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言大音希声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研究到今天,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语文教师在研究教材或是上课的时候,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做到了事无巨细,关注到了文本的细枝末节,很多专家甚至连文章里的标点符号都解读到了极致,却往往忽视了对文章标题的解读。作为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题往往包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独具匠心,就像为人父母者给孩子起名一样,标题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应该成为教师解读文本、渗透课堂的一部分内容。
  一、标题之美,美在朴素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实,朴素是最恒久、最不易凋零的美。朴素不等于平凡,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里,朴素的人物、朴素的人性、朴素的生活,往往更具有摄人心魄的感染力,更具有动人心魄的美感。
  朴素的标题,多见于散文、人物传记等文体。《邓稼先》《回忆鲁迅先生》《背影》《济南的冬天》等,都是展现朴素之美的代表标题。《邓稼先》一文,作为一篇缅怀一个老朋友、一个为了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了生命的伟大的科学家的人物传记,直接用他的名字“邓稼先”命题,不着修饰,不加雕琢,恰恰就是展现一个大写的“人”字,展现一个大写的“邓稼先”辉煌而极其纯洁、朴素的一生。假如果把标题改为《伟大的一生》《两弹一星的缔造者》,等等,尽管可以概括邓稼先一生的光辉事迹,但是却与邓稼先一生心无旁骛、置功名利禄于身外、为建设大国利器倾尽心血和生命的朴素的情怀相违背。
  《回忆鲁迅先生》出自民国才女萧红之手,在萧红的眼中和心里,鲁迅先生是她的良师益友,是一个最可信赖的导师,一个可以沉下心来交朋友的平凡的先生。不写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不写那个“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落笔点就放在“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笑得咳嗽起来”的率真性情、平易近人的生活侧面上,而这恰恰就是一代导师最真实、最朴素、最可爱的性情展示。这个朴素的标题《回忆鲁迅先生》,更是萧红对这个既是朋友又是导师的感激、感恩、感怀的最真实的表达。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标题里有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也有内心发自肺腑的对享受到那个“温情”的冬天的自豪。“这,就是济南的冬天”,就是先生最真实感情的表达。
  总而言之,标题的朴素之美贵在一个“真”字,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是“返璞归真”的美。莫言说:“关于散文的写法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朴实自然,简洁淡雅,清新优美;然而淡中有浓,平中见奇,‘华与朴相表里,眉清目秀,举止优雅,仪态大方。”解读文学作品标题里的朴素之美,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而朴素的人文情怀。
  二、标题之美,美在隐喻
  汉语的文化性和唯美性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含蓄性,文化隐喻不仅用于解读文本,使得整个文本生动形象、摇曳多姿,标题里面的隐喻运用,往往让标题别开生面,或韵味深长、或画龙点睛、或以小见大……,多层次、深层次解读文章标题,会成为语文教师解读教材的一个切入点,对成就一节精彩的课堂,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隐喻在标题里的运用,散见于各种文体,小说、散文、诗歌甚至是说明文都可以。小说类标题如《爸爸的花儿落了》、鲁迅先生的《故乡》等。作为从长篇小说截取的章节,《爸爸的花儿落了》远比原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更加含蓄而耐人寻味,既有一种结构之美,更有着隐喻之美。“爸爸”是个爱花的人,而且是挚爱,“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我”参加毕业典礼时衣襟上别着的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挑,是“爸爸”亲手栽种并精心呵护的;“爸爸”爱花、爱生活,更爱自己的“一堆女儿”,无论是那个狠起来暴打女儿的“爸爸”,亦或是那个“他递给我(花夹袄),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的慈母情怀的“爸爸”,还是反复叮嘱“闯练,闯练,英子”的“爸爸”,舐犊之情和良苦用心令人感动垂泪。所以,当“爸爸”的生命走到尽头,天并没有塌陷,因为,那个他挚爱并精心培植的“花儿”已经长大了。
  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社戏》,看似是散文,作者之所以放置于他的小说集《呐喊》里,有他的深意:“故乡”不仅仅是那个破败令人失望透顶的故乡,更是寄托了作者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的故乡,它一定会回归到“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的故乡;那场留下了遗憾的“社戏”,同样寄托了作者最原始、最童真的精神回归。鲁迅先生的《雪》《风筝》同样可以用文化隐喻来诠释它们的精神内涵。
  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作为语文教师,既是读者,更是解读者,用隐喻的思维解读好文章标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标题之美,美在崇高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类标题大多为议论文、新闻或者诗歌。如毛泽东主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孟子二章》里面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以及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文章标题,都有着极具现实意义的崇高之美。《人民解放军白万大军横渡长江》,仅是一则短短的新闻,但只看标题,就尽显壮志豪迈、气势恢弘之美:“大军”用“百万”修饰,写尽百万大军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气势;“长江”前面加以动词“横渡”,则给人以锐不可当、一往无前的豪气美和动态美。不仅如此,细读标题,由“象”生“意”,里面更是透露着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而这种解读,也符合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英雄气质。
  如果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个标题彰显的是一种豪放浪漫的崇高之美,那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则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省之美:自省是一种品质,自省是一种精神,是一个个体或者一个国家应该具有的内在精神,具有了这种精神和气质的个体或国家,就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会在自省意识里振奋自我、发展自我、永恒自我,这同样是一种极具内涵的崇高之美。忧患可以使人兴旺发达,一味地享受安乐就会使人萎靡不振乃至走向死亡,于古于今、于个体抑或于国家,都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就像国歌里唱到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正是有了这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省精神,中华民族才始终立于不敗之地,才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自省精神,难道不是一种极其伟大的崇高之美吗?
  《西汉书·杨震传》中曰:“崇高之位,忧重责深也。”意思是说,在崇高的位置上,要有深重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也可以说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重的忧患意识,这就是崇高。可以说,时代呼唤崇高,时代需要崇高,作为“文以载道”的语文,标题里充斥的崇高之美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256600)
其他文献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月21日,粉丝高达5.9万的知乎平台上大V童瑶遭网友“扒皮”,被质疑上演双簧苦情戏骗取粉丝捐款15万元,警方已介入。事情起源于2015年5月知乎上一篇名为《长期被疾病折磨,结束生命是最好的选择吗》的提问帖。题主ck小小在帖子中称,自己是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2岁的女大学生,因小时候错过了治疗,病情一直靠药物维持。父母决定用所有积蓄来为她做次手术,没想到手术却失败了。希望破
期刊
事件  近日,在呼伦贝尔的一家新华书店,一位家长与店员发生争执,起因是一名10岁孩子因看书未买被撵出书店。在网上流传的视频当中,店员说:这是新华书店,不是你看书的地方,是卖书的地方,不买书就得出去。一时间“该不该在书店看书”成为热门话题。  述评  大众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呈两极分化的状态。有人认为,新华书店毕竟是以卖书为主,光看不买,书翻多了变旧不好卖,影响书店营业;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打击孩子热爱阅读
期刊
“微”字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细小、精妙、隐匿,而“微课”伴随互联网时代到来,在语文课堂中逐渐被运用且发展迅速。微课绝非简单的视频呈现,而是融合微教案、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等贯通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形象地表现出了不同于寻常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值得人们思考探究。  一、细致入微——细节化的设计理念  常规的课堂是利用一个或多个课时对某一篇文章或一个专题进行详细解读学习,效果受学情、学习方法等各种因
期刊
钱梦龙先生曾说:“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提问的艺术。”课堂提问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尤其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对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直问”只问问题  語文教学中的提问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文本的阅读,主要围绕这三部分展开: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而写?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母题,教学者在教学设计中便有了更好
期刊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优化创新初中语文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在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同时,全面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自读课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学习,充分把握文章主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日
期刊
近几年来,各种古装剧、宫廷剧、穿越剧充斥着荧屏,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其中不少电视剧中的细节谬误被网友们吐槽、恶搞,倒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比如,无论哪个朝代的古装剧,总是叫官员“某大人”,事实上称呼当官的为大人,源于满清政府对于汉人思想的奴性控制。在清朝以前,“大人”的意思是“老爸”,除了清朝戏之外,叫别人“大人”,就是喊别人老爸!《封神榜》中哪吒他爹李靖的官职是陈塘关总兵,总兵是明代
期刊
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名著,是人类思想文化精髓的结晶。有位名家说:“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初中生需要经典阅读,就像人生成长需要营养一样。如何有效提高初中生阅读名著的质与量,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名著教学呈现“口号响、落实难”的局面,大小会议都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又举步维艰。教师以布置书名代替了导读教学,让学生做简单摘抄代替了整本书阅读,用网上下载的试卷练习代替了内涵
期刊
文学名著,是思想的瑰宝,是情感的积淀,是浸润学生心灵的源泉,是点亮学生智慧的明灯。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化、碎片化、快餐化的文学形式越来越深地融入到青少年的生活,对于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现象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与重视,于是,在人教统编版教材中,专家和学者对于名著导读的整体编排、内容选择、主题设置等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力求充分发挥名著的文学熏陶和思想引导作用,
期刊
名著阅读是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能让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都得到有效的提升。但实际教学中,学生阅读水平不高,教师指导不得法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名著阅读的深入。在名著导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制订计划,让名著阅读有序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名著,都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大
期刊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用价格衡量,唯独亲情不行,它是无价的。父爱是最为伟大的,深沉而厚重,古往今来一直为人歌颂和赞扬。本文主要分析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代表作《背影》,通过特定角度剖析文章主题思想,感受沉甸甸的父爱,同时探究文章蕴含的人文情怀。文章透过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父爱的伟大,抒发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下面通过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安排、写作特点等,深层次认知和理解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