例,模拟抽簽方式划分小组,试验1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26岁-79岁,年龄均值(44.35±1.82)岁;其中单发性息肉28例,多发性息肉16例;试验2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24岁-75岁,年龄均值(44.41±1.78)岁;其中单发性息肉30例,多发性息肉14例,针对2组结肠息肉患者基线资料做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2组患者均由同一内镜手术小组实施手术治疗,试验1组患者给予单纯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给予患者静脉麻醉,通过肠镜检查,明确息肉位置、大小、形状、数目等,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给予患者肠道清理后开展高频电切术;
  试验2组患者给予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术前六小时给予患者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治疗,完善肠道准备后,进行电子肠镜检查,明确息肉位置、大小、形态、数目,探查病灶情况,于内镜下辅助穿刺针进行粘膜下注射,注射液为1%浓度的美蓝注射液5毫升,注射完成后,套圈器套住息肉组织,然后借助高频电刀进行息肉切除,同时使用电凝进行止血,明确息肉无残留后结束手术;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相同的护理指导。
  1.3评价标准
  统计比对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观察术后感染、出血、肠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卡方假设校验,计量资料分布用()表达,t样本假设校验,P<0.05对比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手术治疗指标统计,
  试验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1组,行统计学校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
  试验1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3.64%,试验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27%,行统计学校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结肠息肉早期临床表现不显著,考虑疾病诱发因素较多,与感染因素、饮食因素、生活作息等具有高度关联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结肠息肉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据临床病例分析发现,结肠息肉具有癌变可能性,为结肠癌发病主要因素,需针对结肠息肉开展早期诊断,给予针对性治疗,规避不良预后情况发生。近年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完善,经由内镜下实施高频电凝术为结肠息肉首选治疗方式,借助电流热效应促使肌肉组织坏死,有效降低息肉残留等情况,并采用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可有效提高其息肉清除率,确保手术治疗开展有效性。本研究表明,试验2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1组,经安全性分析显示,试验1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3.64%,试验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27%,于结肠息肉治疗中采用内镜下注射联合高频电切术,手术完成度较好,预后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尹良钰,梁杏花,冯正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0,8(8):446-447.
  [2]彭连红,傅海燕.无痛内镜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新疆医学,2020,50(8):798-800.
  作者单位:
  1赣州市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2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分析将瑞芬太尼应用在临床麻醉中的效果与价值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是本医院在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一共选取有效的研究患者120例,随后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应用普通麻醉药物进行麻醉;观察组应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两组患者均能够积极配合并顺利完成治疗操作。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结果比
期刊
摘要:目的 总结、探讨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的品管圈管理方法进行,观察作用效果。方法 将106例术后卧床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对照研究法分设护理研究组与护理对照组,每组随机分配患者53例。对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对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品管圈管理下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与护理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护理研究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低,差
期刊
摘要: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合穴,属胆“下合穴”,是治疗肝胆疾病的重要腧穴。本文主要探讨“肝胆阳陵泉”的理论依据及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阳陵泉;肝胆;理论依据;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076-01  众所周知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还是胆腑的“下合穴”,临床上是被用于治疗肝胆相关疾病的重要腧穴,该穴不仅能够疏利肝胆还能清热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中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收治在本院的肿瘤患者50例行对比调查,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组,其中采用常规肿瘤综合治疗的25例纳入到对照组,另外采用中医中药综合治疗的5例纳入到观察组,对比不同方案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1例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中4例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总有效率为84.00%,不同组别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有差异性。观察组中
期刊
摘要:目的:主要对偏头痛的患者实施中医内科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偏头痛的患者为44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形式把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患者为22例,使用西药方法进行治疗)以及实验组(患者为22例,使用中药内服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比较之后,发现实验组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要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性,统计学意义较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心脏超声在心尖肥厚型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检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本院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9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90例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组,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对照组,再结合两组患者梗阻情况,将研究组患者分为研究1组(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研究2组(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对照组患者分为对照1组
期刊
摘要: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拆分手性药物中的应用作了综述,主要论述了手性流动相法、手性固定相法和柱前衍生化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对手性药物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药物;拆分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09-057-02  1、引言  手性药物是指分子立体手性药物(chiral drug)是指分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流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需要进行无痛人流手术的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的麻醉药物为丙泊酚,而观察组患者给予的麻醉药物是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在镇痛效果上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根管治疗术的填充程度对急性牙髓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院内治疗的86例急性牙髓炎患者,按掷硬币法分两组,分别做参照组和观察组,例数分别为44例和42例,全部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参照组填充程度保持在超充,观察组填充程度控制适度,对比疗效、相关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比参照组疗效更好;观察组相关情况较好,与参照组比较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腹内高压对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内压10mmHg组和20mmHg组,每组15只,检测肠粘膜组织匀浆中丙二酸(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以上各组设有相应对照组,对照组不充入氮气。结果:1.腹内压(IAP)为10mmHg和20mmHg组大鼠肠道转运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