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聿:被古典音乐格式化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da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人生
  
  住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边上的翻译家肖聿,邻居多为附中的学生,听着孩子们吹拉弹唱,肖聿感慨自己离音乐越来越近。
  
  从1984年至今,肖聿已经翻译出版著作40多本,涉及经济、心理学、哲学、诗歌等多个领域。上世纪末,还出版发行了个人作品《中国预言之谜》和《世界预言之谜》。
  肖聿的父母是老八路,在进入延安城的时候,抱养了当时8个月大的肖聿。由于父母从事戏曲工作,从小在剧院长大的肖聿也耳濡目染,受各类剧种熏陶。“那时放学回家直接进入剧院,剧院白天演电影,晚上演戏,我不仅看,还跟着比划”。
  


  小学四年级时,音乐老师领着肖聿去西城区文化馆学小提琴。后来,肖聿被选上参加东方红大歌舞的演出,中断了学琴。当年秋里指挥800个少先队员演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节目,肖聿就在其中。“一唱就是一年,1964年10月16日,就在原子弹升空的同一天,毛泽东和周恩来还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我们东方红大歌舞的全体演员”。
  1969年,不到17岁的肖聿来到了位于黑龙江的东北建设兵团。上山下乡期间,他又在无教材、无老师的情况下将小提琴重新拾了起来。“一个宿舍20多人,学提琴的人还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青年聚在一起,谈论艺术,永远不知疲倦。”在兵团,肖聿加入了宣传队,拉琴、作曲、唱歌……忙得不亦乐乎。“白天干农活,晚上排练,还在昏暗的灯光下抄谱子,即便这样,一点都不觉得累。”肖聿说在那个年代,大家的求知欲都特别高,“热爱文化的人都想学点乐器”。除了排演样板戏外,知青间还秘密流传着《外国民歌200首》,苏联老歌《小路》《喀秋莎》等都收集其中。“我们总是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传唱”。
  1971年,肖聿回到北京,本来被分配到首钢当天车司机,但是肖聿提出希望能去一个有乐队的单位。最后,肖聿来到二轻局的雕漆厂,成为了一名雕刻师,与工艺美术打起了交道。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这里有一支单管乐队,肖聿又可以与音乐为伴了。“每到五一、十一举行游园会,各局的文艺队都要组台演出,我就要负责创作兼演出。”肖聿写过大合唱、重唱、器乐合奏等多种体裁的作品。
  7年后,25岁的肖聿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搭上末班车,开始了象牙塔的生活。学中文的肖聿似乎比音乐系的还要忙,参加学校乐队、组织弦乐四重奏。四重奏组每周在肖聿家排练一次,雷打不动,还经常去各学校巡演。这期间,肖聿还在中央音乐学院拜师正式学习和声、曲式、配器。毕业后,肖聿在职业学校当了5年老师,这期间他拒绝教中文,而是教起了艺术理论、西方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艺术类课程。
  肖聿从9岁起学习外语,大学英语免修的他从大三就开始发表译文。1988年,肖聿凭借着自己良好的英文功底,来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当了一名翻译,负责对外文化交流。2000年,47岁的肖聿选择退休,开始专心译书。
  1997年,朋友给肖聿的电脑安装了一个作曲软件,这一下把他的创作瘾又勾了起来。如今,每天早上6点到中午12点是肖聿的工作时间,他每天要完成至少3000字的翻译。但下午和晚上是他的自由活动时间,他大多数时间会选择作曲。“这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
  谈起创作,肖聿说自己已由原来的命题作文变成了如今的生活内容。“舒曼曾说过‘尽量地为自己写东西’,很多时候,我都是面对一张空白谱纸,自然下笔,许多东西都是下意识的创作,写的就是一种感觉。命题作文相对很难施展个性。我可谓越业余越快乐。”肖聿现场播放了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春回故里》《日本印象》等作品。肖聿坦言自己更偏重器乐作品,中小型作品偏多。“我听贝多芬的《英雄》,也会创作一个《英雄》,这种创作仿佛一种听后感,用作品反映作品。音乐现在是我的好伙伴,每次创作完我都特别高兴,从而促进了我的翻译”。
  肖聿认为,音乐也是一种语言,而且它能表达出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成为一种有力的自我表达工具。“用音乐记录感受,表达感情,如同汉语、英语一样,音乐也有自己的语法。好的翻译不仅要精通外语,还要精通中国的古代文化以及音律。要懂得用音乐审美影响文字”。
  如今,音乐已经成为肖聿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肖聿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音乐的美不在于技术有多复杂,就是要表达一种生活情趣。我10年前创作的作品,现在还会拿出来不断修改。”肖聿坦言自己已被古典音乐格式化,无法接受流行音乐。“唯一遗憾的是:过去命题作文,有活人乐队演奏;现在自由创作,却只能用电脑乐队演奏。电脑的确听话,但还是多了一点‘电脑味’”。
  ■
其他文献
音教关注    “2004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参会的中国代表只有3个人,然而今年这届会议中,我们的学术团体发展得很快,中方有160多名代表和演员参会。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中的阵容越来越强大。”      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28届世界大会于7月15日至25日在意大利举行。此次会议共举办了400多场学术报告、240多个展板宣讲,40多台音
期刊
七嘴八舌    6月到9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一共14场,有山西的一场,叫《山西民间器乐》。山西选取了最纯正而地道的乡土音乐,这些音乐是乡村闹红火的时候,乡民们释放情感宣泄人生百味的重要手段。  山西民间器乐的审美,与西洋交响乐的审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审美。张爱玲说,交响乐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控制高于宣泄。而山西民间器乐依托于太行山吕梁山和汾河谷地,
期刊
开卷有益  蒋力写人物真是精彩,他善于抓人物个性,文章的情节构思生动自然,且体现出扎实的散文及人物传记写作功底。    情缘40,说的是蒋力8岁开始接触歌剧,从那时起,《江姐》的音乐便印刻在他的头脑中,以后的40余年,他从学生到记者,再到中央歌剧院的中层领导,从自由撰稿人到歌剧制作人、资深歌剧评论家,走过的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歌剧艺术之路,这些经历,书中的自序都有简练而有趣的讲述,作者在那里倾注了类似
期刊
音教专递    本报讯 重庆将于8月29日在北碚区静观镇美丽乡村嘉年华拉开“校园歌声迎奥运-中国红歌会”序幕。该活动是为了配合奥运宣传,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部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等联合举办的全国性比赛。北京奥组委已经批准将其列入2008年迎奥运大型主题活动之一。  此次大赛共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片区,优秀选手在10月份的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节目中直接晋级全国30强总决赛。重庆分赛
期刊
8月3日上午,“2008年国际大中学生乐团”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大型演奏会,演奏了《好日子》等中国特色音乐。该团由1700名中外学生组成。乐团成员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中国、日本等国家,其中包括北京海淀区的中学生。  上午8时许,中外大中学生身披中国印的披风,正式开始演奏。他们以管乐、打击乐以及鼓乐等形式演奏了《奥林匹克号角》《好日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以及《欢乐颂》等世界名曲和行进打击乐等多种形式
期刊
说起瓦迪姆·列宾、马克西姆·文格洛夫等这些当红的苏联小提琴名家,乐迷们大都耳熟能详,而他们的老师查哈·布朗,知道的乐迷也许并不多。最近,这位名师来到上海举办大师班,并在大师班开班前的7月20日,在上海音乐厅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张振山指挥),演奏了一场小提琴协奏曲专场音乐会。  作为小提琴教头的查哈·布朗,年轻时也曾在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和伊丽莎白女王比赛中获过奖,并与一些名团名指挥合作演出和
期刊
本报讯 从秋季新学期开始,上海600多所初中将试行音乐教材循环使用工作,音乐课本不再被学生永久拥有,而是在高低年级学生间循环使用,所需教材费用将由政府埋单。  上海市教委透露,选择初中音乐学科作为教材循环试点,是由于目前初中音乐学科已完成了成套教材修订工作,内容相对比较稳定。据调查,学生在课后使用音乐教材的频率较低,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这一学科教材循环使用的认同度较高。此外,初中一般都设有音乐专用教
期刊
爱乐之友    目前,广泛使用的普及型扬琴(以402型扬琴为标准),已发展到前所未有的可喜高度。而最早改革成功的律吕大扬琴在上世纪50、60年代风靡中国,辉煌一时。  1953年初,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师郑宝恒和作曲系学生张子锐,在传统的双八型扬琴(下文简称小扬琴)基础上,全方位进行研发设计改革成功第一代律吕大扬琴。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首开扬琴专业课的郑宝恒,再度首开律吕大扬琴专业课,并将其广泛应用于
期刊
学堂弦歌    近日,100名来自灾区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从四川出发,前往沈阳音乐学院,在那里,他们将免费接受7年的高中和大学教育。   这10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来自绵阳、德阳、阿坝、广元、雅安等重灾区,他们除了将在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校接受免费的3年高中教育和4年大学教育之外,还将享受到高考专业免试和文化课降档的升学政策。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尽快适应在沈阳的学习生活,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还成立了专门的工
期刊
休闲时空    伫立在敦煌莫高窟,凝望石壁上气韵生动、神态各异的“飞天”,仿佛听到远古时代的仙乐袅袅升起,心便不由自主地随着绵长的飘带飞向浩渺无涯的宇宙。   在人类还没有走出茹毛饮血的蛮荒时期,就有了音乐的萌芽。从劳动号子到悠扬的丝竹之乐,音乐陪伴着我们,像火红的青春,点燃着如歌的岁月;像潺潺的泉水,滋润着干枯的心田;像醇香的老酒,愈喝愈醉……   很难用语言准确地诠释音乐的概念与存在的意义,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