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探微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qtq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正确解读与活用教材的问题,认为教师应通读教材整体感知教材的大致内容,研读教材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细读教材读懂文本主题图和提示语,深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本质和结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材文本 活用教材 通读 深读 研读 细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A-0076-02
  如何从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呢?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导演好每一节课,让孩子们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解读”和“活用”二者的关系。
  “解读文本”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解读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关系到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达成度。解读教材,要用新课程标准理念作为支撑点,落实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思维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一、通读教材,整体感知
  教师拿到教材要大概通览一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致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本册教材一共有多少个单元内容?各单元内容属于哪个内容范畴?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重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难点?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有怎样的要求?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获得哪些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这些教师用书上都有明确的要求。
  例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共有8个单元,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准备性知识安排在第1、2单元,数与代数是第3、5、6、8单元,图形与几何是第4单元,量与计量是第7单元,综合与实践安排在第6单元后面(数学乐园),这样的编排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一年级上册的重点是《20以内的加法》,它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同时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技能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8~10题/分。只有一年级上册安排有准备课的内容,从二年级开始每册都安排数学广角的单元(数学广角渗透的是最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一、二、三年级每册的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比较强的内容,给学生一个过渡期,慢慢恢复学习状态。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也会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例如学习《分数乘法》后就趁热打铁学《分数除法》,学完《万以内的加减法(一)》紧接着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二、研读教材,形成知识网络
  数学具有完整性、逻辑性强等独特的思维方式,只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一个完整的知识分解成几个学段来完成,前后知识间相互联系,一环紧扣一环。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疏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了解这部分知识在整个小学阶段是怎樣进行编排的,每个阶段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前后的知识点是怎样衔接的……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例如,对于“时间”这一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分四次编排,具体如下:
  [册数 单元 主要内容 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 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认、读、写整时 二年级上册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1时=60分 三年级上册 时、分、秒 认识时间单位“秒”,1分=60秒,体验时间的长短,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三年级下册 年、月、日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24时计时法 ]
  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教师不能固守着自己的“一桶水”,而要成为“一条流动的小溪”,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一个学期都要通读各册的数学书,详细记录每册的学习内容,在备课时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个知识在各年级的目标和要求,进而准确把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细读教材,理解文本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翻开课本,我们看到的是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实际的一幅幅图画,情境图是新课标的产物,在插图旁还标注有文字、提示语,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但如果照本宣科,效果却不理想。其原因主要是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都渗透在每一幅图的角角落落中,教师要细细琢磨才能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体验、感悟的方法将是孩子受益终生的财富。
  (一)读懂主题图
  主题图分为“单元主题图”和“新课主题图”,“单元主题图”顾名思义是一个单元的主题图;而“新课主题图”一般是指新授课中出现的主题图。主题图主要是以学生生活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例如,一年级上册的“第几”就是以学生熟悉的排队买票的情景呈现的,但受教材的限制只能呈现静态的图片,单从教材表面看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很简单,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也能回答出来(一共有5人,小朋友排第2),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而数学思想就蕴涵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因此,教师可以把主题图搬进课堂,让情景再现——孩子们模拟买票。教师问:谁能先买到票?为什么?(因为她排第一),现在还剩几人?下面买到票的是谁?为什么?(因为前面买到票的走了,小朋友就排第一个)如果小朋友走了到谁买票了?……这样将静态的图转化为动态的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对于第几(事物在一定次序中的位置)的含义体会得更深刻。类似的主题图在低年级教材中出现很多,如“米的认识”主题图提示要求学生亲自测量,“观察物体(一)”要求四人小组合作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等,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该放手就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还有一些主题图看似简单,其实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例如,一年级上册“分与合”,很多教师上课时往往只看到其一“数的组成”,而没想到其二、其三、其四……在出示主题图后,教师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去分,而应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分,学生可以摆一摆(摆学具)、画一画(用圆点、小棒等代替向日葵)、写一写或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   这样教学,相信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有多少种分法,怎样分有序,还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低年级每一节课的知识含量较少,主题图往往比较简单,但对教师理解教材,解读教材的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主题图的价值,体现出“数学味”。
  (二)读懂提示语
  主题图旁边还常常给出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学生讨论等提示语,它是在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重、难点,指导教师教法和指导学生学法。
  例如,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主题图中的提示语:“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这是在提醒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经验来动手操作画圆。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交流各自画圆的不同方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了疑惑:“怎样才能画出任意大小的圆?”从而引出圆规画圆的方法及圆的各部分名称。这样教学,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自然地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概念的理解融为一体。
  其实教材中经常會出现一些别有深意的提示语。例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喜欢哪种方法?”“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还能想到什么?”……有的提示语是以小精灵的形式出现,有的是以学生的形象出现,有的是以教师的形象出现,还有的是以生生对话的形式的出现……其实这些都是在引导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教师只有正确地研读这些信息,深刻地理解它的意图,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四、深读教材,活用教材
  在对教材有深刻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疏理小结,厘清思路。确定“教什么”,制订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怎么教”,思考“为什么教”,着手设计教学流程,在把教材转化为教案时可以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牢牢把握课标的要求,进而设计出简单、高效、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流程。下面以《认识钟表》一课部分环节的教学设计为例。
  师:王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钟面,唉!老师的钟面怎么了?
  学情分析启示我们,学生对于钟面和整时是有一定经验的。那么,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把认识钟表作为全新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大胆改变学生学习的“序”,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课前“画钟面”,课中“构造钟面”,借助“画”的活动充分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暴露学生的认知误区,并把学生的经验带到课堂上,进而加工和改造生活经验,提高认识。
  师:钟面上不但有数、指针,两个数之间还有大格。如果把格子拉直呢,唉!是不是很熟悉呢,这是什么?(直尺)没错,钟表其实就是测量时间的尺子。(动画演示)
  深刻性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钟表是计量时间长度的工具,如何让学生在认识钟面、整时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此有所感悟呢?教师通过把钟面上的刻度画曲为直,借助“时间轴”与直尺的类比揭示两类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构,使钟表成为一个更大的结构(即量与计量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实现“触类旁通”,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结构化的理解。
  总之,教师只有正确解读教材,读懂知识的本质,才能灵活地使用教材,才能吸引学生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责编 林 剑)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是我国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事业单位应认清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严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坚
组织能力是影响项目任务完成的决定性因素,而学习能力是组织能力形成的关键基础.基于元网络理论和动态仿真方法,将组织(人)、知识和任务视为多智能体复杂交互系统,提出知识扩
针对Web系统的验证码对自动化测试带来的挑战,分析了Web验证码常见的实现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识别法、服务器端插入法、屏蔽法和后门法。这几种方法
日前,由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主办的2019全国中小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大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大会为期5天。此次大會邀请了李政涛、张人利、郑朝晖等7位专家教授,对“如何提升校长的价值领导力”“教研组建设:从管理到成就”“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教学改进”“随需而学的‘云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等主题进行讲解,并通过展示“课程重构、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主题式课程、学科建设”等典型课程建设案例,深度聚焦课程
<正> 填料塔被广泛地应用于气-液操作,例如吸收和蒸馏。传质情况或气-液平衡关系决定塔高,而流体力学条件决定塔径。本文提出一种快速估算塔径的方法.这种方法只需要流体的质
在基于分层的技术前提下,列举从项目申报系统中提炼的一般领域逻辑规则,根据规则设计项目申报系统的通用ER模型、通用对象模型,详细介绍其建立步骤和方法,并提供使用该方法建
【摘 要】本文论述通过创设情境、细化主题、类比迁移、深度探究、搭建平台向学生渗透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策略,以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高与升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 变化观念 平衡思想 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B-0089-0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
9月3~5日,200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平板显示器技术委员会(IEC/TC110)年会在广州市召开,这是该委员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年会。包括IEC亚太区官员和专家、中国政府官员、
“2006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高层论坛”于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在北京举办。
本文基于高考改革命题的变化,对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进行思考,提出要明确高考改革对文言文考查的要求;认真研读教材文言文文本,植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增加阅读量,提升高中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