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漫步生活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YL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读书情有独钟。平生最爱读书,但自恨不会读书,不善读书,因而读书甚少。只是怀揣着一颗读书的种子,百般呵护,可始终也没有长成一株迎风大树。当然普通的人,不需要什么为别人遮风挡雨,做好自己,经营好家庭,就足够了。但爱读书却读书不多,收获不多,是我人生最大的缺憾。
  我为什么爱读书呢?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是有一种执着始终缠绕着我,让我欲罢不能。我把读书视为人生的至高,任什么也不能占有它的位置。恋爱的时候,我对女友说,书第一,你第二;结婚之后,我又对妻子说,你第二,书第一。不同意也不行。其实,到现在读书没有读出什么成果,只是装饰了生活,但并不后悔,倒是觉得因为读书让生活充满了诗意。
  爱读书不是天生的。回想起来,是在我高中毕业之后。出生在农村,从小到大就没见过什么书。懂得书的金贵,是因为我没有考取大学,复读又没有希望,而我的几位要好的同学通过补习相继念了大学和中专之后。我被搁浅在农村,前途无望。为了改变命运,我便走上了自学之路。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了当时《山西青年》创办的刊授大学学习。农村里真是没有书可讀,刊授大学寄来了教材,寄来了辅助读物,我才算有了书读。爱读书从这时开始。后来,我也开始订杂志和买书,靠读书改变了人生,这是后话,这里我只是想说说我对读书的认识。
  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文化的事情。我想为自己确立一个文化人的形象。从古至今,凡读书人被称作是文化人而备受人们的尊重,有谁不想在人前做一个体面的人呢?我把我的读书归结为三种方式。一是为工作而读,二是为生活而读,三是为人生而读,。但不管为什么而读,受益是不用去说的了。我认为,读书是读社会,看生活,长见识,练思想。读书让我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上进。什么是美好的事物?唯读书?各人认识不同,反正我是这样想的。所以,我总是把时间“浪费”在这件事物上。读书,让我尽享文化地生活。何为文化地生活呢?让读书指导工作,让读书丰富生活,让读书滋润人生,让读书修养思想。然后怀揣一个梦想,把工作、生活、人生、思想,通过体会和感悟写成一篇篇小文章或者一首首小诗在报刊上发表,其乐融融。我之读书,并不想去为研究学问,只求闲适地读,散淡地读,为心灵提供一个安息地,为写作开阔一些眼界,就足矣。觉得文化气就行了。我是用读书来观照生活,用写作来表达生活,把自己对人生命运和对大千世界的认知写成文字与大家进行交流,我觉得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我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作家李国文老先生的话说,“学而问之。”先生在这篇短文中说:“知道不足,遂有追求,感到欠缺,努力弥补。”我认为,读书是借别人的智慧去理解人生,感悟生活。先生又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多一分智慧的光亮。”人生有许多未知,不去社会实践,不靠读书学习,真的不会弄明白许多事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我常常是怀抱这样的问题去读书,真的是很文化的享受。把读书置入日常生活,用孔子老先生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举一个例子。我是认为,人体是一种化学反应。就拿人的得病治病来说,大部分人是相同的,但也有许多不同。个体不同,反应也不同,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我们生病吃药,一种很特效的药,对大多数患者很适用,但就有一些人会疗效不好,甚至不起作用。我想这就是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变化。有的人体内是酸性的,如果药物是碱性的,那么就会中和了。但药物要是别的性质的呢?就会没有作用,或许还会产生别的变化。从这里我又想到人得病的原因。人吃五谷杂粮,得病也五花八门。这都是各种食物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变化所致。有的人喝水都会胖,有的人吃多少营养的东西还是瘦的。这就是说化学反应变化的好,健康,变化的不好,生病。是不是这个道理?请大家评判。再比如,我以为,读书也是治病,也有化学反应。人不能不读书,但书也有好坏之分,有糟粕和精华,也要取舍和品味吸收。读书能规范行为,提升境界,变化的标准,是人的价值取向,日积月累,不断地化学反应,从量到质,能改变许多人和事物。所以我又进一步认为,人的活着,就是一种化学反应。在地球这个大容器里,人的生存不断地经受大自然、时间、生活、社会、世界以及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种种关系的作用,不断地反应和变化。因此,人的生、老、病、死,或隐姓埋名或顶天立地,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但在反应变化中,或者变成了“水”,或者变成了“铁”,最终还要被氧化成土。我的这些想法就是通过读书与生活所产生的联想,这是不是很文化的理解呢?
  读书是精神的愉悦,是思想的升华,读书是一种文化的人生。生活不会辜负读书的心灵,不读书也真的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读书是能够脱俗的,但我不想脱俗。本来我就是一个俗人,何必要去追求高雅。毕竟读书是为了做人,离群索居,高人一等,做给谁看呢?不如文化地朴素,多好。我给自己的座右铭是:静下心来读书,鼓足勇气做事。是啊,爱读书,肯定是要买书的,我专门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书房。家有藏书,来客赞之,我觉得很体面,时常沾沾自喜。书籍是很养人的,不信你试试,家有藏书,生活在书的包围中,就算你不去读,你都会透露出有文化的气息。今生我是想以书为伴,让书籍滋养着我,然后文化地漫步生活。
  选自《山西日报》
其他文献
京剧《文明太后》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由山西省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讲述了北魏著名政治家文明太后适应历史发展大势,以民为本,与其子献文帝拓跋弘为首的保守势力激烈斗争,以致生死对决,教育引导其孙孝文帝团结鲜卑、汉族等各族大臣,大力推行“均田制”“俸禄制”和“三长制”,使北魏艰难地走向了富国强兵的鼎盛時期。  历史上,平城(今大同)是汇聚不同族群的重要都市,也是连通
期刊
今年9月28日,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71周年纪念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崇德尚礼,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儒家思想超越时空,滋养着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拓立者,虽述而不作,但数千年来的岁月流转未曾模糊他思想的光芒,反而一次次赋予他新的时代生命。孔子何以如是?  孟子尝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翻查《中国历史地图集》,
期刊
仙人掌的别称“火掌”“火焰”,在碗窑变得尤为贴切。当燃烧了400多年的窑火渐渐熄灭的时候,两株200多岁的美洲仙人掌——苍南人称它们为“公婆树”——代替火焰在继续燃烧。这带刺的植物火焰、绿色火焰,虬曲、硕大、升腾,经历时日、台风、湿气、病患,生生不息,生生不灭。它们远离了沙漠故土,像资深游子,用足够漫长的时光,在异乡扎下根,并在干旱的另一端,在亚热带的天空下,锻造出自己外刚内柔的异相和魂魄……  
期刊
道(辰几又)(1056-?),俗姓杜,字法幢,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辽道宗时,西京五台山金河寺僧。悟性英超、聪慧善辩的道(辰几又),少年即习儒、佛拜典籍,礼拜名师,研学十五载。不为世俗所染,不被名利所诱,参禅访道,通内外学,博达多闻。精通华严,兼究禅、律,后专弘密教,撰《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原为一卷,今分上下二卷)。  关于道(辰几又),佛典、史录中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完整的传记。就连他的法号,在不
期刊
◇健全完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调结构、促转型,发挥环境保护的正向牵引和反向倒逼作用,向上要蓝天  ◇种树,接力种树,从荒山到平川,从城市到农村,大同土地被片片染绿  ◇源头治理“下猛药”,补足“雨污分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对排污口逐一排查,查、测、溯、治  山西大同,全国能源重化工城市,世界三大煤都之一。“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自然环境等“先天不足”,令大同曾连续三年入列全
期刊
马头山位于内蒙凉城县南部,山西省左云县管家堡乡北部,东西逶迤20公里,分别连接大同市新荣区和左云县;中部南端主峰海拨高达2034米,属阴山山脉。  据《山西通志》记载:“因其型似马首(头),双耳尤肖。”而取名马头山。所谓双耳,指马头山主峰东西两侧各有一块巨石,远眺状如马耳尖翘。马头山西北依次高升,形似马鞍,一直跳跃七座平台,最高峰称为七星顶,七星台或七星峰。  远古时期,马头山周围却是一片汪洋泽国
期刊
晋中六月,骄阳似火,和朋友又一次来到享誉世界的平遥古城。其实多次到古城,领略了古城的美、精、博、雅,但是马家大院还是第一次。马家大院精致玲珑,让人记忆犹新。她虽然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乔家大院博大驰名,也没有民间故宫王家大院的厚重典雅,但也是镶嵌在古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马家大院是古城四大巨商之首马中选的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占地九亩,后经同治、光绪几十年的不断扩建,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
期刊
煨酱是豆萁与黑豆相互交流、相互温暖的过程,是文火慢炖成就它们生命较为完满的过程。在煨炖中,那酱的味道愈来愈浓,让人留恋,让人回味。  在大同地区老百姓的日常食物里,酱是必不可少的。而酱又大多以豆酱为主。  一家开饭之前,先放到桌子上的,也大致是三样东西:酸菜盆、醋壶、酱钵子。对于一般的老百姓家,有酸菜盆就有了生活,有醋壶就有了味道,而有了酱钵子,就有了值得回味的东西。  在自给自足的时代,人们家里
期刊
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交界处的大同市,不仅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城市之一、中国十大古都之一,还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境内古迹众多,不仅在当今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在历史上也是许多政要莅临的地方。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了万里
期刊
牡丹语录 五首  之一  夜色氤氲。瑶琴迷离  那些仙辰落入凡间  一部分与月光对饮  一部分与骚人解愁  一部分轻舞霓裳  拥湖而坐,弹拨遐思。  跟随牡丹花影  而来的是唐朝的风姿卓然  步履  在夜色中。亦步亦趋。步步生辉。  时光浸泡在诗句中久了  就酿制出一壶好酒  醉今生  此刻困顿于斗室中的我  独慕。揽山水于指端的诗仙。  独慕。花间一壶酒  我歌月徘徊  独慕。万千宠爱集一生羞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