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体验和思维培养的阅读教学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72559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5日,“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题网络教研活动在珠海五中举行,我有幸上了一堂课——《孔乙己》。通过备课、上课以及聆听“圆桌论坛”专家的评课,我深受启发,本文将从备课和上课过程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备课:拟定基于阅读体验的教学设计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于我而言,越是经典,备课越是艰难,生怕自己的解读有误,亵渎了经典。这篇小说主题意蕴丰富,解读的文章数不胜数,无数的名师演绎过:黄厚江老师的“孔乙己的手”;肖培东老师的“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李镇西老师的“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余映潮老师就曾对《孔乙己》写出18篇角度各异的赏析性文章:关于“长衫”,关于“酒”,关于“笑”,关于“钱数”……这些课例和解读都堪称经典,难以超越。但经典都是名家的,我,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而备课还没正式开始,我就告诉自己,不要想着超越名家的解读。
   备课,我是从一遍又一遍地素读课文开始的。圈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些有感触、有疑问的字、词,甚至标点,写下或感想式、或评价式、或鉴赏式、或疑问式的批注。这些圈点批注,就是我的阅读体验。基于这样的阅读体验,我梳理了对《孔乙己》解读的两大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关于小说中的人物:(1)孔乙己作为读书人的形象,孔乙己作为“苦人”的形象;(2)小伙计对孔乙己是否有同情之心;(3)看客的麻木冷酷。第二方面,是关于小说的主题定位——揭示孔乙己潦倒的根源,批判科举制度的危害?揭示像孔乙己那样的人性的丑?表现社会麻木冷酷的恶?揭示人性(国民性)的弊病?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上述两方面内容中的任何一个小点进行深入品读探究,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不可能顾及上述解读的方方面面。教学设计,一定得从上述内容中有所取舍,否则,就只能是教师单方面的“深入”。如何取舍呢,我把出发点定在学生,定在他们的阅读体验上。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预习案,要求学生同样边读课文边做批注,课前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互相解答疑难。通过课前的交流,我梳理了学生阅读本文的主要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孔乙己这样的一个人物?文章想要传达什么?很显然,学生能够感知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但几乎没有过多留意其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另外,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我梳理出上课的主线:孔乙己之苦与社会之冷。
   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对《孔乙己》的评价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风度”。这“讽刺”不应该侧重对孔乙己的,更应该是针对社会的;虽是“讽刺”,但是“又不很显露”,如何让学生不要把目光只停留在孔乙己,而要更多地去关注孔乙己身边的人?思考至此,我把课的主要内容定在:带着学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穿行,去发现、挖掘这“不很显露”的“讽刺”。
   基于我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我最终整理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在鉴赏小说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社会的凉薄冷漠,丰富学生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进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
   二、上课:形成基于思维培养的教学过程
   这次网络教研活动有一个主题:阅读教学如何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根据布鲁姆(Bloom)关于高阶思维的相关理论,高阶思维可以用这些关键词进行表述:分析、整合、评价、质疑、反思、创意、迁移……回顾《孔乙己》的教学过程,有些环节也能基本体现这个主题。
   首先,看看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的环节。这个环节学生利用课前板书,梳理各小组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认识,并结合课前批注进行简要分析,学生把各组的对孔乙己的认识和分析通过简单的思维导图来呈现。例如,学生在板书上呈现“善良”这一关键词,然后又呈现批注的关注点“一人一颗”,用这个语言点的赏析性批注来说明孔乙己“善良”的性格特点,这里就有“分析”这一思维能力的训练,小组成员一起提供关键词,然后从文本寻找可说明的语言点进行分析,用这些内容形成思维导图,这里也有“整合”这一思维能力的训练。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入批注法鉴赏小说语言,通过批注一段话的字、词、句、标点,关注某一语言点的写法、内容、情感,关注对某一语言点的独特感受,关注阅读时的疑问和思考。学生在欣赏小说语言的过程中,梳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物之间的态度看法,丰富了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渐渐理解了作者对冷酷麻木的世道人心的“不很显露”却很深刻的“讽刺”。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定点鉴赏第七段——“小伙计看孔乙己”这个环节,有两个同学都提出了问题。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小伙计会看不起孔乙己?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而要引导学生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打通上下文的关联,回到小伙计这个人物角色本身,他的身份、处境,他瞧不起孔乙己是随波逐流还是发自内心,他瞧不起孔乙己又能说明什么……解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孔乙己作为读书人却被全社会瞧不起的原因,明白了作者设置这样一个科举失败者、地位尴尬者、命运不幸者的意图。不过,由于时间原因,这个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最终只是大致地回答了小伙计看不起孔乙己的原因,而没有就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和作者设置意图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层挖掘,这也是一个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批注法,学生据文解字并推论,通过字词句这些外显的符号走进文本的内核,这里既有“分析与整合”,又有“评价和质疑”,这个环节是能体现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的。
   再次,在“聚焦今天的‘被看’与‘看’”这个环节,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环节设置了这样的活动:今天这个社会,仍不乏“被看”与“看”的现象,请结合生活见闻或体验,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纵谈自己的生活见闻,有谈温暖式的“看”与“被看”,也有谈冷漠式的“看”与“被看”。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由读一篇作品得到情感熏陶和生命教育,这个环节,有“分析与整合”,也有“评价和思考”,当然也有“迁移”——学生结合已有阅读体验即席表达,视野和思考已经由文本世界迁移到社会生活。
   三、“教改在路上”
   《孔乙己》这个课例,基本能体现我们学校教学改革中倡导的一个课堂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的起点定位在学生的预习,把学生能学会的交给学生去自学,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探究点、延伸点,从而使课堂走向高度、深度和广度;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则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课堂在这个基础上出发,教师通过问题的探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的更深更远处,又能巧妙地领着学生走出文本,放眼社会和生活,思考文本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的关系,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素养: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担当,家国情怀,健全的人格,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通过《孔乙己》的备课和上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阅读教学,一定要基于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教学,从这个出发点定位教学目标、拟定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在课堂上“先学后教”,“有教有学”,“学有所得”。
   给我的第二个启发是,阅读教学如果能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为目的,就能促使“教的人”在备课过程中更深入地研读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也能促使“教的人”思考和改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如果能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为目的,也就能促使“学的人”在课堂中更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因为学的过程不再只是“低阶思维”的枯燥单一的记忆和理解,而是“分析、整合、评价、质疑、反思、创意、迁移”这些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学习那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些越是有挑战性的东西,越是有趣。
   “教改在路上”,是我们学校教研员高荣良老师的一句名言。对于我而言,这也是激励我在语文教学上不断探索的一句话,我的成长,也还在路上。我的《孔乙己》这一节课,虽然没有带给自己太多遗憾,但是也没有带给自己多少喜悦,因为通过这个平台,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诸多不足——甚至是稚嫩或者浅薄。希望通过这一次的备课和上课,自己在语文教学上能常常反思,增强文本解读的能力,改进教学的模式,摸索更好的教学策略,真正能够有所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在《傅雷家书》导读课中,笔者力求学习、教学、评价一致,具体做法:一是依课标要求,结合生情,明确并叙写清晰的教学目标;二是紧扣目标,以生为本,选择素材组织活动;三是设计并实施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师生共评。  关键词:学教评一致性;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  “学教评一致性”,是指“目标、教学、测评之间彼此相符的程度”[1]。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说,“学教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路
摘要:从2019年开始取消了中考考纲,考什么,如何考,成了老师们每年都要去研究的谜题,取消考纲,不等于没有了方向,今年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都在提示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运用好教材,消化好教材提供的写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切实培养好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这样才可以坦然地面对中考的检验。  关键词:全国中考作文题目;命题趋向;广州中考作文题目  本文以24省52套试卷77道作文试题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这
作者介绍   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学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300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毕淑敏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冷静理智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  作品简介   《花冠病毒》号称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故事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
(鲍吉尔·原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鲍尔吉·原野是国家一级作家,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六十多部,曾获得国家骏马奖、人民文学杂志奖、百花文学奖、内蒙古文艺特殊贡献奖并金质奖章,与歌唱家腾格尔、画家朝戈并称“草原三剑客”,作品收入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课本,是海峡两岸最受喜爱的十大散文家之一。  【作品简介】  这部作品中,鲍尔吉·原野笔下的草原超过了单纯的写景抒情,他用
秋天,只属于北方。  北方的秋天里,我愿做天空上的一朵云。  我先前还只是一片晨雾,在河边的芦苇荡里徘徊,与密集的苇叶纠缠在一起,太阳从山梁上一跃而出,苇荡呼啦一下透出耀眼的金黄颜色,河面一下子灿灿生金,挺拔的芦苇眼花缭乱,芦花荡漾起来,我随风蹿出苇荡,从水面上飘远了。  或许,我还是一条细流,从蜿蜒的山谷走来。不再像夏天那样欢闹游走,我变成一个犯了错的孩子,我的喉咙喑哑,脸庞清瘦,几片红叶,故意
“你们的董哥真是个奇迹!”隔壁班的同学经常一脸羡慕地对我说。  嗯!他的確是个“奇迹”。  某天,董哥一脸贼笑地走进教室,笑得我冷汗涔涔。“你们董哥真是个奇迹!”董哥笑得有点贱,看着一脸茫然的我们,笑得更放肆了,“我刚买了一个剪发器,想试用一下,你们谁想试试?”“不想!”全班异口同声说道。“你看,你们头发这么长,我帮你们剪剪,还是免费的,多好,”董哥露出那“人畜无害”的笑容,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我们,
为丰富学生在疫情防控时期的居家学习生活,为一线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提供课程资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深圳宝安初中语文教研员倪岗老师,充分发挥团队在整本书阅读领域的教研优势,组织区内骨干教师策划并制作了一系列整本书阅读指导微课,并于2月3日起在“宝安初语”公众号上面向公众免费推送,目前已发布微课20多节。凭借精心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宝安区整本书阅读指导微课已成为全国多地空中课堂的教学资源,受到各
一  15岁那年,我在学校里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我没有要好的同学,更没有知心朋友。其他同学去哪都喜欢呼朋引伴,成群结队,而我总是孤零零一个人。  我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习惯了在班上当“隐形人”,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我独自快乐或忧伤。我喜欢默然地看着绿荫掩映的校园,喜欢站在五楼的走廊,迎风远眺,任扑面而来的凉风吹起我的发梢。我会闭上眼,用心聆听和感受,那一刻的惬意足已让我忘记所遭遇的烦恼和漠视。  
被称为“柳絮才”的谢道韫与王凝之成婚后,先后生下了4子1女。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曾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后来又成为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生活还算如意。然而世事弄人,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的盛衰息息相关,谢道韫也不例外。  当时,东晋王朝气数将尽,叛乱频起。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孙恩发动叛乱,率领五斗米教的信众从海上登陆,进兵会稽。形势相当紧张,属下
“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何时?龙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些问题可以在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共同策划完成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找到答案。2018年1月1日开始,该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据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每集由一件国宝 “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展现中华文化之美。  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但只有慧眼才能看见它的心。此刻,它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