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第三叙事曲》和声进行及调性布局对音乐结构的支撑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肖邦是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其首创了钢琴叙事曲的体裁。他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这四首叙事曲无论是从和声进行、调性设计上,还是在曲式结构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从和声与调性的角度对其第三首叙事曲进行论述,探讨其对整体音乐结构的支撑。
  [关键词]和声进行;调性布局;音乐结构
   叙事曲最初的形式为舞蹈歌曲,后由肖邦(Chopin Frderyk,1810-1849)在19世纪中期首创了钢琴叙事曲的形式。根据肖邦写给舒曼的信得知,叙事曲的创作是受了密茨凯维支诗的影响,这些诗与波兰历史及民间文化有着很大的渊源,其常取材于民间故事,表达爱国主义精神。肖邦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戏剧性场面,或多或少与这些民间诗歌有着一定的联系。
   肖邦的作品十分富于幻想、热情奔放、极具浪漫诗意性,其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四首叙事曲在内容上,有的给人以壮观性史诗的场景,体现出深刻的悲剧情节与爱国情怀,有的则更多的融入了抒情性与歌唱性特征的曲调,表达了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形式上,其将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回旋原则等原则相互结合,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曲式结构框架,使得结构呈现出更为新颖的效果,体现出肖邦在曲式思维上的一种创新。在和声进行、调性的布局上,常常立足于传统,但又在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此外,在主题的设计上,其中一些具有叙述化的特征,而另外一些则具有浪漫主义中典型的抒情性、幻想性特征,以及慷慨激昂的戏剧性特征,在主題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在和声进行、调性布局,以及其对整体结构的影响上,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首叙事曲中在情绪对比及基本形象的表达上,与《第一叙事曲》类似,它讲述的是感情生活和田园生活的故事,音乐形象明朗而质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歌颂。许多音乐评论人都对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如:舒曼在一篇以《钢琴音乐》为题的文章中评论《第三叙事曲》说“我们对《叙事曲》肖邦的第三首作品的评价远比《快板op.46》高,在形式上和性格上,它和前面两首截然不同,而应该被放入他最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之列。”①要想更清晰的了解该作品,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从中发现特点,观察其和声进行及调性布局对曲式结构的影响,探索其音乐所折射出来的魅力。
   一、全曲结构分析
   全曲结构融合了回旋原则与变奏原则的奏鸣曲式。
   (一)呈示部(1-115小节):
   1. 主部(1-47小节)结构为展开再现型的单三部曲式,主部调性为bA大调。呈示段A(1-9):结构为并行二句式收拢乐段,双动机主题,含主动机“X”和副动机“Y”。(谱例一)其中“X”呈现出射线型的音阶进行的特征,节奏上,顺分节奏与逆分节奏相结合,音程上,强调上二度级进。“Y”由“X”作倒影派生,以下二度音阶进行为主导,节奏为逆分节奏型。乐曲在开始部分由于强调语言化的逆分节奏型,于是为体现音乐叙事性的气质埋下了伏笔。
   谱例1:
   展开段A′(9-36小节)在呈示段A的基础上,作动力性展开。其将副动机“Y”提取后,在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作守调模进的处理,该材料贯穿整个展开段。再现段A(37-47小节)为动力再现。在原材料基础上,整体规模扩充,为音乐带来了动力。主部结束处以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形成终止,并随后插入DDⅦ7和弦,延长了主和弦,起到了补充终止的作用。
   2. 连接部(48-52小节):其和声是主调bA大调主和弦的延续,而该和弦最后的低音落在了C音上,从而从和声、调性上承接了主部,并通过和弦低音“C”为副调C大调及副部音调的出现作了准备。
   3. 副部(52-115小节):其调性为主调bA大调的属方向大调C大调,结构为展开再现型的单三部曲式。
   呈示段B(52-63小节):其结构为并行二句式收拢乐段,单动机主题。其动机弱起进入,音调来源于连接部中的和弦低音,以主音C为中心,运用同音反复的八度进行;在其引导下,随后将声部整体加厚。并在外声部层体现出连续的下行音阶级进的特点,这种进行由“YX”派生。展开中段B′(63-81小节)与B″(81-103小节):B′乐段是将呈示段B的动机,下行音阶材料和左手伴奏织体截段后,作展开型变奏的处理。B″乐段是将呈示段B的下行级的音阶材料截段后,作展开型变奏的处理。调性上强调主调bA大调和副调C大调。 再现段B(103-115小节):变化再现。与呈示段B的不同之处在于结束部分的主和弦延长了一小节,更加肯定了副部调性C大调的作用力。副部以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形成终止。
   (二)插部(116-144小节):分两个阶段展开
   Ⅰ(116-133小节):旋律声部插入快速运动地密集音阶进行和分解和弦,节奏以等分节奏为主导,使音乐运动活跃,为音乐增添了律动性。Ⅱ(136-144小节):其材料由副部主题中下行级进的音阶型材料派生,将其截取后,作转调模进的处理。调性上,以主调bA大调为核心而展开。插部在和声进行上以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形成主调bA大调上的终止。
   (三)再现部(144-230小节):为倒装再现
   副部(144-200小节)与主部(213-231小节)均使用动力再现。两者在调性上,形成在主调bA大调上的统一,体现了奏鸣原则。副部主要使用了展开型变奏的手法使得结构整体扩充。主部则与之相反,其规模大量减缩,使得结构浓缩为乐段。连接部(201-213小节)以强调主调bA大调,而为再现部的出现作准备。再现部在和声上,其以属三四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形成终止。
   (四)Coda(231-241小节):回顾了插部主题
   小节的内容和呈示部主部A′的华彩音型,调性上充分体现出主调bA大调的特征,巩固了主调,并最终以属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形成终止。    二、调性布局
   在对整体结构作完基本的分析后,笔者将对调性布局作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呈示部(1-115小节)在调性布局上以主调bA大调为核心而进行发展,具体做法为:音乐在进入的开始阶段,使用bA大调— bB大调—C大调—bA大调的布局。这部分的调性布局以二度调性布局为主,其中,呈示段部分和再现段部分均使用主调bA大调,中段部分在以主调bA大调为主的前提下,局部性地转到bB大调和 C大调,这样的布局充分体现了主调性的核心作用,中段片段化的转调为音乐增添了活力,与两端形成一定的对比,使调性布局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起—开—合的三部性特征。在发展过程中,连接部的调性使用主调bA大调,它的长度十分短小,具有鲜明的过渡性特征,进一步强调了主调的作用力。
   当音乐进行到副部时,其使用C大调—f小调—bA大调—f小调—c小调—f小调— bA大调— bD大调—C大调—f小调—c小调—C大调的布局,频繁的转调造成调性结构不断扩张,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副部调性的扩张性远大于主部,与主部相对规整的调性布局形成对立。其整体布局以C大调为主导,这一点在其呈示部分及再现部分十分有力的呈现出来;副调使用C大调进入,其与主调bA大调形成半音中音关系,这样的主、副调关系,具有强烈地矛盾冲突,在浪漫主义早、中期相对罕见。但其实通过观察C大调在主部的中段部分中曾有过明确的强调,因此可以说副调使用C大调是一种预知的形态,并不是毫无关联。中间部分的调性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有这样一些特征:主调bA大调和副调C大调间隔出现,从而又一次加强了主、副调两者的联系性,当然,由于从一定篇幅上使用到了bA大调,使得主调的意义在副部中有意的被显露出来,突显了主调的地位。而其它的调性c小调、f小调及bD大調又与主、副调形成同主音关系、关系大小调及上四度近关系大调的联系,彼此协调,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与装饰的作用,从而将音乐自然带入插部。
   整个插部(116-144小节)使用的调性布局十分简练,主要的调性布局为:bA大调—bD大调—
  bA大调—bE大调—bA大调,该部分的调性布局以主调bA大调为核心,并形成五度对称;插部使用这样的调性思维是属于反常规的做法:一般在奏鸣曲式的插部中,通常会避开主调,使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远关系调性布局,从而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分裂性与开放性特征而造成紧张度,获得动力。但是,恰恰相反,肖邦在这个时候并没按照惯常化思维,而是以强调主调bA大调的形态为出发点,并在内部调性设计中,使用传统的四、五度调性布局,加强与主调的关联,进一步突显出主调的主导性地位。
   当音乐回到再现部及尾声(144-241小节)的时候,肖邦主要作了如下处理及变动:
   1.副部再现时的调性布局:bA大调—#c小调—E大调—#c小调—B大调—C大调。这部分的调性十分不稳定,除了主题在初次再现服从主调,体现奏鸣原则外,随后,在其主题使用的展开型变奏阶段,向属方向调不断转调,获得了鲜艳、强烈的色彩感,并在结束处转到副调C大调,又一次较为潜在的体现了主、副调的矛盾特征,具有戏剧性。当然,由于转调频繁,更加明显的体现的是初始调性主调bA大调的作用力。
   2. 连接部再现时,使用g小调和bA大调,延伸了副部调性的扩张,并为主调的回归营造了机遇,使得调性结构获得延展与回归的属性。
   3. 主部再现与尾声:整体使用主调bA大调,充分体现出主调的核心地位。
   三、和声进行
   这首乐曲在和声进行上同样体现出了精密的设计。首先在呈示部(1-115小节)中,主部在呈示段及再现段的和声进行、调性布局上,以稳定为主,强调属、主功能的进行,体现出清晰、完整的bA大调的特征,属于典型的呈示性写法。音乐在呈示段中,和声上,以属、主和声进行为基本骨架,声部层也突显出属音至主音的运动以强调功能性,在乐段结束处以K    —Ⅴ7—Ⅰ的终止式而形成完满终止。在再现段中,前乐句的和声进行与呈示段保持一致,后乐句在和声进行上,增加了离调和声的运用,副属与重属和弦的加入,并均一一解决,使得后乐句整体扩充,并落在主和弦第二转位上。而在中段部分,其在保持低音线条的四、五度功能特征中插入一系列过程化线性和声(如重属和弦等)来获得动荡的效果,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半音模进的特征,并在中段转调中使用了经过型降七级和弦及经过型减七和弦作中介形成加速转调,在该乐段结束处强调C大调的属七和弦—主和弦的进行,突出了C大调的调性特征。整个和声进行既强调了调性的意义,又通过不稳定的过程性和弦加强了紧张度,增强了和声色彩感,并使乐段自由扩充。进入连接部时,和声持续了主调的主和弦,进行稳定,体现了主调的主功能性。
   谱例2:
   在副部的基本主题段的和声进行上,通过和声功能上S-D-T的进行逐步明确调性。随后在音乐发展过程中,使用了自由模进、转调模进及同主音综合大小调和弦作中介等方式,频繁转调,插入重、副属和弦及属变和弦,以及加入Ⅵ级和弦形成阻碍作用,使得和声进行、调性布局具有展开性与开放性特征,整个副部主题的结构也随之扩张。但由于和声低音依旧强调四、五度功能进行与主、属音的持续,通过这样的进行使得调性层面在不断发展中又被有效的控制。
   谱例3:
   在插部(116-144小节)的音乐进行过程中,肖邦意外地使用稳定布局的做法,并没有使用严格意义上的调性冲突或对比。他在这部分的和声进行、调性布局上,较为传统,开始阶段及中间阶段的和声强调各调调内的主和弦及主属和弦进行,转调上,使用近关系转调中常用的调内共同和弦作中介自然转调,因此,整体进行比较平稳。当然,肖邦也并没有完全局限于此,其在常规思维基础上,仍使用非功能性的Ⅵ增三和弦,和在该部分后一阶段连续出现Ⅴ-Ⅳ的阻碍进行,从而丰富了音响,加强了色彩感与不稳定性的倾向,从某种程度脱离了传统的音响色彩,使听众获得了新的感受。由于插部的和声进行以主、属进行为核心骨架,其良好的配合了近关系转调,突显了主调的作用力,使得结构被有效控制。    音乐进入到最终的再现部及尾声(144-241小节)时,有如下特征:在上一个部分调性布局中,副部中的音乐由于调性布局的开放性,使得音乐瞬间获得了戏剧性特征。该部分和声整体具有较强的线性化特征,并插入一些变化性和弦(如属变和弦、变化的下属七和弦等)及重属七和弦、副属七和弦、下属七和弦等,使得音乐获得了多层面的色彩感,其通过调内共同和弦作中介不断向属方向层面转调,并在布局上,配合转调模进的做法,从而使得这部分在和声进行、调性上布局开放,具有色彩与张力。音乐随即进入连接部,它的和声织体沿用了副部阶段的华彩性织体,和聲在发展过程中,连续出现主调bA大调K-Ⅴ7的终止式进行,从而稳定了调性。在最后的主部及尾声中,和声的功能性效果被整体放大,不断使用主属功能进行,从而肯定了主调的核心意义,属于典型的做法。
   四、结语
   这首乐曲的和声进行通过属、主功能的进行,有效的使主调bA大调被充分强调,其良好的支撑了音乐在整体结构上的奏鸣原则,又由于主调bA大调多次间隔出现,具有很强的回旋性特点,其对结构在主题呈现中所体现的回旋性特征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性作用。在利用副部主题不断变奏的过程中,和声进行、调性布局具有不稳定性特征。和声进行上,运用离调和弦与色彩性七和弦。调性布局上,使用频繁的转调,将音乐结构充分扩张,使得结构不平衡,从而为结构上的展开型变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全曲在和声进行、调性布局的安排上均有效的与音乐结构取得了紧密的联系,这样的安排使得内部结构及整体结构被有效控制,强有力的对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支撑性作用。音乐在整体结构的奏鸣性及结构内部的回旋性、变奏性中,均受和声进行、调性布局所控制。这样的设计为结构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使得整个作品在这样的关系中,具有很强的逻辑,独具特色。这些特征也恰好满足了舒曼对其作品所做出的高度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肖邦正在诺安度假,心情舒畅,因此,全曲以主调bA大调为主的做法,也满足了他当时明朗而美好的心境。
   肖邦在《第三叙事曲》的创作中以其鲜明的音乐特征及富于个性的逻辑思维,使得这首作品极具创造力。作品中各个环节的设计,均具有较强逻辑性,打破了常规化思维的束缚,为许多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曲家乃至当今作曲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 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 郭颖.肖邦《四首钢琴叙事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赵晓生.肖邦叙事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4] 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钟是问,广西艺术学院2017级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①杨文婷:《论肖邦〈第三叙事曲〉的演奏技巧》,载《艺术评鉴》2017年第2期,第10-12页。
其他文献
安海峰水印作品
期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特征的方言熟语、生活习俗,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作为日渐被大家接受和喜爱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尤其在人物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变了土地利用区位,有利于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保护,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也将进行一定的调整。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乡镇区划调整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主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关于加拿大魁北克省20世纪30-60年代的治理,加拿大学界多数将其定性为保守反动的“大黑暗”,少数评论者称其为现代化的启动时期.实际上,这个时期的魁北克治理属于钱乘旦教授
2007年,一种叫做面部优先识别的功能仿佛一夜之间威了数码相机的标准配置,你才发现:面部识别技术居然静悄悄地来到了身边,而且它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华而不实和遥不可及。
本文分析了火电厂汽运煤采制化过程中存在的人为干扰因素,并以平顶山发电分公司燃料采制化智能管理系统为例,阐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和主要功能。通过该系统,能够实现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