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城子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WICHS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是三月的一天。我站在这个云南大山中间的小村的一处屋顶上,支好脚架。清晨时弥漫一村的大雾,随着阳光的射入已经渐渐散去,层层叠叠的土筑房跃然眼前。屋檐边丛生的杂草还未绿,被阳光染成淡淡的明黄。远处的山上,有墨绿的松树,有绽放着粉红花瓣的桃树,山坡上不时闪现着成片的迎风摇曳的小白菊。


  小村名城子,位于泸西县永宁乡境内,因全村布局似城堡而得名。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层层而上的土筑房形成一级级的台阶,最多的有17台,一般也在10台以上。不少土筑房的房顶连缀在一起,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1000多间土筑房首尾相衔或左右毗连,将村中数百户人家结为一体。
  村里人起得很早,炊烟袅袅时形成了极佳的景致,但阳光却躲在薄薄的雾中。很快,喧闹与嘈杂替代了清晨时的空山鸟语,整个小村显得是如此地活跃。早餐后的老人迈着悠缓的步子去向村口的老年协会,青年们或牵着牛、或赶着车、或挑着担开始劳作,妇女们担水、洗衣、织席,连片的屋顶上成了儿童嬉戏的场所。从村里的制高点向下望去,城子村一目了然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漫步城子,不知道是走在院心,还是走在屋顶。前一家的屋顶就是后一家的院心,土筑房层层相连,走完了这家到上面一家須得沿着梯子爬上去,到下一家呢,矮一点的可以一跃而下。每一家从中间的石阶而上进入正房再至楼上,然后通过楼上的小门上到屋顶,出于通风透光的需要,在屋顶上留出2米见方的空洞,上下有楼梯相衔,又可从平台进入另外一户人家,直至串遍全村人家。这种独特的村落形式,决定了村民们必须要和睦相处、友好团结才能生存下去。
  果然,村里的治安极好,邻里之间的关系也不错,互相帮忙的情景随处可见,妇女之间许多活计大抵是在一起做的。要是没有这样的民风,在这里是很难生存的,邻家若是把楼梯抽了,大概连出门都成问题。村里人还极热情,中午时间走进哪家,都是要叫吃饭的,不好拒绝,我便说吃过了,最后拍了一天照片,搞得饥肠辘辘的。


  到老年协会同闲暇的老人聊天,把城子村的历史了解了一些,这个和睦的小村却是起源于战争。城子村是彝族先民白勺部的聚居区,最早的土筑房无疑为彝族先民建盖的。清朝初年,清政府为加强在云南的统治,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当时统治丘北、弥勒、泸西一带的土司知府从中枢镇(现今泸西县城)搬到城子村,昂贵土司的衙门就建在山顶上,使这里一度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那时,寨子里盛极一时,山脚有高耸的城墙,城墙下有护城河,寨中住户多达1200多户,土筑房群落进可攻、退可守,清廷多次进剿都无功而返。传说昂贵土司有一匹飞马,用来驮盐到昆明贩卖,集聚了大量财富;还有一把飞刀,千里之外取人首级……到了雍正八年,昆明一个官员想出计策,到白沙坡切龙脉,杀飞马,破飞刀,最后才斩了昂土司。后来,大量汉族移民迁入城子,逐步取代了彝族,一住就是三百年。村里现在已是汉族居多,问了一下,大多是江西人的后裔,祖上大多是雍正年间迁入的。
  下午没怎么拍照,只饱饱晒够了太阳,看完了山明山暗。沉吟了半晌,何必再拍呢,我懒懒想着,收起了相机——在屋顶上或者院心里的草垛上躺下,黛色的山峦愈来愈暗了。望着城子村,我发觉,又是一天悄然度过了。
其他文献
梅里雪山脚下,正是天堂雨崩。 据说,雨崩一直不为外界所知。有位老人常到澜沧江边的西当村借粮,没有人知道老人从哪里来,西当村人便跟踪他,却总是走着走着便不见了。后来,村民在借给老人的粮食口袋上扎了个洞,一路追寻漏下的粮食,发现了森林里的一块巨石。大家掀开巨石,发现一条通道,来到一个村子,便是雨崩。  雨崩村分为雨崩上村和雨崩下村,两个村落分布在梅里雪山下一片狭长的山谷中,三面被雪山环绕,西南则是汹涌
期刊
新平縣的嘎洒镇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这里背靠哀牢峰群的红河谷自古就是花腰傣的家园,一路走来,不时会遇到头戴斗笠、背着小竹箩的一群群小卜哨,笑语妍妍轻快地走在路旁。  嘎洒是傣语,意思就是沙滩上的街子。这个出缅甸,上昆明的交通枢纽和重要渡口每天都活跃着南来北往的客商,如今,这里每逢“一”“六”都有街天,身着花腰服饰的傣家人在吆喝经营着自己琳琅满目的货品——一枝枝甜如蜜的甘蔗横在推车里,五色的瓜果斑
期刊
当我们在寻找乡愁的时候,却发现那些古老的村子越来越少,都被清一色的钢筋混凝土的城镇化村落所取代。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4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52万个,十几年间减少了110万个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是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广袤的国土上曾经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
期刊
云南气候复杂,拥有热带、温带、高原气候等7个气候类型,适宜大部分动植物生长。云南民族种类居全国之首,繁荣悠久的民族文化结出累累硕果,各民族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在云南,不仅有美丽的景观震撼心灵,美味的食物征服胃口,还有无限风情的礼物填满背包。  普洱茶  云南茶文化源远流长,据史志记载,云南从原茶(俗称野生茶)转为栽培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国内茶界公认,我国茶文化起源于云南。 “香飘千里外,味酷一
期刊
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位于普洱市澜沧县东南部,距县城42公里,距国道214线10公里。老达保寨是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全寨有118户485人,全部是拉祜族,种植业主要有茶叶、甘蔗、香蕉、瓜果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9元。该寨自然风光秀丽,生态良好,寨内拉祜族传统干栏式建筑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拉祜族特色,拉祜文化底蕴深厚,是拉祜族歌舞保留最多的地方,是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老
期刊
铜——是地处乌蒙腹地的娜姑的生命,因铜而生,随铜而逝。铜本身就是财富,一串串的铜钱是中国几千年的货币,为了铸钱的需要,云南东川府(今会泽)的铜经过人背马驮,万里迢迢运往京城,从小江河谷中开采出来的滇铜京运第一站就是娜姑。  千百年来,作为娜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是一个叫白雾的村落。为什么叫白雾,是因为清晨笼罩在娜姑坝子中的迷离的烟云,还是远古彝民的发音,没有人去考证,但白雾村中那些人去物非的建筑
期刊
云南称为板桥的地方很多,大体上形成的原因都是河上有一座木板搭成的桥,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地名。西汉时期,蜀身毒道繁盛一时,途经益州永昌郡时有一“梅花古渡”。传说中,有两个从内地到边疆做生意的商人丘梁玉和董胡子,两人在“梅花古渡”架板为桥,又以质优价廉的货物吸引四乡八邻的人们来此交易,从此板桥形成了集市,不仅辐射周边各地,还扼南方丝绸之路的咽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这里为“板桥孔道”。至民国年间,板桥
期刊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域,始终鲜活在绮丽、壮阔的传说里。无论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雄峻深广的河谷,还是遗珠散落的古村落,神秘多彩的少数民族,都不断引来一拨又拨的旅游热潮。然而,同样在丽江,却有一个名字知者甚少,知道的人也言之不详。这个名字伴随着一张图片而来,仿佛天空之城一样神秘而充满莫名的吸引力。画面上只见一块巨石,山一般大小,兀立江边,巨掌般托住一片纳西村庄,遗世独立地面对着滚滚江流。此后,“宝山白石寨
期刊
密祉镇文盛街位于弥渡县西南部,素有“三乡两区一古道”的美誉,即“中国花灯之乡、文化之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太极顶州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革命老区,文盛街茶马古驿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區位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旅游景点较多,物阜天华,山川秀美。  来到《小河淌水》的源头弥渡,要想在华彩乐章之外,倾听原生态的天籁之音,必到密祉。道路蜿蜒在陡峭苍翠的群山之中,一条小河如影随形,这就是
期刊
由国家旅游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于11月17日-19日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办。本届交易会展览面积近70000平方米,约3700个标准展位。吸引了德国、法国、丹麦、日本、韩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贝宁、冈比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嘉宾和527家海外境外旅行商参会,参展范围从旅游产业扩展到农业、教育、文化创意、互联网、健康等领域,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