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是民族地区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方法。结合迭部县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了在民族地区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并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应采取的策略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民族地区教育公平
在我国发达省份及地区借助信息化,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贫穷、落后的地方也可以借助信息化实现教育的长足发展,这一点在甘肃省临泽县、天祝县得到了验证。我国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信息闭塞等历史原因,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滞后,尤其在教育上非常明显,地区之间、县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是:基础薄弱,缺乏资源,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政府参与少、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以学校为主、各自为政,建设标准不统一、制度不健全;教师信息素养低,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那么,民族地区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探索一条适合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转变观念,可以采取组织政府一把手、教育局长及学校领导到发达地区交流、参观与学习;或者把外面的专家、先进经验请进来、引进来,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等形式,使决策层、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驱动,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因而民族地区各区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政府决策、顶层设计,制定教育信息化具体措施。
二、积极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经济落后、信息封闭等客观原因错失良机,而现今国家实施一系列教育扶持政策,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资金,用全新的办学思路选择适合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
首先,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上省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专款专用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特的教育投入。为避免专项资金的流失、浪费和挪用,可以建立监督机制。同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资金划拨应向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力度大的学校或区域倾斜。
其次,保障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与服务,形成政府、社会和企业协同建设,建立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数量充足,信息素养较高的教资队伍,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县级人力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把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招进教师队伍,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同时,教育系统充分调动内部自身的造血功能,发挥各级培训机构优势,定期对代课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信息素养,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培训模式。另外,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利用校本资源,制定本校教师培训方案,定期组织教师信息素养提高全员培训。邀请省级、县级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到学校开展经验交流,以活动促认识。
四、加强教育技术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核心就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只有两者的有效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工具来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模式。县级教研部门发挥职能作用,转移研究方向,重在研究信息技術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各学科教研员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探讨在师资紧缺的民族地区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推动教育的长足发展。
五、加快各及教育资源库建设,实施网络校校通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所以要在国家教育资源库和省级教育资源库基础上建设县级教育资源库,建议一州一库或一县一库。县级教研、电教部门组织教师,制作适合本地区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资源,组织专业团队开发民语类教育资源。另外,在县域范围内为各学校提供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行经费补助为学校接入100兆的光纤,不具备接入网络条件的可配备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设备,学校电教管理员定期更新教育资源,让不通网络的偏远学校的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展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观念、硬件设施、教育资源、教学应用等必须要符合民族地区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规律。众所周知,推进教育信息化,观念是关键、硬件是基础、资源是核心、应用是目的、质量是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更上一层楼,取得切实的效果。教育信息化是民族地区实现教育长足、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创新工作思路,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海.论教育信息系统视野下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电教,2009,(01).
[2]肖鋮,.试论西藏教育信息化建设[J].西藏研究,2005,(0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民族地区教育公平
在我国发达省份及地区借助信息化,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贫穷、落后的地方也可以借助信息化实现教育的长足发展,这一点在甘肃省临泽县、天祝县得到了验证。我国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信息闭塞等历史原因,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滞后,尤其在教育上非常明显,地区之间、县域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是:基础薄弱,缺乏资源,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政府参与少、投入严重不足,投入以学校为主、各自为政,建设标准不统一、制度不健全;教师信息素养低,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那么,民族地区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本人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探索一条适合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转变观念,可以采取组织政府一把手、教育局长及学校领导到发达地区交流、参观与学习;或者把外面的专家、先进经验请进来、引进来,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等形式,使决策层、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驱动,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因而民族地区各区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政府决策、顶层设计,制定教育信息化具体措施。
二、积极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经济落后、信息封闭等客观原因错失良机,而现今国家实施一系列教育扶持政策,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资金,用全新的办学思路选择适合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
首先,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上省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专款专用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特的教育投入。为避免专项资金的流失、浪费和挪用,可以建立监督机制。同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资金划拨应向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力度大的学校或区域倾斜。
其次,保障政府投入的同时,要创新资金投入机制,鼓励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与服务,形成政府、社会和企业协同建设,建立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数量充足,信息素养较高的教资队伍,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县级人力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出台政策,把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招进教师队伍,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同时,教育系统充分调动内部自身的造血功能,发挥各级培训机构优势,定期对代课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信息素养,建立适合本地区的培训模式。另外,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利用校本资源,制定本校教师培训方案,定期组织教师信息素养提高全员培训。邀请省级、县级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到学校开展经验交流,以活动促认识。
四、加强教育技术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核心就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只有两者的有效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工具来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模式。县级教研部门发挥职能作用,转移研究方向,重在研究信息技術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各学科教研员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探讨在师资紧缺的民族地区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推动教育的长足发展。
五、加快各及教育资源库建设,实施网络校校通工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所以要在国家教育资源库和省级教育资源库基础上建设县级教育资源库,建议一州一库或一县一库。县级教研、电教部门组织教师,制作适合本地区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资源,组织专业团队开发民语类教育资源。另外,在县域范围内为各学校提供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行经费补助为学校接入100兆的光纤,不具备接入网络条件的可配备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设备,学校电教管理员定期更新教育资源,让不通网络的偏远学校的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展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观念、硬件设施、教育资源、教学应用等必须要符合民族地区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规律。众所周知,推进教育信息化,观念是关键、硬件是基础、资源是核心、应用是目的、质量是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更上一层楼,取得切实的效果。教育信息化是民族地区实现教育长足、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创新工作思路,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海.论教育信息系统视野下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的关系[J].中小学电教,2009,(01).
[2]肖鋮,.试论西藏教育信息化建设[J].西藏研究,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