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我拿着一块面包去湖边喂鱼。我把面包撕成一缕一缕的,然后撒向湖面。各色鱼儿奋力地游到我的面前,欢快地抢着面包,就连可爱的乌龟也慢悠悠地游过来。我扔了几片大的面包到它嘴边,可惜鱼儿们反应太快了,一次次抢走,乌龟始终处于发蒙的状态。看着看着,我忍不住大笑起来。
一段美好而愉快的清晨时光。我喂面包给这些可爱的鱼儿和乌龟,它们给我带来美丽、快乐和满足。我是给予者,但我收获的是美好的心情,所以同时我也是接受者;鱼儿是接受者,但它带给我快乐和满足,所以它们同时也是给予者。这种施与受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清晨的美好。
施与受,是美好而健康的关系的一种表达,因为施与受原本就是同一件事情。
我给予鱼儿面包,但是我没有强迫它们必须为我呈现美丽。它们很自然地享受我给予的食物,很自由地游来游去,它们不会因为我给予了面包就“表演”美丽和自由给我看,而是天生如此——无论我给不给它们面包,鱼儿都很慷慨地“表达”自己的美丽与自由。
在人际交往中,施与受的关系有时候被扭曲了,充满了控制与被控制的元素。这样的关系直接导致了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痛苦和冲突。在充满控制的关系中,给予成为交换的条件,给予是为了得到或索取。充满控制的关系会发出这样的潜在信号:“听我的,你就会……”(诱惑),“不听我的,你就会……”(威胁)。在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婚姻关系中,丈夫往往要求妻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这样的婚姻是以牺牲另外一个人的个性和灵魂为基础的,往往充满痛苦和冲突。
在婚姻关系中,夫妻相爱并共同建设一个家,同时致力于把婚姻和家庭建设得更好。无论是谁,无论付出多少,都不应该把付出做为争夺婚姻控制权的条件,成为让伴侣感到内疚和无力的工具。在你为伴侣和家人付出的同时,你也是在“收获”爱,而不是在“失去”。所有对失去控制的恐惧都来自内心,来自内心对不被爱和不被尊重的恐惧。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认为自己是给予者,因此成为亲子关系当中的强权者和霸权者。最常见的态度就是:“我们管你,都是为了你好……”他们不明白,在为孩子付出的同时,孩子也给予了他们学习成为好父母的机会;父母给予孩子爱,孩子也在给予父母同样纯真而无条件的爱。不懂得理解和倾听孩子内心的父母,往往不懂得理解和倾听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他们要控制的是对自己内心不够自信和强大的恐惧。父母倾听到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恐惧、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并有能力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才能真正去倾听孩子的需要并有能力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人们往往认为孩子来自父母,所以父母给予孩子更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心理意义上,没有孩子就没有父母这一重身份:正是孩子的需要,让一对成年人成为有学习和成长能力的父母。孩子的需要就是一种给予,而父母才是真正的接受者。从这重意义理解,孩子与父母,都具有给予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身份。这一点在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有所体现,所有爸爸最后的感受就是:感谢孩子对自己的给予——让爸爸反省自己,在心理方面收获了成长。
施与受本是一回事。事实上,施比受更有福,因为所有的付出最终都会返回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