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到外婆桥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到七月了。
  七月初一,是外婆的祭日。
  一
  我一直把外婆叫作“奶奶”,奶奶也叫作“奶奶”。两个老奶奶,都很老很老了。
  我想起去年春夏的事情。清明,外婆的病犯了,家人急急忙忙把她送到老家。从三月份的桃花初绽,到五月份院子里的李子树挂果,再到六月份屋前的鸭梨沉甸甸地随风摇晃,我每周回去一次看她。星期六下午四点钟放学,五点钟出发,六点钟到,九点钟走,十点钟回家。只有在暑假里,我才陪了外婆一个星期。
  只有一个星期。也幸好有一个星期。
  二
  六月份的时候,乡下的早晨依然很冷。早上十点之后,气温就开始升高。我搬个小板凳到上屋门前的台阶上,给奶奶放把小椅子,两个人晒太阳。早上奶奶给我添的棉褂这时候也不得不解开扣子。太阳光照在身上,痒酥酥的,像一片轻飘飘的羽毛在挠痒痒,是一种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感觉。而这时候,奶奶却不像盛夏的世界一样生命力旺盛,她瘦极了,但精神意外地好。我不知道,也不敢想到那个词语,我只希望她的身体真的一天天在好转,还能回到县城的楼上去,还能等我放学后来看她,还能和我开玩笑,聊天,和我一起看电视,吃东西。
  奶奶给我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她是年轻的母亲,她养育着小儿,侍奉着丈夫,她有朋友,有姊妹,有妈妈。她年轻力壮,不知疲倦,她纺线、下田、做饭、缝衣,她就像宇宙中的太阳,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光和热。
  我喜欢这个时候。外婆的话总是叫我想起青春。听一位白发绮丽的老婆婆讲青春的故事,叫人又伤感又欢喜,五味杂陈。
  三
  更多的时候,外婆会沉沉地睡去。我为她拉好被子,一个人悄悄地坐在台阶上。
  这儿的天特别蓝。由于老屋建在半山腰上,我坐在院子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土坡。屋后面坡上的那棵老树几乎就是从屋顶的高度开始长,盘虬的根有一部分裸露在外,繁茂的枝叶像华盖一样在院子里投下一片荫蔽。天和云仿佛触手可及,碧蓝的天,大朵大朵银亮的、边缘分明的浮云,看得人如痴如醉。在完整的苍穹之下,光和影折射于屋顶的黑瓦,微风吹过,纤弱的瓦菲瑟瑟摇曳。
  我往头上扣一个草帽,伏在椅子上写作业。抄笔记,填词语,偶尔读一两行书。他们去田里了,整个村庄一片寂静。能听见虫子伏在草丛里嗡嗡闹着,雀儿活泼地啾啾,有时候也会安静下来,停在树梢上张望两下,忽然就飞得不见踪迹。
  乡村下雨的时候,好像一直在奏一首忧伤的钢琴曲。很静很静,平时的雀子呀,虫儿呀,全都销声匿迹,整座山,整洼村,整个世界都是静寂的,只留下耳边空响着雨声,水声。我蜷在我的椅子里,看着细细的透明的水柱顺着对面屋檐的斜度从瓦缝流下来,也顺着我头顶的屋檐流下来,在我眼前挂上了两道珠帘。地上的水花溅起一朵,又凋零,再开一朵,又瞬间和四周化为一体,直到眼前全是重重叠叠的影子。
  四
  雨后的第二天,天晴得很好。地是黝黑的,踩上去已经半干了,但仍然有点儿软,很有弹性。院子里舅妈随手栽的一溜儿洋八瓣子花水灵灵的艳。我掐下一朵,留着长长的、细细的、毛茸茸的茎递给外婆。她瘪着嘴,笑眯眯地说:“这个是洋八片呀……你数,真有八个花瓣……”我并不回答,只是无限留恋地看着她雪白的头发。我帮她梳头,当年极浓密的头发现在只剩下一小把,攥在手里,盘成一个小小的髻。
  “你这样子梳,睡觉会硌得头痛嘛,我自己来……”她像个小孩子一样嚷嚷,我笑了,把梳子给她。
  一转头,刚好瞥见窗台上的空花盆。我很着急,问舅妈:“花呢?”舅妈从厨房里探出半个身子,用围裙擦擦手:“死了,你大姨上个月拿来时还好好的,说你奶奶爱花,可养不活……”那是一盆杏黄的海棠,我见过的。我不再追问,只是让目光逃避了那个空落落的花盆。
  阳光真好,我拉过外婆的手,那双手干燥而清凉,能摸到突起的指骨。
  五
  外婆记不清她是在县城,还是回到了她生活了一辈子的乡村。
  “小繁啊,你咋不来看我呢?这都几星期了,我天天盼你来呢。”
  “小繁啊,你现在上学忙着呢,咱这山路不好走,你就不用每周来了,闲了再来嘛。”
  “咱这是在县城,还是在家里啊?”外婆迷惑地问我,打量着四周,潜意识里,她仍然把这儿称为“家”。
  外婆一直在急着找女儿,即使大姨和妈就坐在床边。她狐疑地盯着鬓上已生华发的大姨和妈妈,会不会想——
  她们是我的女儿吗?我的女儿不是还很小很小吗?
  后来读龙应台的散文集,她说:“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我看到这儿,泪水盈眶。外婆也是那样的人,只是她身边的人早已忘记了她的故事。穿越时光的幸福,很难把它抓住。
  幸好,我们现在的时光列车还没有到站,请牢牢抓住身边那双手。
  错过了就回不来了。
  六
  一天,我掏出钥匙开了门,边换鞋边喊:“妈!”这时候,伯伯家的表姐从厨房里走了出来,身上系着妈不常系的围裙。她手忙脚乱地说:“小繁,放学啦?你爸和你妈回老家看你奶奶去了,我给你做饭。”
  外婆的病又发作了吗?我赶快给妈打电话:“妈,奶奶现在好点儿了吗?”
  电话那头已是泣不成声,一声一声全是哽咽。
  我挂了电话,想起三个月前的场景。我说:“奶奶,我还没去过咱们的园子呢,咱俩慢慢走吧。”外婆扶着我,我们到田里去,我第一次见到黄澄澄的南瓜结在藤上,香菜开着白色的婉约的小碎花,一丛一丛金冠花泼泼辣辣,花瓣儿像红绒布裙子的滚边。
  我随手捋了一把,扎了一个小花束,坐在菜园埂子上的一排桃树底下玩。我把淡粉的桃花瓣摘下来,取下袖套装了满满一兜儿给外婆看。外婆看着花儿说,它在梢上长得好好的,摘了多可惜。彼时,我又怎听出那话里满含着对生的渴望?
  七
  看着外婆下葬后,爸爸带我先离开故乡。
  或许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
  天阴沉沉的,早上刚下过雨,像悲悲切切的哭泣一样。我安慰过眼睛红肿的妈妈后上了车。车开在盘山公路上,云雾掩映住了山头。我从窗子里寻找那座小院,车一拐弯,一道山梁挡住了视线,山坳里的那片小村落终于不见了。
  模模糊糊中,我好像又看见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开了,绯红的轻云连成一片,不知哪棵树底下坐着一位老奶奶,正望着桃花开。
其他文献
台风“深蓝”登陆南昌的那一天,你与我如之前的无数次偶遇一样,在走廊里只一个微笑就擦肩而过。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几乎前脚刚进家门,我的手机就接到了你发来的QQ信息:  嗨!  怎么了?  国庆假期一起出去逛街不?  你是我初中时代的闺蜜,高中仍在同一所学校,由于不同班,渐渐减少了联系。我早就想找个机会增进一下彼此的感情,既然你先提出了,我便按捺住兴奋,回复道:  好呀,就我们两个去吗?  新消息提示音
期刊
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过是从一间囚笼到另一间囚笼的差别。那些人的动作一如既往地简单、粗暴,还好我已经在习惯后慢慢麻木。  唯一不同的是,在这里我并不孤独。三五同胞挤作一团,他们目光呆滞,眼神空洞,嘴微弱的张合拼凑出一个不带感情的词语:你好。  不知道那些囚禁我的人到底懂得何种高超的魔法,只知道我能感受到囚笼的存在,但是我看不见它。我的身体贴紧笼壁,缓缓挪动,企图在无迹中找到出口,却在几经转折后又回到原
期刊
世间万事万物表象上很纷乱,却都各有各的运行轨迹。有些轨迹我们看得见,比如火车沿着铁轨奔跑,舟船顺着江河航行;有些轨迹我们看不见,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轨迹的来源亦不尽相同,有的来自于自然规律,比如花开花谢,潮涨潮落;有的来自于社会规律,比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则兴,暴则亡”;有的来自于人们的约定俗成,比如长幼有序,先来后到等。轨迹体现的是一种规则,一种规律。规则产生
期刊
十四 《接班以后》一炮打响  紧接《水库情深》亮相《陕西文艺》,陈忠实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又刊《陕西文艺》1973年的第3期,且发于小说栏目头条。这篇小说是一炮打响,反响强烈。  《接班以后》写于1973年的春天。这一年的春天,陈忠实到西安郊区党校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班”,郊区党校位于纺织城。至此,连临时和正式,陈忠实已在公社机关工作五年,对关中乡村生活和农民世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公
期刊
很遗憾,从默片向有声电影的转变从未因谁而停滞过,但是,那些曾选择并坚持了沉默的大艺术家们,是值得致敬的。  现代的默片《大艺术家》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时代,在旧的电影风格和新的电影技术碰撞之下,曾经红极一时的明星或许会在下一秒便一文不值,而曾经无名的脑残粉,离红透半边天,也不过只差一颗眉笔点上的痣。  很不幸,我们的男主角属于前者。他是默片界的大众男神一枚,有颜有钱有粉丝也有风度。看得出他对电影这门
期刊
已近岁末。阴阳昏晓被时光的长鞭一抽,分明变幻,恍若发生在一夜之间。日光渐短,暮色却随着愁绪越拉越长。飘泊无依的我,无言地听着黄昏奏出那一曲绵长的挽歌,看着边城的霜雪渐衰渐弱,数缕银魂空留下无边的落寞,恍惚间,便已觉到了天涯。  自然是无心入眠了。那么就这样吧,独卧于一床枕席之间,听那一夜落月。  我疯了吗?也许吧。但是旅居见闻告诉我,这里的夜带来的大都是恐惧,而非睡眠。这里的人们,家中都有亲人,在
期刊
一、儿时的记忆和花香 散落在锣鼓旧街巷  兄妹三人,皆为戏子,纵看平生,长叹戚戚。  母亲以演戏为生,好在也是院里出了名的伶人,父亲是“生意人”,却终是在一战送命欧洲。那时京城里总是十分热闹,哥哥带着两个妹妹攀城墙、滑土坡。衣角浸入烂泥,发间藏匿沙粒,街巷中满是商贩们长长短短的吆喝,琳琅的吃食,多彩的饰品,还有杂货摊总围着的一群起哄的看客。小妹好吃李大爷吹的糖人,又专挑选凤凰模样,大哥嬉笑她:“你
期刊
陈升的《牡丹亭外》是一首奇怪的歌:陈升嗓音的粗重与“牡丹亭”三个字的绮艳完全不搭;作为“主旋律”的村野黄梅调《女驸马》与出自《牡丹亭》的典丽优雅的珠玑之句相杂糅,是不可调和的烦乱、古怪。这样一曲自带“魔性”的歌,进入耳朵盘桓许久后,陡然一句“荒凉一梦二十年”犹如“铁骑突出”,猛烈地叩击我的耳膜。周而复始的“女驸马”与“荒凉一梦”似乎在说——杜丽娘以“大团圆”收煞的生死爱情,却是由一场“荒凉的梦”开
期刊
从小,我就常在对话中冷不丁冒出一句古诗,还不时与父母举行对诗、背诗大赛。结果当然大多是以我的胜利而告终啦!要说起这个“特长”,我还得说起你。  你其貌不扬,里面却承载了三百多首古诗;你纸页浮黄,却让我们了解到知识海洋里最璀璨夺目的章节;你依旧是当年我父母拿着你时的模样,浮出一首首千古乐章,成为旷野上的绝唱!你伴随着我们一家几代人畅游在古诗文的海洋中,原本洁白的书页开始泛黄,却愈发散发出一股油墨书香
期刊
故乡是什么?  深圳的姐姐听到我没去过黄帝陵、兵马俑、省图之后,一脸惊讶地看着我。  朝她笑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像是很多复杂的情感一下子从心口涌上来堵住了喉咙,张了张嘴,却一个音节也发不出来。  因为西安在我心里,根本不是黄帝陵、兵马俑和省图,而我也并不像是西安的某个部分,我更多的时候只是走过它,欣赏它的华美,收藏它的厚重,最后把这些全都变成所有的记忆。  走过长安,我看见金色的残阳斜斜地照着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