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演变的历史逻辑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ao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定位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程,从建国初期的统治型政府到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型政府再到最新的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不断强化。究竟这一演变过程的历史逻辑是什么?本文介绍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新制度主义,尤其是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观点,对这一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公共服务职能;演变;历史制度主义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31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0 引 言
  研究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和职能转变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界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演变有两种分析逻辑,一种是以职能演变内容及特征为线索,例如,聂元军认为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从垄断走向竞争,包括市场中公共服务竞争的生成(建立新的竞争实体、契约承租、民营化、放松规制)以及探索中的竞争形式;郑治对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分为政府机构改革、调整政府管理的内容、改进政府调节经济活动的方式、推进政资分开与规范政府行为几大方面。除此之外,更多的学者是以历史时期为线索,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例如,马俊把演变过程分为全能型政府阶段(1949-1977年)、发展型政府阶段(1978-2001年)、服务型政府转型阶段(2002年至今),类似地,张霞把演变过程分为“管制型政府”“管理型政府”“管理服务”三个时期。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演变阶段划分比较科学,但是缺乏对每个时期公共服务职能的总结、归纳以及理论分析。
  历史制度主义是当前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范式,有关制度变迁的理论为政府职能等制度变迁现象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逻辑。本文采用了新制度主义中的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意图引入这一研究架构,深入解读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系统地阐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建构的历史实践逻辑,并进行初步探讨。
  1 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
  新制度主义被分为三种主要的分支类型,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但在本文中,为了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主要选择了历史制度主义对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演变的历史逻辑进行分析。其中,历史制度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有两个,即制度理论与时间理论。
  制度理论主要包括制度的生产与变迁。而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形成理论基本上融合了两大分析框架,包括谢茨施耐德的冲突分析框架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框架。制度变迁是把制度当作因变量,分析制度在什么客观条件和情境下将会发生再生、转型、替换和终止的过程。在彼得·豪尔和玛丽·泰勒总结的关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四大特征中,路径依赖是核心特征。制度的变迁是在历史基础上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因此,制度的变迁总是兜兜转转,带着历史的印记转变。
  除了路径依赖特征之外,历史制度主义还把时间纳入分析制度变迁和政策差异的影响。在历史制度主义的时间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关键节点,在历史制度主义者看来,制度变迁过程总体上分为制度存续的“正常时期”(normal periods)和制度断裂的“关键节点时期”(critical junctures)。所谓关键节点,是指历史发展中的某一重要转折点,在这一节点上,政治冲突中的主导方或制度设计者的某一重要决策直接决定了下一阶段政治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演变的原因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政府主要是一种统治型政府,相应地,其公共服务职能表现为维持性公共服务职能。第二阶段(1978-2002年),我国政府偏向于发展型政府,且公共服务职能更多地偏向于经济性公共服务职能。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且趨向于社会性公共服务职能。从建国至今,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发生了两次重大改变。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主要分为制度环境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转变与新观念的引入)、路径依赖因素以及关键节点因素。
  2.1 制度环境因素
  历史制度主义力图解释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不同国家宏观制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演变的过程中,制度环境因素的变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定位之所以从维持性到经济性再到社会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改变。以第一阶段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振兴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新中国通过各级政府组织充分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并通过经济手段重新分配物资和调节商品供求与流通。可以说,在1992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大包大揽了一切事业和企业活动。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阶段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主要定位是一种维持性公共服务职能,也就是为了维持公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基本职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公共服务的实现完全依靠政府的计划统筹。总而言之,这种体制弊端颇多,不仅公共服务内容单一,而且公共服务的水平整体比较低下。
  其二,新观念的引入。豪尔 等人认为新信息或新观念的输入也可能导致制度的演进。这点体现的最明显是第三个阶段。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动力除了来自于制度的设计外,也来自于新信息和新观念的引入。20世纪末,新公共管理运动波及到中国,公共服务也逐渐变成政府的核心职能。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认为政府并非简单地服务于“顾客”,而是服务于公民。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要重视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公民,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不要将公民仅仅看成是生产力,而且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与善治的公共服务社会化理论逐渐传入中国。这些理论的精髓和核心使政府机构和职能“改头换面”,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的转变。   2.2 路径依赖因素
  为什么制度存在一种自我强化机制呢?首先,由于一开始人们选择了“公共服务职能”这一说法,因此,这一观念的不断重复活动,会让政府和公民学习到如何更有效地在“服务型政府”下活动;其次,随着“公共服务职能”这种具有比较优势的概念的盛行,人们会产生一种适应这种政府的预期,从而减少不确定因素。从2002年提出“公共服务职能”以来,我国政府就在不断突出这一职能,其中,最显而易见的证据是社会性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逐年递增,见表1与图1。这又反作用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即越来越重视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而一旦路径依赖形成后,可能使制度变迁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沿着既有路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并不断优化;二是沿着既有路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使无绩效的制度得以长期维持。因此,因为最初正确的制度选择及其自我强化,所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定位是第一种情况,即良性循环的模式。
  2.3 关键节点因素
  在历史制度主义框架内,“关键节点”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重大的经济领域或政治领域内的变化,过程是权力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是形成新的制度。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关键节点——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以第二次关键节点为例,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行政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帷幕。这一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相对应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经济性职能。
  3 结 语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公共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水平,成为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从维持性过渡到经济性再到社会性,从被忽视到越来越强化、重视,体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变化。本文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表明了公共服务职能定位演变的历史逻辑,希望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一点思路和启发。
  主要参考文献
  [1]P Pierson.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00(2).
  [2]刘圣中.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的比较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學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子江,杨志.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演变的制度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
  [5]马烽.从历史制度主义角度看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J].前沿,2006(10).
  [6]潘敏毅.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D].厦门:厦门大学,2008.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基于工作实践及读者利用电子资源过程中反馈的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贵州师范学院读者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读者;图书馆;电子资源;整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15  [中图分类号]G250.73;G258.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契合视觉停驻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文试图以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为例,分析微课的应用思路,充分发掘微课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以期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添砖加瓦。  [关键词] 微课;应用;教学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摘 要] 高校档案是高校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集体记忆”方面,高校档案馆因其独特的资源与环境优势,有责任且有能力在构建“集体记忆”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章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讨论了高校档案和“集体记忆”的关系,探析了高校和高校档案在构建高校集体记忆中的实践意义,并从项目制、构建“集体记忆”数字档案馆和馆际合作三个方面对高校档案馆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校档案;集体记忆;南京审计大
[摘 要] 科技型企业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本文通过对6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创建期和成长期阶段,其影响不显著,而在成熟期较为显著。建议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  [关键词] 生命周期;科技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004  [中图
[摘 要] 本文列举了中小企业融资租赁方式在国内外的发展近况,即从总体上概括了该方式的使用量以及相关业务的增长现状;同时指出采用此筹资方法出现的风险包括有信用风险、技术风险等,并阐述了各风险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以银建汽车租赁公司为例,剖析该公司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购买汽车所产生的风险;最后为解决这类风险提出提高风险意识、开拓融资渠道等相应对策,促使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
[摘 要] 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其核心是培养一流的人才,而高校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息息相关。在向“双一流”看齐的驱动下,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其教学目标更应该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导向。分析了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弊端,认为该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树立问题意识、勇于尝试、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拓展创
[摘 要] 党的十九大一致同意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写入党章,加强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这将更有利于国家治理的协同性、整体性向前推进。腐败领域的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纪委与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纪委与政府审计的协作,这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纪委;政府审计;协作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
[摘 要] 基于TPACK模型,对常州高职园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构建了“理念-策略-发展”为内在逻辑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并提出了新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 TPACK;常州;高职园区;信息化;教学能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3. 09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 自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不断发生了演变与调整,尤其表现为向东亚地区的战略转移,特别是以中俄关系为重点的外交战略不断升级。文章探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俄罗斯面向东亚的外交战略走向,包括对东亞国家的双边关系以及东亚地区国际组织机构的关系。  [关键词] 俄罗斯;乌克兰危机;东亚外交;战略转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
[摘 要] 本文以W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为例,根据课程设置情况、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等,设置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对W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以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做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为W大学未来职业教育课程的考核与评价的改善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 职业教育;电子商务;考核与评价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