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单独培养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存在诸多问题,其素质不高、素质结构不健全等问题尤为突出。文章论述了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的培养,重点谈到要通过校企合作来确定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途径及导师结构,从而达到提高其素质、完善其素质结构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 素质结构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黄胜(1982- ),男,江西九江人,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邹立君(1963-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湖南 长沙 410128)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农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职业学校、企业三元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YB02)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9-0017-03
1988年我国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学专业也从无到有,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研究生人数由当初的2名发展到现在的数百名,由一个硕士点发展为2006年的22个硕士点和2个博士点,我国职业教育硕士培养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4月6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在浙江金华召开了全国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职业教育界呼吁要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可是从二十多年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素质不高尤为明显。实践证明,学校单独培养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根本不能完成预定的培养目标、使课程设置合理化。本文主要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硕士研究生素质的提高亟须加强校企合作。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分析
由于职业教育性质的特殊性,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首先应该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的特点。从学科特点和服务方向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必须具有应用型人才的特性:职业性、社会适应性、服务性等。
1.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首先具有研究型人才素质。(1)研究型人才的定义。所谓研究型人才是相对于实用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与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基于人才职业性质的一种分类。研究型人才是指“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育水平,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笔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首先应该具备研究型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即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应该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业务知识、相应的技术技能;应该具备创新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2)研究型人才素质。第一,研究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第二,研究型人才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好的记忆力、高度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在这些能力之上形成的个人创造力,具备能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研究型人才同样要具备必要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好奇和敢于怀疑的精神,必须勤奋好学,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第四,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深厚和宽泛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宽广的科学视野,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较高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应用型研究生,都首先必须具有研究型人才所具有的素质。
2.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服务方向的视角分析。(1)职业性。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职业性的特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职业”二字,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2)社会适应性。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是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密切关注社会,必要时投身社会。为了更加有效地适应社会,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必须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3)实践性。职业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必须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凸显实践性的特点,强调“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凸显实践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取得资格证书,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4)服务性。学校不单单是要将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研究生和应用型兼并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推进职业
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的思考
高校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职业性、社会适应性、实践性强、服务性等特点,但实际中,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并未凸显这些特点,反而职业性、社会适应性、实践性等较弱。笔者认为,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素质养成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培养脱离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式和途径单一、导师结构不完善。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单凭高校的力量来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是远远不够的,而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心理素质、掌握技术技能和具有创新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1.培养目标实现需要校企合作。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应该具有研究型人才的素质和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它以培养能胜任生产、服务行业基层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实际经验,强调以应用型职业能力的需要和提高为依据,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特别是能够使用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设备改造、设计修改、技术革新、方法改进等技术技能。面向市场培养人才首先要适应社会的应用需要,不仅在具体操作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在经验积累方面能熟能生巧、巧能出新。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并共同完成,这样才能按照起初制定的培养目标,顺利完成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2.课程设置合理化亟待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往往是根据培养目标而定。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突出其专业应用性,应与我国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密切相连,应能够为各级各类技能技术人才及其师资的教育与培训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因此课程的内容必须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紧密联系,紧跟学科前沿动态,介绍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做到内容新、信息量大、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对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能使研究生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为科研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实际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上还是十分偏重于理论学习。具体见表1和表2。
综观表1和表2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学科的基础性研究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这也是薄弱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由研究方向决定了目前的总体培养目标实际上是定位在对学术型的研究人才的培养上,这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现状有诸多不适应之处:一是职业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不符;二是与职业教育急需大批合格教师和在职教师素质与能力提高的要求不甚适应。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中各专业的学科特性,也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职业性和技术性”。设置的课程并不能将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更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还亟待改善和改革。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并根据企业职位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要打破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应该由“学科导向”转为“实践导向”,即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把学生职业实践置于课程的中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职业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3.培养方式和途径完善亟待校企合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或培养模式应该包括:明确培养要求,探讨培养模式,拓宽培养途径,优化课程内容,改革培养方法,完善培养条件。而以上几种培养途径或模式都需要校企合作完成,才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性。一是细化人才培养规格。高校应与企业结合,在坚持统一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行业企业需求制定专业目标,各职业工种所要求的职业知识能力要求和任职资格标准。二是创新培养模式。高校应与企业结合,以先进观念为前提,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方向,以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为目的。三是拓宽培养途径。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探索开放灵活多样化的办学体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职业教育与世界接轨的国际性;加强师资建设和实习场地的建设。四是优化培养内容。重点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等。要最大化地发挥课程与教材的功能,使教材朝着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超前性的方向发展。加大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教材开发。五是改革培养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需要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内容和形式、职业指导等,探索具有职教特色的教育学方法。六是改善培养条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企业参与教育投入、行政管理和政策拟定等;为学生提供社会环境、设备设施,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力量等都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体系。它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4.导师队伍构建亟待校企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目前我国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多来自高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因此,要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导师结构,有必要考虑校企合作。
笔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导师的指导和培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多数院校实行单一导师制,这样的设置有许多弊端,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也不利于导师队伍的发展。要完善导师队伍结构,除了学校经过加大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之外,最佳的办法就是要加大校企合作,建立 “2+X”导师制。“2+X”(X>=0)导师制亦叫导师组制度,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里的2是代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必须是来自本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是来自企业行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师及相关人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传授。X可以等于0,也可以大于0,具体可依据学校的实力和学生的需求而定。X可是指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政府官员、其他高校导师、企业行业工程师甚至国外导师……)。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施“2+1”导师制是最佳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对那些跨专业和对自身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或者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机会。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1”导师制模式可表现为以下几类:1个本专业导师+1个企业行业高级工程师+1个校内相同相关学科(或跨学科)导师;1个本专业导师+1个企业行业高级工程师+1个校外相同相关学科(或跨学科)导师;1个本专业导师+1个企业行业高级工程师+1企业行业高级工程师;1个本专业导师+1个企业行业高级工程师+其他(政府官员或国外学者专家等)。
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我们不能一味参照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式和模式来培养,而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制定合乎规律的培养目标,设置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教材,改善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全导师结构,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服务。而要实现以上这些,就必须实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使之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参见俞启定、和震、熊晓凤所著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以八所高校为个案”一文。八所学校分别为:湖南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
②资料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刘诗能,树伟.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目标与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5(18).
[3]廖波光,邹立君.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7(4).
[4]邢晖.职业教育发展论纲——透视北京职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邹立君,李春燕,李艳.校企合作:产学合作视野下高职课程开发的诉求[J].职业,2009(3).
[6]曾芳,曹敏,唐焱.研究生多导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于金霞,汤永利,贾宗璞.导师组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 素质结构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黄胜(1982- ),男,江西九江人,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邹立君(1963-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湖南 长沙 410128)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农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职业学校、企业三元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YB02)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9-0017-03
1988年我国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教育学专业也从无到有,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研究生人数由当初的2名发展到现在的数百名,由一个硕士点发展为2006年的22个硕士点和2个博士点,我国职业教育硕士培养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4月6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在浙江金华召开了全国首届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职业教育界呼吁要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可是从二十多年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素质不高尤为明显。实践证明,学校单独培养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根本不能完成预定的培养目标、使课程设置合理化。本文主要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硕士研究生素质的提高亟须加强校企合作。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结构分析
由于职业教育性质的特殊性,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首先应该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的特点。从学科特点和服务方向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必须具有应用型人才的特性:职业性、社会适应性、服务性等。
1.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首先具有研究型人才素质。(1)研究型人才的定义。所谓研究型人才是相对于实用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而言的一个概念,是与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基于人才职业性质的一种分类。研究型人才是指“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育水平,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笔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首先应该具备研究型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即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应该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业务知识、相应的技术技能;应该具备创新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2)研究型人才素质。第一,研究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第二,研究型人才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好的记忆力、高度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在这些能力之上形成的个人创造力,具备能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研究型人才同样要具备必要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好奇和敢于怀疑的精神,必须勤奋好学,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第四,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深厚和宽泛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宽广的科学视野,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较高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应用型研究生,都首先必须具有研究型人才所具有的素质。
2.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服务方向的视角分析。(1)职业性。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职业性的特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就在于“职业”二字,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培养目标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点。(2)社会适应性。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是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密切关注社会,必要时投身社会。为了更加有效地适应社会,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必须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3)实践性。职业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必须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凸显实践性的特点,强调“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凸显实践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取得资格证书,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4)服务性。学校不单单是要将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研究生和应用型兼并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推进职业
教育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的思考
高校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职业性、社会适应性、实践性强、服务性等特点,但实际中,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并未凸显这些特点,反而职业性、社会适应性、实践性等较弱。笔者认为,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素质养成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培养脱离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式和途径单一、导师结构不完善。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单凭高校的力量来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是远远不够的,而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心理素质、掌握技术技能和具有创新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1.培养目标实现需要校企合作。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应该具有研究型人才的素质和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用性,它以培养能胜任生产、服务行业基层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实际经验,强调以应用型职业能力的需要和提高为依据,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特别是能够使用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设备改造、设计修改、技术革新、方法改进等技术技能。面向市场培养人才首先要适应社会的应用需要,不仅在具体操作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在经验积累方面能熟能生巧、巧能出新。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并共同完成,这样才能按照起初制定的培养目标,顺利完成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2.课程设置合理化亟待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往往是根据培养目标而定。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突出其专业应用性,应与我国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密切相连,应能够为各级各类技能技术人才及其师资的教育与培训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因此课程的内容必须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紧密联系,紧跟学科前沿动态,介绍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做到内容新、信息量大、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对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能使研究生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为科研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实际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上还是十分偏重于理论学习。具体见表1和表2。
综观表1和表2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学科的基础性研究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这也是薄弱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由研究方向决定了目前的总体培养目标实际上是定位在对学术型的研究人才的培养上,这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发展现状有诸多不适应之处:一是职业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不符;二是与职业教育急需大批合格教师和在职教师素质与能力提高的要求不甚适应。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中各专业的学科特性,也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职业性和技术性”。设置的课程并不能将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更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还亟待改善和改革。应该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并根据企业职位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要打破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应该由“学科导向”转为“实践导向”,即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职业教育课程框架。把学生职业实践置于课程的中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职业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3.培养方式和途径完善亟待校企合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或培养模式应该包括:明确培养要求,探讨培养模式,拓宽培养途径,优化课程内容,改革培养方法,完善培养条件。而以上几种培养途径或模式都需要校企合作完成,才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性。一是细化人才培养规格。高校应与企业结合,在坚持统一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行业企业需求制定专业目标,各职业工种所要求的职业知识能力要求和任职资格标准。二是创新培养模式。高校应与企业结合,以先进观念为前提,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方向,以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为目的。三是拓宽培养途径。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探索开放灵活多样化的办学体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强化职业道德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职业教育与世界接轨的国际性;加强师资建设和实习场地的建设。四是优化培养内容。重点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等。要最大化地发挥课程与教材的功能,使教材朝着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开放性、超前性的方向发展。加大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教材开发。五是改革培养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需要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内容和形式、职业指导等,探索具有职教特色的教育学方法。六是改善培养条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企业参与教育投入、行政管理和政策拟定等;为学生提供社会环境、设备设施,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力量等都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体系。它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4.导师队伍构建亟待校企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目前我国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多来自高校,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因此,要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导师结构,有必要考虑校企合作。
笔者认为,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导师的指导和培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国内多数院校实行单一导师制,这样的设置有许多弊端,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也不利于导师队伍的发展。要完善导师队伍结构,除了学校经过加大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之外,最佳的办法就是要加大校企合作,建立 “2+X”导师制。“2+X”(X>=0)导师制亦叫导师组制度,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里的2是代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必须是来自本专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导师必须是来自企业行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师及相关人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的传授。X可以等于0,也可以大于0,具体可依据学校的实力和学生的需求而定。X可是指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政府官员、其他高校导师、企业行业工程师甚至国外导师……)。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施“2+1”导师制是最佳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对那些跨专业和对自身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或者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机会。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1”导师制模式可表现为以下几类:1个本专业导师+1个企业行业高级工程师+1个校内相同相关学科(或跨学科)导师;1个本专业导师+1个企业行业高级工程师+1个校外相同相关学科(或跨学科)导师;1个本专业导师+1个企业行业高级工程师+1企业行业高级工程师;1个本专业导师+1个企业行业高级工程师+其他(政府官员或国外学者专家等)。
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我们不能一味参照高等教育的思维定式和模式来培养,而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制定合乎规律的培养目标,设置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教材,改善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全导师结构,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服务。而要实现以上这些,就必须实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使之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参见俞启定、和震、熊晓凤所著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以八所高校为个案”一文。八所学校分别为:湖南农业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和湖南师范大学。
②资料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刘诗能,树伟.培养我们自己的硕士:目标与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5(18).
[3]廖波光,邹立君.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7(4).
[4]邢晖.职业教育发展论纲——透视北京职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邹立君,李春燕,李艳.校企合作:产学合作视野下高职课程开发的诉求[J].职业,2009(3).
[6]曾芳,曹敏,唐焱.研究生多导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于金霞,汤永利,贾宗璞.导师组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