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原生态话语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ng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框架和派伊的命题式框架(即通过若干命题进行因果关系的论证)可谓是具有突破性的范式,此范式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假设之上,即社会在整体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化”两个部分,现代化过程就是现代化的部分逐渐膨胀,传统的部分逐渐萎缩的过程,也就是两者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与此相对应,传统中国现代化研究也经历了从“冲击——回应”模式到“中国——中心”模式,前者着重于现代化,后者关注于传统性,厚此薄彼、各执一端。诚然,这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和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彼此的参照系统,使得界限明确,易于把握。但是当我们把对微观组织的分析与广阔的社会及政治制度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传统性与现代性并非不可相容的两个对立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传统性不但具有顽固性,而且会吸收现代性的某些成分或层面而获得新的生命力,传统的原生态实际上构成了现代化附着的土壤和资源。纵观现代化冲击下华北乡村村规的变化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一、传统背景的原生态村规
  
  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是以“官民共治”为特征的,从中央到县属于官僚行政系统,而县以下则属于民间组织系统,正所谓“皇权不下县”。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上的头面人物,或为地方精英乡绅,或为族长长者,受儒家理念的熏陶,利用村民自愿合作的惯习,或以宗族为界,或以里牌为界,或全村一体用乡约、村规、牌规等名义组织起来,自主管理村政,这是传统乡村社会的普遍特点。
  获鹿县村庄的村规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传统的获鹿县乡村实行自我管理的“乡地制”,村村设有乡地(或称乡长),有的村中只设一名乡地,有的村中分牌,每牌各有乡地。乡地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官府完成对乡村管理和各项事务的运作,如催粮完税,应付各种差徭以及差传人犯,维持治安等。可以说在整个获鹿县乡村社会中,乡地是联系官府和民间的中介,是乡村治理中的主角。
  这种乡地由村民轮流充任,而决定乡地任充的则是村村皆有的村规,这些村规散见于各种档案字里行间,没有正式的条款和正规的程序,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口头约定,而正是这些由来已久、名不见经传的村规,保证了获鹿县乡地任充和乡村管理的连续性和高效性。首先,决定乡地轮充方式的主要因素是钱粮地亩的多少,“身村素有旧规,每年按地亩轮流乡地”,很多村庄规定了不同的数额来界定乡地和非乡地的资格,如北杜村“身村向分三牌,各有各牌乡规,身异姓牌一种地九亩五分者充当乡地。”西岗头村“身村旧规凡种地十亩即应充乡长。”大郭村“村旧规依种15亩地者充当乡长办公。”张英村“身村旧规按户承种十五亩地者充庸乡长,以旧历十二月初一日推换乡长。”其次,影响乡地轮充的当属血缘亲族关系,有的村亲族轮流坐庄,每年由各房内推出一名乡地,如栗村,全村姚姓分为八房,“每房轮流为全族提供乡地一名,任期一年。”哺故城村,全村皆为杨姓,“村旧有村规,凡充当乡长一年一换,轮流门户,周而复始。”还有一种轮充方式是由全村商议选举,如南甘子村“民人村规每年腊月十五日合村商议举保乡长,乡规不计其年。”而最为简单的就是按门户次序或干脆抓阄,全村轮流充当,如南同冶村“村乡长按年轮顺门户,一年一换。”西北栗村“身村旧有村规,凡充当乡长一年一换,轮流门户,周而复始。”
  这种出自于民间的村规完全是乡村原生态的惯习衍化而来,它是各个村庄自己的发明创造,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传统历史的沉淀,“相传数百年”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一种权威话语和内生制度,相对于国家颁布的通行于全国范围内的“大清律例”,则带有朴素的民间传统色彩,更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但正是这些出自民门、经由民口的原生态本位话语却在地方上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维持着村庄行政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二、现代语境下的行政力下沉
  
  近代伊始,伴随着现代化的是国家权力的下沉,即查尔斯·蒂利(charlstilly)提出的国家政权建设,其主要表现是国家政权的官僚化与合理化、渗透性、分化以及对下层控制的加强。相对于中国而言,国家政权建设主要是指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甚至可以说,中国现代化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建设这个主题展开的。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始于清末新政,而展开于民国时期,其核心内容是要建立合理化的官僚制度,使国家的行政权力深入基层社会,加强国家对乡村社会的监控和动员能力。
  获鹿县乡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带有现代意义的村正、村副职事,它是近代国家政权下沉到乡村社会的第一步尝试,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开端。与乡地的任充不同,村正副由民众选出,由官府负责任命和监督,已经是官方身份了,其任充需要由政府的正式批示,“除谕饬该村副乡长秉公选举人品端正之人接充村正办公外,合行令仰该巡官即便遵照到场监视各期当众秉公选举,以昭公而免事端,仍将选定姓名呈覆核办,毋违,切切此令”。人选也多为有名望的绅士、耆旧或富户以及新兴的阶层如师范生及新式学员等,民国十一年实行改良村制后,对村正副(后称村长佐)的选举方法和任期更有了详细的规定,“民国十一年经县预备会议决,改良村制,将旧日村正副之名目完全变更,另举村长村佐,充庸三年,期满另举”。
  但现代化的国家政权建设并没有使旧有的传统村规销声匿迹,相反,传统的村规适时地吸收了现代化的因素,仍然作为乡村管理的重要制度发挥作用,在乡村治理上形成了既有现代化的人事任免,也有传统的村规话语运作的双重方式。如南庄在旧有乡长的基础上,增添了村正副的职责:“各牌各举一乡长听事,事分轻重应否烦村正副协理,临时公夺……惟年终历按旧规,乡长等邀同村正副将一年公事缕晰条分,核算明白,公费若干按亩摊派,村正副家喻户晓,七乡长分牌敛钱,归清垫款。”小于底村也是如此:“身等村规以种地粮银至一两以上者轮流门户充当乡长,历经多年,并不紊乱……倘有不公之处,有村正副二人、公正八人禀请核判,此系向章,多年如是。”还有石家庄村:“身等村中旧有公议会,村中一切事务由会中邀请村民议决,由村正副办理,每年正月十一日众村民齐集公议会,村正副报告村中一年出入款项粘一清单俾众知。”南郭村则把传统的乡地制与现代的村长制结合起来:“村中旧规,李姓充应乡长一年,次年充应村长二年,王姓充当乡长一年,来年充应村佐二年,此是向来村规。”东平同村更是把国家规定的制度自行做了修改:“身村旧规村长三年一换,白军兴以来,事务繁多,共议选举村长一年一换,以每年旧历十二月十四日合乡投票,并公约条件,对于村长佐位置及新任旧役乡地五年者概不充当,应举五年以外者任之。”只有北杜村则依旧是按照原来的传统行事,但也在其中加入了村正副的身影:“身等村乡长一年一换,应该何人推交何人,向有新旧乡长直接推交,伊等亦不通知村正副,积习相沿由来已久……身等前清乡规举贡生员以及十成监生不当乡长。”申后村更是在民国十四年设立村公议局,根据村庄传统与时政需要自行拟定了章程若干条,并推举出局董评议员经理人,可谓旧瓶装新酒。
  
  三、结语
  
  传统本身不能提供发展现代化的原动力,就像朴素的村规无法自我蜕变成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制度,但正是这些来源于历史沉淀的村规,提供了一个将现代化理念与乡村本土习俗契合的基础和源泉。这一过程决不是现代观念与传统的简单合流,而是一种自发的借助传统形式将现代观念逐渐注入到村民行为意识中,并将旧传统逐渐改造成为新传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造就了传统与现代在一个共同点位上的交接与切换,这种双方认同与转变是单方面的传统或现代都无法独立完成的,而两者的结合则是在传统土壤上,培育现代种子所生长出来的结晶。它既体现了传统基因的包容性与生命力,也表明了现代元素的适应性与多元化。无论现代化的步伐有多大,它发展的基础必须合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一般准则,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法为社会所吸收,也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村的现代化历程是否和谐,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能否不断地适时地对其注入合适的价值规范。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的总体变化过程,人们不可能在割裂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但也不可能照搬传统,只有处理好传统与变革的关系,才有可能顺利地完成现代化的任务。
  
  责任编辑:宋 奇
其他文献
摘要:医疗保险领域存在广泛的道德风险。如何把握这种带有个人色彩,又有制度特征的社会现象?应将道德风险与单位制联系起来。道德风险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与当前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密切相关。因此。从单位的角度来分析道德风险是可能的。  关键词:道德风险;医疗保险;单位制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9)02-0081-04    道德风险的概念起源
期刊
摘要:吴毅教授的《小镇喧嚣》既打破了以往村政和县政显而乡政治的研究格局,也突破了乡镇政治的静态研究路径,采用“过程一事件”的分析框架,对一个小镇的政治运行进行了深度解剖。从吴毅教授笔下动态的乡镇政治中,可以提炼出当前乡镇政治的几个显著特征:压力性体制、化公为私、“开发的政治学”和“缠闹的政治学”。这些特征反映出目前的乡镇正处于一个“挂号”的病态。最后,通过反思指出了乡镇底层政治这个畸形怪胎的最终病
期刊
主持人语:理解和阅读城市,需要从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开始。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记录了城市的社会风俗人文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掘城市优秀文化、塑造和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增强市民认同感、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手段。当前,天津文学创作及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天津文学史》的出版,首次绘制了天津文学发展流变的全貌,为天津文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条件。在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运用经济学领域的委托—代理理论和方法,通过阐释公共行政领域委托—代理的基本框架,针对社会救助制度管理中委托—代理链条复杂并且过长、救助双方信息不对称、双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等现状,深刻剖析了诸如“真假救助对象”博弈等逆向选择和中国式“福利依赖”等道德风险问题,并由此提出了规避策略。  关键词:社会救助
期刊
摘要:垂直管理由于其在组织结构、领导体制、平衡分权以及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职能,在我国集权与分权之间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垂直管理部门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外部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导致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矛盾重重。垂直管理混乱。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应从微观上建立有效的垂直管理部门内部考核机制与外部保障机制,从宏观上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范围
期刊
摘要:奥尔森从集体行动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家和政府的兴起并非由于社会成员任何形式的契约协定或自愿交易,而是强权者理性且自私的产物。保护产权和契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也是出于统治者自利的刺激和需求。为防止统治者或利益集团侵犯个人权利和过度掠夺社会财富,一是需要稳固的民主体制,二是需要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这是促进经济增长和保障国家繁荣的政治条件。  关键词:奥尔森;国家起源;利益集团;政府类型;国家
期刊
摘要:萨特通过“辩证理性”的整体化演进来确立历史的可理解性基础,以反对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证史观”;列雏·斯特劳斯则以“结构”的共时性来瓦解“历史”的同一性与连续性,以反对萨特的“人道史观”。虽然列维·斯特劳斯对萨特历史观的批评揭露了萨特历史辩证法的理论缺失,但其“结构史观”本身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理论局限。如果以黑格尔辩证法作为参照,这一点尤其显得突出。  关键词:历史;结构;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阿伦特认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肇始于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分析,表现为哲学和政治、真理与意见、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和对立;马克思哲学则通过三个主要命题终结了这一传统,却又显示了与传统的复杂的相互关联,从而使马克思学说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阿伦特对此的分析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却又不免牵强,需要细致地加以辨明。  关键词:西方政治思想传统;劳动;暴力;“消灭哲学”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
期刊
摘要:1980年代以来,民间宗教重新在乡村社会活跃起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公开建造庙宇或殿堂;二是随着民间宗教在乡村社会的复活,一些教派开始整理、印刷自己的经卷,作为教内信徒修习教义思想的读物;三是民营企业家或当地一些村干部跻身民间宗教,并太多成为当家师傅;四是“信而不仰”与“信仰而不归属”。这些充分说明乡村社会至今仍有民间宗教生存与发展的肥沃土壤。  关键词:当代中国;民间宗教
期刊
摘要:和谐世界是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和谐经济全球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强调全球生态和谐。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看,它的实现过程就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所需世界环境不断得以改善的过程,是一种拓展现代化发展的国际空间新战略。和谐世界将引领中国外交,有助于从各方面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条件。  关键词:和谐世界;中国现代化;国际空间;国际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