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0.5Cr-0.1Zr合金的热压缩变形行为

来源 :金属热处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热压缩试验研究了Cu-0.5Cr-0.1Zr合金在600~750℃/0.001~1.0 s-1时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Cu-0.5Cr-0.1Zr合金的高温流变应力,动态再结晶临界值和动态再结晶软化效应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密切相关.利用Arrhenius方程计算了Cu-0.5Cr-0.1Zr合金的热激活能Q和Z参数,分别为244.94 kJ/mol、Z=ε·exp(244.94×103/RT).采用3种方法进行了动态再结晶临界值的计算,结果证明Poliak-Jonas准则具有最高的精度,并建立了动态再结晶临界值的本构方程.利用动态再结晶的净软化效应η值,讨论了热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的软化行为.最后,建立了Cu-0.5Cr-0.1Zr合金的热加工图,确定最佳的热加工参数为680~750℃,0.001~0.03 s-1,并详细介绍了功率耗散系数与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为提高32Cr3MoVE钢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对其渗氮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渗氮过程中采取较低的渗氮温度及较低的氮势,可以有效控制白亮层深度及避免产生粗大的合金氮化物,但渗氮速度较慢;通过氮势门槛值控制的渗氮方法,在渗氮前期可以适当提高氮势,随着渗氮时间的增加,逐步多段地降低氮势,使实际氮势始终维持在氮势门槛值的附近,此方法在保证渗氮速度的同时,能有效控制32Cr3MoVE钢渗氮后的白亮层深度及抑制脆性相的生成;最后通过工艺试验加以验证,得出适合32Cr3MoVE钢的氮势门槛值控制的气体渗氮热处理工艺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X射线衍射(XRD)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一种高合金化Al-9Zn-2.0Mg-2Cu-0.3Ce(质量分数,%)合金的铸态微观组织,以及其均匀化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获得了较优的单级均匀化工艺.结果表明:铸态时,合金晶粒内部枝晶网络发达,Zn、Mg、Cu元素偏聚严重,合金中主要的非平衡凝固相为T(AlZnMgCu)相和θ(Al2Cu)相.经过470℃×48 h均匀化热处理后,合金中的枝晶网络基本消除,凝固相T逐渐回溶
利用脉冲Nd:YAG激光器在Cr12MoV模具钢表面熔覆了Ni/Ni-WC梯度涂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能谱仪、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以及白光干涉仪研究了梯度涂层的物相组成、耐磨性能和磨损形貌.结果表明:梯度涂层Ni60A+35%WC耐磨层物相主要由g-(Ni,Fe)固溶体、WSi2相以及多种碳化物等硬质相组成.梯度涂层间以及涂层与基体间没有裂纹和气孔等缺陷生成,在界面处表现为良好的冶金结合.Ni60A+35%WC耐磨层平均显微硬度约为基体的1.7倍,Ni/Ni-WC耐磨涂层的磨损机理主要为疲劳磨
通过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电化学工作站对经阳极氧化及低表面能物质修饰相结合处理的7075铝合金的表面的形貌、化学成分和耐蚀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阳极氧化法构筑的珊瑚状微纳结构和低表面能十四酸的协同效应赋予了7075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性能.当草酸浓度40 g/L、电流密度20 A/dm2、阳极氧化时间10 min时,获得的铝合金超疏水表面接触角最大,为152°,耐蚀性能最好,腐蚀速率比铝合金基体降低了4个数量级,同时具有优异的防污和自清洁性能.
钛合金油井管具有碳钢油井管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钛合金油井管材已经成为替代传统油井管材的首选.本文总结了钛合金油井管的特点及优势,概述了国内外钛合金油井管生产研发历程、钛合金油井管材料的适应性研究现状及近年来的现场应用情况,最后展望了我国石油天然气用钛合金油井管的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
厚度为20 mm的NM400钢板在冷弯过程中开裂.从冷弯工艺参数、材料拉伸性能、显微组织及夹杂物类型、尺寸分布对NM400钢板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M400钢板冷弯开裂主要由钢板中微米级TiN夹杂物引起.冷弯变形过程中,夹杂物与基体界面处应力集中,导致微裂纹在界面处形核并扩展,最终导致冷弯断裂.通过降低N含量至4×10-5以下,耐磨钢NM400冷弯过程中无裂纹产生.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M2高速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2高速钢淬火后的组织为淬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大量碳化物;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M2钢淬火后残留奥氏体含量(质量分数)升高,经3次回火后残留奥氏体基本上完全消除,增加冷处理后残留奥氏体的含量相对于3次回火的要多,钢的强度和韧性得到改善.对比M2高速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的组织和性能,最佳热处理工艺为850℃ ×30 min预热+1160℃ ×30 min淬火+(-65℃ ×1 h)冷处理+560℃ ×2 h回火3次.
研究了Cu/In-Sn-2.5Ag/Cu复合钎料焊点在125℃时效不同时间后的微观组织和剪切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Cu/In-Sn-2.5Ag/Cu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s)层厚度呈现增加的趋势,焊点界面IMCs层组织先生成Cu6(In,Sn)5相,同时焊点中生成少量的Ag9In4相,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钎料与Cu原子进一步反应生成Cu3(In,Sn),部分Ag9In4转变为Ag3In.当时效时间为168 h,形成全IMCs焊点.焊点剪切强度随时效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时效时
研究了锯片基材75Cr1钢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晶粒度、碳化物分布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780~840℃之间淬火,组织为细小的针片马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随淬火温度升高,硬度略有升高,但均在63 HRC水平附近,晶粒度由10级降至8级,晶粒不均匀程度也更加明显;随回火温度升高,组织由回火屈氏体转变为回火索氏体,细小的颗粒状碳化物增多.800℃淬火+540℃回火,75Cr1钢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细小碳化物弥散分布,硬度36.5 HRC,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塑韧性匹配.
通过SEM、XRD、硬度、韧性以及三坐标测量机等测试,探究了常规热处理和回火后稳定化处理对冷作模具钢DC53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C53钢在稳定化处理前后的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少量残留奥氏体+碳化物.通过400℃ ×2 h附加回火的稳定化处理方式后,试验钢的硬度和冲击吸收能量分别为61.5 HRC和19.7 J,同时材料的尺寸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回火后组织稳定性的提升、材料内部残余应力值的降低以及残留奥氏体的陈化是改善试验钢尺寸稳定性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