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生态环境良好、经济相对落后的海南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解决生态与生存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带来的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之后,海南人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才是海南最强的竞争力。海南的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岛屿的所有优势将会丧失,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载体。
1999年,海南生态省建设拉开序幕。9年的实践表明,建设生态省,就是海南立足自身最大的优势,站在较高的战略起点上谋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谋划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海南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5%,创1994年以来经济增长新高。在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海南,正在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建省之谋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立的地理单元,海南建省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发展道路;之后,海南又先后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海南人民的饭碗”、“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破坏生产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泡沫经济带来的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之后,海南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才是海南最强的竞争力。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严之尧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海南未来真正能给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不是其经济总量,而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海南的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岛屿的所有优势将会丧失,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大特区的探索试验所能引领和示范全国的,应是绿色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方面,海南省三亚市走在了全省前面。
三亚市国土资源环境局辛科长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1996年,三亚的财政收入只有4900万元,正处于困难时期,但毅然上马了3亿多元的环保污水处理项目,以大魄力开始了三亚的生态建市步伐;同年,经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三亚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试点市。2000年初,三亚市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
几年来,三亚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着全国一流和世界先进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4.3%,绿地率达40.6%,人均公共绿地18.3平方米;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30左右(空气污染指数0~50,则空气质量状况为优),近岸海水水质和地面水水质分别达到一类和二类标准,噪声符合功能区控制标准。在三亚近期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中,认为“三亚市人居环境好”的市民达97.8%之多。
三亚市从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滨海旅游城市,其起点、支点和亮点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多年来,尽管三亚市市级领导层也在发生变动,但三亚市的发展目标始终围绕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做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三亚市上下逐步形成了‘生态环境是三亚的生命线,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后劲,三亚要发展就得打生态环境牌,走生态环境路,吃生态环境饭,发生态环境财’的共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正好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使三亚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在一个质和量标准化的标杆之上。”三亚市市长陆志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生态机会
在培育生态文化方面,九年来海南组织开展了面向党政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对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氛围的初步形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自然保护区清理整顿方面,九年来海南省新建了6个自然保护区,撤并了10个自然保护区,目前全省有自然保护区6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29万公顷,占全省陆地面积的8.2%,全省已经形成了以中部天然林、沿海红树林、珊瑚礁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中部山区还纳入了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体系;
1999年以来,海南省安排财政资金30多亿元投入保护天然林、海防林和建设三边(城边、路边、水边)防护林等,九年造林26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2007年达到57.1%;
……
现在的海南,生态效益已初步显现,生态经济的后发优势已逐步显现。
随着海南生态环境的提高,海南会展经济已初现端倪,环岛自行车赛、世界小姐总决赛、旅交会、理财节……自2000年博鳌亚洲论坛落户海南后,数千个大小会议落户海南,各种年会、订货会、交流会、研讨会也纷纷选择在海南召开。仅博鳌镇,2000年以来就接待了331个国内国际会议。据统计,2000年以来,各种会议举办期间和黄金周假日期间,博鳌接待游客和与会人员总数约520万人次;会议期间,酒店入住率达90%以上,比平时提高30%;其中,参会人员占各宾馆、酒店所接待游客总量的大部分。
海南省会展经济的日益发展成熟,成为带动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既带来人气也带旺了经济。有关专家表示,举办会展的意义不仅仅是捡飞机上撒下的钱,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为本地区赢得优厚的资源,如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人才流等,大大增强其综合竞争力。成功的会展,一次就可以将一个城市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海南,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机会。
正当全国房地产一系列的降价行动,使得“地产拐点论”成为热点话题时,海南省的房地产业却出现了升温。据海南省统计局介绍,进入2008年,海南房地产开发市场继续沿着成熟、健康、有序的轨道运行,供求合理,购销两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升温。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海南全省房地产开发共完成投资16.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0%,远快于同期全省城镇固定投资21.0%的增长速度。
“三亚经济正处于腾飞前的那一瞬间。”三亚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据其介绍,随着“美丽三亚,浪漫天涯”为主题的各项旅游推介活动在全球举行,三亚的旅游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国际游客成倍增长,凤凰机场2007年进出港人数突破500万人次,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星级酒店相继开业。三亚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迅猛增长的旅游人数和旅游业兴旺发展的趋势,对城市的旅游接待能力、接待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三亚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消费结构升级对高端产品和高端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也为三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海南生态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7年海南全省生产总值九年增加了将近1.4倍,而工业增加值则增加了4.3倍,第三产业增加值也翻了一番,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快,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九年增加了一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三成。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海南生态建省使得海南生态环境的软实力凸现。
通过九年的努力,海南的生态优势已逐渐显现,不仅仅是因为有洁白的云朵,湛蓝的天空,洁净的海水,更为重要的是,生态这艘大船已给未来经济发展开拓了充足的空间。
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带来的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之后,海南人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才是海南最强的竞争力。海南的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岛屿的所有优势将会丧失,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载体。
1999年,海南生态省建设拉开序幕。9年的实践表明,建设生态省,就是海南立足自身最大的优势,站在较高的战略起点上谋划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谋划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海南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5%,创1994年以来经济增长新高。在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海南,正在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推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建省之谋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立的地理单元,海南建省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发展道路;之后,海南又先后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海南人民的饭碗”、“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就是破坏生产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泡沫经济带来的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之后,海南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才是海南最强的竞争力。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严之尧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海南未来真正能给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不是其经济总量,而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海南的生态一旦遭受破坏,岛屿的所有优势将会丧失,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大特区的探索试验所能引领和示范全国的,应是绿色发展的道路和模式。
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方面,海南省三亚市走在了全省前面。
三亚市国土资源环境局辛科长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1996年,三亚的财政收入只有4900万元,正处于困难时期,但毅然上马了3亿多元的环保污水处理项目,以大魄力开始了三亚的生态建市步伐;同年,经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三亚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试点市。2000年初,三亚市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
几年来,三亚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着全国一流和世界先进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4.3%,绿地率达40.6%,人均公共绿地18.3平方米;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30左右(空气污染指数0~50,则空气质量状况为优),近岸海水水质和地面水水质分别达到一类和二类标准,噪声符合功能区控制标准。在三亚近期开展的一项民意调查中,认为“三亚市人居环境好”的市民达97.8%之多。
三亚市从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滨海旅游城市,其起点、支点和亮点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多年来,尽管三亚市市级领导层也在发生变动,但三亚市的发展目标始终围绕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做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三亚市上下逐步形成了‘生态环境是三亚的生命线,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后劲,三亚要发展就得打生态环境牌,走生态环境路,吃生态环境饭,发生态环境财’的共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正好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使三亚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立在一个质和量标准化的标杆之上。”三亚市市长陆志远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生态机会
在培育生态文化方面,九年来海南组织开展了面向党政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对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社会氛围的初步形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自然保护区清理整顿方面,九年来海南省新建了6个自然保护区,撤并了10个自然保护区,目前全省有自然保护区6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29万公顷,占全省陆地面积的8.2%,全省已经形成了以中部天然林、沿海红树林、珊瑚礁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中部山区还纳入了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体系;
1999年以来,海南省安排财政资金30多亿元投入保护天然林、海防林和建设三边(城边、路边、水边)防护林等,九年造林26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2007年达到57.1%;
……
现在的海南,生态效益已初步显现,生态经济的后发优势已逐步显现。
随着海南生态环境的提高,海南会展经济已初现端倪,环岛自行车赛、世界小姐总决赛、旅交会、理财节……自2000年博鳌亚洲论坛落户海南后,数千个大小会议落户海南,各种年会、订货会、交流会、研讨会也纷纷选择在海南召开。仅博鳌镇,2000年以来就接待了331个国内国际会议。据统计,2000年以来,各种会议举办期间和黄金周假日期间,博鳌接待游客和与会人员总数约520万人次;会议期间,酒店入住率达90%以上,比平时提高30%;其中,参会人员占各宾馆、酒店所接待游客总量的大部分。
海南省会展经济的日益发展成熟,成为带动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既带来人气也带旺了经济。有关专家表示,举办会展的意义不仅仅是捡飞机上撒下的钱,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为本地区赢得优厚的资源,如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人才流等,大大增强其综合竞争力。成功的会展,一次就可以将一个城市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海南,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机会。
正当全国房地产一系列的降价行动,使得“地产拐点论”成为热点话题时,海南省的房地产业却出现了升温。据海南省统计局介绍,进入2008年,海南房地产开发市场继续沿着成熟、健康、有序的轨道运行,供求合理,购销两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升温。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海南全省房地产开发共完成投资16.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0%,远快于同期全省城镇固定投资21.0%的增长速度。
“三亚经济正处于腾飞前的那一瞬间。”三亚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据其介绍,随着“美丽三亚,浪漫天涯”为主题的各项旅游推介活动在全球举行,三亚的旅游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国际游客成倍增长,凤凰机场2007年进出港人数突破500万人次,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星级酒店相继开业。三亚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旅游者首选旅游目的地。迅猛增长的旅游人数和旅游业兴旺发展的趋势,对城市的旅游接待能力、接待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三亚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消费结构升级对高端产品和高端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也为三亚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海南生态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7年海南全省生产总值九年增加了将近1.4倍,而工业增加值则增加了4.3倍,第三产业增加值也翻了一番,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快,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九年增加了一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三成。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海南生态建省使得海南生态环境的软实力凸现。
通过九年的努力,海南的生态优势已逐渐显现,不仅仅是因为有洁白的云朵,湛蓝的天空,洁净的海水,更为重要的是,生态这艘大船已给未来经济发展开拓了充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