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按照要求,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战略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现有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更多的将生活的注意力转到精神文化层面。而与之相对应的我国城乡文化建设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恰恰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的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正是由于这种现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想和行动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精神文化的建设,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实践需求。本文从乡村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角度,分析讨论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落后现状,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的解决手段以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意境;公共文化服务;落后现状;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2
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计划的硬性要求。同时就需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方式与之相适应,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含义及现状
(一)重中之重,但总体发展略显不足
乡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随着精神文化建设的号召,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国的农村文化事业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文化服务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如我县的多个贫困山村,有的全村就十几户人家,除了基本的土房和窑洞之外没有相关的文化设施和村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其他设施,物质上且不足以维持生计,何谈文化呢。
(二)生产力水平影响深远,群众意识薄弱
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乡村文化景观则呈现阶段性发展:没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原始氏族公社社会实施“共耕制”,以道德主义为支撑的“周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纪律的制度文化。铁器时代的出现实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财富的积累依然困难,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小农经济模式使部落家族文化产生并延续千年,在传统乡村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有效的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经济逐步繁荣,深刻的改变著乡村的基本生活格局,落后的家族文化内部机制从分本上逐渐消解,代之以现代乡村文化。随着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文化中的宗法制逐步解体,已礼制维持乡村秩序的状态渐渐消亡。但多数乡民仍然存在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守法的现象,乡村原有的淳朴民风遭到破坏,失去诚信、友谊和互助的风貌。
(三)自然文化保存完好
但是,乡村原有的自然文化景观和人文意境依然存在,比如姹紫嫣红,柳絮轻扬的乡村美景,夕阳下袅袅升起的炊烟以及敦厚淳朴的民风,是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人们在单调乏味的城市生活中所向往的乡村意境。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保留原有的乡村特有文化积淀,在现代化的同时不失传统的魅力。
二、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表现方式应以其概念为基础,延伸并拓展
a.在资金方面,可以建立发展乡村文化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基金。专门用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发扬传统的民间文化,发展与城市一体化的现代乡村。
b.在人才方面,可以建立人才定向输送机制。比如定期不定期的从高校派往乡村基层,指导农业生产,宣传先进文化,传播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
c.在政策保障方面,可以建立与城市文化一体化发展相配套的村规法规,以成文的形式对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d.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大如文化站、文化馆、图书室、电影院、演出团体包括流动大篷车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最重要的是普及村民的网络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其素质,以便更好的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
e.在人员交流方面,尤其重要。我们可以让城市的干部去定期去乡村指导工作,乡村基层的干部定期的进城学习经验。互补优势,共同发展。
三、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结合
在了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与问题和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拟制创设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样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发挥效用。
首先,应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制定村规民约、家庭道德守则等制度教育培养乡民互相帮助、礼尚往来、群体观念、大局意识等优良传统道德。
第二,因地制宜地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彻底解决文化教育阵地匮乏现象。各乡村基层党委要完善网络、文化站、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并在这一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艺、开展形式多样文化活动,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水平及质量。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民间文艺团体的力量发展农村基层文化活动,使人们从中获得教益,精神得到愉悦。
第三,原生态的传统民间文化,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基。传统的民间文化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因此积极挖掘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传统精华,保护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借助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农村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化,多元化发展。一是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继承人,在高校开设民间艺术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如剪纸、刺绣等。尤其是对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化创新改造。三是表彰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逐步建立科学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第四,结合生态农业的建立,保护好比较完整的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村落和地区,建立特色村,进行动态保护。
第五,乡村旅游作为近年出现的新的生活方式,是以乡村特有的文化景观、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游形式,包括自然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等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有利于激励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第六,在乡村建设固定的工作站,专供城市的领导干部下乡指导工作,同时也在城市中建立相应的接待站,以便城乡在领导干部层面达到高度的统一,利于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讨论,在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号召下,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不可小觑的变化发展。实现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城乡居民和谐共处的美好蓝图。实现《决定》提出的,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吴晓笛.社区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N].安徽日报.2000年
[2]涂才民.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D].郑州大学.2000年
[3]黄秋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新模式[N].中国文化报.2000年[4]沈文艺.立足基层、农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 政策.2011年01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意境;公共文化服务;落后现状;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2
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计划的硬性要求。同时就需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方式与之相适应,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含义及现状
(一)重中之重,但总体发展略显不足
乡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随着精神文化建设的号召,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国的农村文化事业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文化服务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如我县的多个贫困山村,有的全村就十几户人家,除了基本的土房和窑洞之外没有相关的文化设施和村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其他设施,物质上且不足以维持生计,何谈文化呢。
(二)生产力水平影响深远,群众意识薄弱
乡村文化的发展变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乡村文化景观则呈现阶段性发展:没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原始氏族公社社会实施“共耕制”,以道德主义为支撑的“周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纪律的制度文化。铁器时代的出现实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财富的积累依然困难,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小农经济模式使部落家族文化产生并延续千年,在传统乡村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有效的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经济逐步繁荣,深刻的改变著乡村的基本生活格局,落后的家族文化内部机制从分本上逐渐消解,代之以现代乡村文化。随着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文化中的宗法制逐步解体,已礼制维持乡村秩序的状态渐渐消亡。但多数乡民仍然存在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守法的现象,乡村原有的淳朴民风遭到破坏,失去诚信、友谊和互助的风貌。
(三)自然文化保存完好
但是,乡村原有的自然文化景观和人文意境依然存在,比如姹紫嫣红,柳絮轻扬的乡村美景,夕阳下袅袅升起的炊烟以及敦厚淳朴的民风,是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人们在单调乏味的城市生活中所向往的乡村意境。这就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保留原有的乡村特有文化积淀,在现代化的同时不失传统的魅力。
二、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表现方式应以其概念为基础,延伸并拓展
a.在资金方面,可以建立发展乡村文化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项基金。专门用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发扬传统的民间文化,发展与城市一体化的现代乡村。
b.在人才方面,可以建立人才定向输送机制。比如定期不定期的从高校派往乡村基层,指导农业生产,宣传先进文化,传播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
c.在政策保障方面,可以建立与城市文化一体化发展相配套的村规法规,以成文的形式对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d.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大如文化站、文化馆、图书室、电影院、演出团体包括流动大篷车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最重要的是普及村民的网络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其素质,以便更好的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
e.在人员交流方面,尤其重要。我们可以让城市的干部去定期去乡村指导工作,乡村基层的干部定期的进城学习经验。互补优势,共同发展。
三、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结合
在了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与问题和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拟制创设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样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发挥效用。
首先,应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制定村规民约、家庭道德守则等制度教育培养乡民互相帮助、礼尚往来、群体观念、大局意识等优良传统道德。
第二,因地制宜地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彻底解决文化教育阵地匮乏现象。各乡村基层党委要完善网络、文化站、图书室等基础设施,并在这一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艺、开展形式多样文化活动,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水平及质量。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民间文艺团体的力量发展农村基层文化活动,使人们从中获得教益,精神得到愉悦。
第三,原生态的传统民间文化,是任何文化都不能替代的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基。传统的民间文化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因此积极挖掘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传统精华,保护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借助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农村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实现民族文化生态化,多元化发展。一是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继承人,在高校开设民间艺术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二是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如剪纸、刺绣等。尤其是对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化创新改造。三是表彰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逐步建立科学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第四,结合生态农业的建立,保护好比较完整的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村落和地区,建立特色村,进行动态保护。
第五,乡村旅游作为近年出现的新的生活方式,是以乡村特有的文化景观、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游形式,包括自然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等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有利于激励农民加强对乡村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第六,在乡村建设固定的工作站,专供城市的领导干部下乡指导工作,同时也在城市中建立相应的接待站,以便城乡在领导干部层面达到高度的统一,利于城乡文化建设的一体化发展。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讨论,在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号召下,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不可小觑的变化发展。实现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城乡居民和谐共处的美好蓝图。实现《决定》提出的,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吴晓笛.社区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N].安徽日报.2000年
[2]涂才民.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D].郑州大学.2000年
[3]黄秋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新模式[N].中国文化报.2000年[4]沈文艺.立足基层、农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 政策.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