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前景分析

来源 :中国流通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解决中国农业发展步入新常态后面临诸多问题的有效之策。以中国农业步入新常态后面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研究背景,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国家农业发展现状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互补性,尝试性地从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农业生产技术合作和粮食安全网络构建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有效路径,并为保证路径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合作;优势互补;合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F1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7)11-0103-09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推进,中国农业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呈现出综合成本上升、供求结构失调、粮食安全问题凸显、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发展困境。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资源束缚、规模化生产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及生产协调性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制约中国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性问题。突破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现有困境不仅需要机制和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更需要重大战略机遇的出现。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依靠中国和相关国家既有的多边机制,打造行之有效的区域战略合作平台。该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国内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划纲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新时期农业发展仍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沿线大部分国家对解决饥饿和贫困、保障粮食安全与营养有着强烈的愿望,开展农业合作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也是沿线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这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外向型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诸多瓶颈性问题提供了思想启示。
  农业交流与农产品贸易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合作内容。借助古丝绸之路,中国从西方引进了胡麻、苜蓿、葡萄等农作物品种,并把掘井、丝绸、茶叶等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带到中亚,极大地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农业生产。新时期农业合作交流仍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从优势互补视角出发,在分析了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农业领域存在的优势互补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农业领域合作的路径,为解决进入新常态后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结构性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业发展现状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空间界定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符号基础之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是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陆上通道,也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丝绸之路经济带”被划分为境内路线和境外路线,其中境内路线主要包括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市、自治区,[ 1 ]境外线路主要包括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等诸多亚欧非国家。①其重点区域具体划分如表1所示。
  从上述的境内路线和境外路线主要区域的划分可以看出,在综合考察了地缘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基础上,由近及远将境外路线划分为核心区域、重要区域和拓展区域三大部分。其中,核心区域主要是中亚五国,重要区域是俄罗斯、蒙古国、伊朗、沙特、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国家,拓展区域主要包括德国、英国等29个欧洲国家。这种地理空间的划分,正是在沿用古丝绸之路符号的基础上,由近及远打造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陆上经济走廊的空间具体呈现,是现代经济与贸易合作升级版本的理想蓝图。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业概况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分布着众多的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尤其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合作走廊和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沿线国家地广人稀,拥有极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很大。中国西部、北部省区利用地缘优势和文化优势长期与中亚五国和俄罗斯、蒙古国等在粮食、畜牧、棉花、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种植与贸易方面开展合作,发展态势良好,势头强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已有合作的基础上,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农业资源,推进沿线国家间区域农业整体发展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亮点之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的中亚五国是指以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为中心,地处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极为丰富,中亚五国的农业用地面积合计达到28 246. 0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3 084万公顷,永久性草地和牧场面积为25 094. 32万公顷,分别占比为10. 92%和88. 84%。②但就中亚五国农业资源整体而言,虽然其土地资源丰富却水资源较为短缺且分布极不均衡,只有地处阿姆河、锡尔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拥有的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占比超过了整个中亚地区的2/3。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和水稻,经济作物有油料、棉花、甜菜和蔬菜瓜果等,是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 2 ]近些年来,中亚五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普遍重视发展油气工业、化工业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重型工业和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且随着农业私有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亚五国出现了农业整体性投资不足和生产技术落后的现象。此外,由于中亚五国气候屬于大陆性气候,受气候原因影响能够生产的农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需要从国外市场进口。因此,虽然中亚五国的耕地和畜牧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农业生产经营相对粗放,生产技术落后,机械化水平低,化肥和农药等农资经常供应不足,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农产品种类较少且供给量不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区域的俄罗斯横跨东欧和北亚,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农业用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其现有农业用地面积多达2.205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1.275亿公顷,占农业用地面积的57.8%。③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是俄罗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其发展水平却一直落后于世界其他农业大国,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受农业产权私有化改革的影响,俄罗斯农业出现整体下滑,直到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逐渐改善,俄罗斯农业发展才出现了新的转机,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依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 ]俄罗斯实行农牧业并重发展,其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玉米、水稻和豆类,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亚麻、向日葵和甜菜;畜牧业主要以养牛、羊、猪为主。而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蒙古国则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蒙古国的种植业历来较为落后,耕地面积少、农作物结构单一、单位面积产量低是其种植业的主要特征。[ 4 ]畜牧业作为蒙古国的支柱产业与其种植业相比较为发达,但其经营方式粗放、畜牧产品生产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特别是进入经济转轨期以来,蒙古国的草原畜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牛、马、骆驼、羊等组成的畜牧结构在数量上不断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却带来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和严重破坏。
  “丝绸之路经济带”拓展区域主要以欧洲国家为主,欧洲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整体较高,特别是德国、法国、丹麦、瑞士等在农业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式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在有机农业、精细农业、农牧业一体化及休闲农业方面,欧洲国家走在世界前列。[ 5-7 ]欧洲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奥地利、瑞典、瑞士等国虽然土地面积有限,但凭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规范化的管理,其有机农产品和其他农产品不仅得到有效供给,而且出口量也在逐年递增,成为世界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之一。在精细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北欧地区国家有着绝对的优势,丹麦、英国和瑞典的精细农业生产技术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普及,且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精细农业生产技术在北欧地区被创新和应用。在农牧种养平衡一体化方面,丹麦、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些国家通过政府引导、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强调生态系统平衡等政策使其农牧业生态系统得到了平衡发展,农牧业区域平衡一体化已成为其现代农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以德、英、法为主的欧洲国家在休闲农业经营与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休闲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产业系统。
  概括地讲,“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农业领域表现出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特征。东边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与西边以德、法、英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资金和农业发展政策等方面远超“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间部分的中亚国家。但在农业资源方面,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土地资源方面却表现出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特征,特别是以俄罗斯和中亚五国为代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间部分的国家拥有极其丰富的土地资源。把握沿线国家这种农业发展“软件”与“硬件”的地理空间呈现特征,是整合沿线国家间农业资源、推进沿线区域农业整体发展的必要前提。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
  农产品贸易历来就是丝绸之路经济交往的主要内容,也正是载有不同文化信息的农产品流动,才使得欧亚大陆东西文化沿着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目前,中国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口的农产品主要为土地密集型的小麦、玉米、油料、棉花等初级产品,出口主要是以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整体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农业领域的交流。[ 8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为例,2011年至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7%和11%,中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参见表2);就全球而言,中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期年均增长分别为7%和10%,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9]
  从表2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速度慢于中国与全球农产品贸易发展速度,这也说明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亟待释放的农产品贸易潜力依然强劲。但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点区域④的农产品贸易额从2005年到2014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且双边贸易额由2005年的18.9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9.7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1%,增长动力十足。[ 10 ]站在长远角度考虑,从中国农业的现有发展趋势可以判断,中国农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对外依存度会不断提高,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未来在促进中国农产品多元化进出口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农业对外依存的重点对象。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业互补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和重要区域所包含的国家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农业主导型国家,且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优势与劣势共存是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业长期发展的共同问题,如何转劣势为优势也是沿线国家亟待解决的发展性问题,农业互补性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农业发展是一个受资源、技术、产品贸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多维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农业生产中都存在着自身的比较优势,或为生产资源,或为生产技术,优势互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农业互补性主要集中体现在资源互补、产品结构互补、技术与资金互补三个方面。
  (一)资源互补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的中亚五国和重要区域的俄罗斯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极为丰富,与中国农业用地短缺形成明显的互补性。中亚五国国土面积共计有397.7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84.3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耕地面积的2/3,人均耕地面积为8.73亩,是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6倍之多,而人口密度仅为中国人口密度的1/10(见表3)。当前,中亚五国仍然有大量耕地被闲置,如土地资源极为丰富的哈萨克斯坦近些年来耕地资源闲置情况极为突出,大约20%的耕地面积被闲置。除了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外,中亚五国位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区域,属于典型的大陆干旱型气候,夏季白天气温均在27℃之上,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在2 000~3 000小时,极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尤其是有利于优质棉花、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生长。同样,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区域的俄罗斯无论是在国土面积还是耕地面积方面都远超中国(参见表3),人均耕地面积几乎是中国的10倍,人口密度却不及中国的1/20,其国土面积横跨欧亚大陆,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尤其适宜小麦、向日葵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生长。
  优势与劣势是相伴而生的,中亚五国虽然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水资源却普遍短缺,且分布极不均衡。中亚五国的年降水量约为160~700毫米,雨季多集中在冬春两季,且以山区降雨为主。相对于其他三国而言,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降雨量较多。中亚五国的地表水主要以锡尔河和阿姆河两河流域所形成的众多跨国界河流为主。[ 11 ]阿姆河是由咸海流域水量最为丰沛的喷赤河和瓦赫什河汇合而成,属于积雪和冰川补给型河流,以寒冷季节山区的积雪和高山地带冰川、积雪的融水为主要水源,所以每年的4—6月和7—9月为其流量洪峰期,该径流特性对灌溉非常有利。锡尔河是由源于帕米尔高原的纳伦河和卡拉河汇合而成,水源补给主要以融雪和冰川为主,一般而言每年都会有4个月冰期。水源的地理特性和气候特征造成了中亚五国农业灌溉用水的短缺,地表水分布不均,地处锡尔河、阿姆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拥有的地表水量占整个中亚五国的70%,而以农牧业为主处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拥有的地表水量不足整个中亚五国总量的1/3。水资源短缺和地表水分布不均对种植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束缚。
  (二)产品结构互补性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和重要区域国家之间在农产品结构方面互补性与竞争性共存,并且互补性强于竞争性[ 12-15 ]。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发布的1992—2013年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相关农产品贸易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有纺织原料、园艺产品、动物产品、加工农产品、谷物、油料等。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服装产业快速发展对纺织原料形成巨大的需求,尤其是对作为纺织原料的棉花需求更是逐年飙升。中国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口的棉花从2001年的0.5亿美元上升为2013年的5.2亿美元,进口额增长了9倍,是中国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口额最大的农产品。园艺产品是中国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口额仅次于纺织原料的第二大类农产品,园艺产品进口额从2001年的3 350万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5亿美元,上升趋势比较稳定,所进口的园艺产品主要是以植物编结材料、水果和蔬菜三类为主,其中进口的水果主要是坚果、葡萄、无花果和枣等。除了上述两大类农产品外,中国还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口大量的动物产品和加工农产品,这两类农产品进口额都呈现年均10.1%的递增趋势,且所进口的动物产品主要以活动物、肉类、水产类、乳蛋类、皮类为主。谷物、油料和植物油也是中国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其进口额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2年进口额达到2.5亿美元,主要以大米、玉米和油籽进口为主。


  中国出口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主要有园艺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动物产品等。园艺产品是中国出口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第一大类农产品,主要出口的园艺产品有蔬菜、水果和茶叶三类,其中水果主要以苹果、梨和柑橘为主。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园艺类农产品出口额逐年显著上涨,从2001年的1.0亿美元上涨到2013年的6.2亿美元,占中国出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总贸易额的53.4%,且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加工农产品是中国出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第二大类农产品,出口的额由2001年的0.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9.2%,主要出口的加工农产品由蔬菜制品、水果制品和糖类制品组成,其中蔬菜制品和水果制品出口年均增速达到22.1%,2013年占整个加工农产品出口额的40.1%。除了园艺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外,动物产品也是中国出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主要农产品,出口额在2013年达到1.3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5.8%,主要以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的牛肉和猪肉为主,且在2008年以后水产品的出口增速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9.9%,成为仅次于出口禽肉的第二大动物产品。
  (三)技术、资金互补性
  农业生产技术逐渐科技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建立在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科学技术基础之上,能有效消除制约农业生产的诸多因素,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方法,其核心是以生物技术和精细农業为特色的信息技术,对未来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6 ]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是支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其推广和应用受到资金、人力资本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除了在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产品结构上存在互补性之外,在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资金方面也存在强烈的互补性。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相比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与中亚五国、俄罗斯、乌克兰、巴基斯坦等国家相比,中国在精细农业生产方面既存在技术优势,又存在经营管理优势,尤其是在中亚五国粗放型农业生产较为严重,生产现代化、机械化水平整体低下;在俄罗斯,存在着严重的农业生产设施陈旧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问题,中国的优势更为明显。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且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长期以精细耕作为主,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国在现代农业高科技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市场科学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经验,特别是在农作物育种、种植和农产品市场经营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整体较落后,特别是在有机农业、休闲农业、农牧业一体化运营与管理方面与德国、丹麦、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正是基于优势与劣势共存,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才应该“走出去”,参与到整个世界农业生产技术市场,在比较中不断寻求进步和发展。
  在农业生产资金投入方面,无论是国家或者农户,中国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与改革,农业资金投入逐渐表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特点,但主要还是以财政、涉农金融机构和农户现金投入为主。[ 17 ]农业资金的投入关系着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品市场经营管理和农业抗风险能力,是决定整个国家农业生产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中亚五国和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普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且差距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在中亚五国,其农业生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从其农业生产劳动力投入来看,2013年中亚五国农业劳动力人口达到3 103.53万人,占总人口的46.71%。近些年来,随着中亚五国对粮食生产、农副产品产量提升重视程度的提高,其采取多种农业生产支持政策,如增加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引进农业保险、鼓励外商投资等,对农业资本形成巨大的需求。[ 18 ]这与中国形成明显的优势互补性,是促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重要契合点。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业合作路径
  农业合作路径的选择涉及诸多因素,需要考虑本国与合作对象国的各自互补优势以及合作对象国的法律、文化、生态环境等,这些因素都是决定双方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基于诸多影响因素的考虑,遵循其他产业国际合作的先前经验,从产业园区建设、农业技术研发和粮食安全网络构建三个方面推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农业合作不失为一种最优选择路径。
  (一)产业园区建设合作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互建农业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可以作为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行农业合作的试验田。国际农业合作示范区的建设旨在带动辐射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为双方国家开展农业产业合作提供便利通道。示范区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双方国家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优劣势和双方国家在农业领域可能存在的合作项目,重点培育发展潜力较大、合作融洽度较高的项目。在具体操作层面可以考虑建设自由贸易区、高科技绿色农业产业园。自由贸易区是为贸易双方提供离岸区域和先进商业基础设施,拥有灵活、弹性的商业政策,低税收、低运营成本的商业区。自由贸易区可以促进双方优势农产品的快速交易,提高农产品的通关效率。仿照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模式,可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俄罗斯—蒙古国自由贸易区,在双方国家磋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贸易互惠协议,降低贸易双方国家的交易成本,促进中国、中亚、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农产品贸易区域一体化。在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集中优势资金、核心技术和高新人才,在合作对象国建设一批具有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引领双方在农业领域开展合作。高科技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要以政府间的合作为支撑,合作对象国提供相应的土地和财税等政策支持,中国提供技术和资金,优先考虑在中亚、俄罗斯、蒙古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优势对接的高科技產业园区。
  (二)农业技术研发合作
  农业科技的创新一直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长期以来各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合作的重点,更是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开展农业技术合作的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农业技术合作联盟”,加强农业技术研发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农业技术合作联盟旨在促进联盟国家在农业技术研发领域的信息共享、人才共享、技术共享和装备共享。针对中亚五国与新疆在地缘、人文、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可优先考虑在新疆建立中国—中亚旱地农业生产技术研发中心,以重点研发有关旱地农作物生长和灌溉技术为主;针对中国与俄罗斯在农业生产机械化领域和农产品加工方面存在的互补性,可以考虑在俄罗斯建立中—俄农机研发中心和中—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重点促进中国现代农机推广和精细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提高农产品在保鲜、储存、深加工领域的技术革新换代;针对中国与蒙古国在畜牧业领域的互补性,可以考虑在内蒙古建立中—蒙畜牧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研发有关动物育种、动物疾病防控、动物圈养技术及草地保护、草业发展等方面技术,促进双方在畜牧业领域共同发展。另外,积极引导相关领域的尖端人才在双方国家进行交流,鼓励双方国家有关科研单位开展相关领域重大项目研发合作,建立跨国科研项目,解决双方国家在某些领域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粮食安全网络构建合作
  粮食安全一直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也是国家长期支持农业和紧抓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气候变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全球范围内粮食产量大幅减产,粮食供给明显减少,部分地区因为粮食短缺引发动荡,粮食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凸显,成为各个国家当前主要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粮食安全网络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机遇,成为沿线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操作层面应该超越短期谋利行为,坚持着眼于长远发展、循序渐进、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以现有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为基础,逐步实现粮食安全网络的编织。在现有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可以优先考虑与俄罗斯以及中亚五国签订粮食安全保障相关书面协议,积极引导双方国家大型国际粮商开展多方面粮食进出口贸易,为双方国家开展粮食贸易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其次,针对中国现有的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完全依靠国内土地资源自产粮食消耗太大、效率太低的粮食生产局面,考虑实施“粮食生产土地进口”,鼓励企业海外土地租赁、承包和联合开发,尤其是在俄罗斯、蒙古国、中亚五国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缺乏充足的农业生产开发资金和生产装备的情况下,积极引导中国农业生产企业“走出去”,与国外粮食生产企业联合,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构建粮食安全网络的重要策略,也是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主要路径选择。   五、政策建议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是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解决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资源束缚、规模化生产水平较低、产业链条短及生产协调性不足等问题的重要策略,是中国农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关键环节。这里就如何促进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更好开展农业合作从资金融通、政策对接和风险控制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融资方面,将农业合作项目融资作为合作双方国家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给予特别关注
  鼓励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有关农业合作项目降低贷款要求,对发展前景好、市场价值高的涉农项目政府可以担保,积极促成银行或投资公司对其进行融资,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促进政府、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与企业签订共同开发合同,解决项目开发融资难题。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推动融资工具多样化,力促人民币成为区域金融核心价值标准。丰富多样的融资工具是促进农业合作项目融资畅通的前提,而人民币作为区域金融核心价值的标准是避免来自美元霸权地位对融资市场干扰的重要措施。
  (二)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协调沿线国家之间在农业合作领域的政策对接,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政策协同、政府服务和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的衔接
  支持沿线国家与中国在农业合作领域积极开展政策对话,围绕共同关注的重要涉农话题和涉农产业开展高层之间专题论坛,突出沿线国家政府间合作机制在推动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间农业合作中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坚持绿色共享发展,深化沿线国家政府在有关绿色共享农业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促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使共商、共建、共享、绿色成为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主要理念。
  (三)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农业合作不仅面临着经济与经营风险,而且更多的是面临着因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国内政治、国际关系以及各种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些风险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开展农业合作的主体在风险控制方面要有全局意识,需要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因素纳入风险防范体系,尤其是在政治层面要加强国家间的协调与沟通,增强政治互信,在经济层面要综合衡量合作对象国家的整体经济环境,在法律层面要注重合作主体国家有关对外经济的具体规定,在文化层面要尊重合作对象的信仰自由,使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风险系数处于可控范围。
  注释:
  ①学术界目前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地里区域的划分并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本文此处参考胡鞍钢2014年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的文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
  ②有关中亚五国的农业用地面积的数据来源于李豫新2010年发表于《农业经济问题》第9期的文章《农业“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前景分析》。
  ③有关俄罗斯农业用地面积的数据来源于冯春萍2010年发表于《世界地理研究》第4期的文章《俄罗斯农业的近今发展》。
  ④这里的重点区域是指中亚五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以及西亚地区国家沙特、伊朗等。
  参考文献:
  [1]王志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背景、空间延伸与战略内涵[J].东北亚论坛,2015(5):24-35,127.
  [2]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104-109.
  [3]江宏偉.俄罗斯农业改革绩效的宏观分析[J].俄罗斯研究,2010(2):88-106.
  [4]甄霖,刘纪远,等.蒙古高原农牧业系统格局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1):144-151.
  [5]毛帅,宋阳.发展休闲农业,欧洲国家有何高招[J].人民论坛,2017(13):206-207.
  [6]陈小方,李主其,杜富林.欧洲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以北欧的丹麦为例进行分析[J].世界农业,2015(6):17-20.
  [7]叶博,骆玉岐,刘玲.欧洲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3(6):19-20.
  [8]王瑞,温怀德.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6(10):116-126.
  [9]叶兴庆.“一带一路”将在农产品供应体系多元化中发挥重要作用[EB/OL].(2017-06-20)[2017-09-16].http:// www.didaiyilu.gov.cn/ghsl/gnzjgd/16612.htm.
  [10]张彤璞,韩洋.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J].商业研究,2017(4):169-177.
  [11]邓铭江,龙爱华.中亚五国跨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合作及其问题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0(12):1337-1346.
  [12]何敏,张宁宁,黄泽群.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11):51-60+111.
  [13]龚新蜀,刘宁.中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分析——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J].亚太经济,2015(2):50-54.
  [14]谭晶荣,蔡燕林,高颖.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5(11):9-15,110.
  [15]王瑞,王永龙.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研究[J].经济学家,2017(4):97-104.
  [16]刁怀宏.农业高新技术: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1(9):35-38.   [17]呂德宏,闫文收,杨希.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差异性及协作性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6):106-112.
  [18]闫琰,王秀东.“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J].经济纵横,2016(12):67-72.
  The Prospect Research about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based on the Angle of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Cooperative Path WANG Bo and ZHU Yu-chun
  (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Shannxi712100,China)
  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the common pursuit of these countries;it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for China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and it is also the effective strategy for us to solve the problem facing China after we entered the new norma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aking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the background,the authors analyze the complementarity in terms of agricul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ountrie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try to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way for us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industrial park,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and food safety network,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Key words:Silk Road Economic Belt;agricultural cooperation;complementary advantages;the path of cooperation
其他文献
摘要:采用1990—2016年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面板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同时估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结果显示,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即外商直接投资增加有利于降低中国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光环效应”假说;贸易开放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对长期的影响显著为正,即长期而言,对外贸易增加了中国
期刊
摘要:随着网上消费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电商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重新赢回流失顾客作为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电商企业顾客关系管理关注的热点。而采用田野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通过Logistic回归法对流失顾客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流失顾客的人口统计变量、先前消费特征、流失原因与企业赢回策略是驱动顾客赢回的关键变量。比如,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男性顾客更容易被赢回,而收入水平高的女性顾客则较难被赢回;先
期刊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线评论在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网络购物环境下在线评论具有弱连接性,消费者购买决策更多地受到其自身特质的影响。基于消费者特质视角,以产品卷入度和专业能力为调节变量,构建在线评论与购买决策关系的影响模型,并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收集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在线评论数量和在线评论质量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能力可以对在
期刊
摘要:政策支持是农产品电子商务获得成功的重要促进因素。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和农产品电商生态系统维度对57份中央和甘肃省出台的农产品电商发展政策进行分析发现,区域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政策体系已经形成,既涵盖了供给侧、环境面和需求侧等政策工具的各个方面,也涉及了农产品电商生态系统的各个群体,但是存在政策工具应用缺失和不足、相关政策配套措施有待加强完善、系统性行政推进体系缺乏等问题。应着力健全与完善甘
期刊
摘要:近年来,顺应贸易便利化发展需要,我国跨境B2B电子商务迅速崛起,而跨境B2B电子商务平台的诞生和发展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服务内容和特征的不同,跨境B2B电子商务平台可分为信息平台、交易平台、综合服务平台三类,三类平台均可达到促成交易的功效,只是功能定位、影响方式、作用路径以及所带来的便利和面临的风险存在不同,如信息平台自由而真实的言论传播功能,交易平台撮合交易、便捷结算的功能,综
期刊
摘要:盐改方案实施半年多来,不合格食盐流入一些省份的现象时有发生,为当地食盐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北京市食盐质量安全也面临着挑战,构建后专营时代食盐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可以从封闭供应链的三种封闭运行方式入手,构建北京市食盐市场准入机制、多级质量检验检测机制和质量追溯机制“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机制。具体来讲,一要根据食盐供应链流程,建立涵盖食盐生产、物流、批发、零售各环节的市场准入体系,在各节点
期刊
摘要:科技创新中心是首都核心功能中新增设的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中心对应的支撑产业,优化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对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采用Urbansim大尺度模型动态模拟首都2016—2030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发现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严重的职住分离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聚在主城区的西北部、东部及东南部,其布局主要受交通成本、支付能力、地价
期刊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网购和电子商务以及虚拟社区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借助在线平台越来越直观地了解产品和品牌信息,进而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进行购买决策。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不仅理性因素发挥着作用,非理性因素或者说情感因素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即消费者会受到自己对品牌的情感驱使并进行购买。对品牌情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消费者品牌情感是消费者—品牌关系的重要一环,在品牌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按
期刊
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产业、数字技术的发展,科学和创新活动呈现出开放式、网络化、全球化特征,服务业专业分工日益细化,服务业创新日益网络化,服务业跨界融合日益深化。流通企业创新模式也呈现出明显的开放式特征。从资源流动方向看,市场需求快速变动推动组织边界资源多向流动,促使流通企业传统封闭与单向引进资源的创新模式发生改变;从创新组织形式看,平台化、集成化特征日益明显,助力流通企业进一步做大市场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的财务信息透明度,缓解审计机关资源短缺压力,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外包成为现实选择。外包会引发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要求政府对承接外包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有效监管。政府与社会审计机构之间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表明,监管部门的处罚力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监管部门的监管强度,社会舆论监督则可提高处罚力度和监管强度之间的替代程度。通过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的双重监督机制,构建制衡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