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的竹林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ian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暑假,姥爷都会带信说:“回来吃笋呀。”
  姥爷喜欢竹子,家里也种着一大丛青绿的竹林。有天下雨,整晚都是雨打竹叶的声音,屋子里充斥着又重又凉的土腥味,第二天一早,林子中就冒出很多鲜嫩的竹笋;当然还有蝉洞,伸手就能摸到胖嘟嘟的知了猴。姥爷很高兴,招呼着邻里来竹林里挖笋、挖蝉蛹,他自己则像只威武雄壮的大公鸡,斜倚在大门口,一边和人聊天,一边指挥着年轻人和小孩子去更深更远的地方寻寻。就这样忙乎完一晌午,等笋差不多挖尽了,蝉洞也差不多掏了一遍,他才乐呵呵地回去。回去了就让姥姥炒个竹笋腊肉,煎个金蝉,又命令我快去村口打三斤黄酒,外加一毛钱跑腿费,用来赏我根冰棍。每次我抱着满满的酒瓶从村头呼哧呼哧跑回来时,前襟总是被酒打湿了一片。姥爷就拍拍我的头,很可惜地说:“哎,都洒了,得慢慢走路呀。”说完从我怀里抽出酒来,步子很快地走向堂屋里了——那里早等着三两个谈笑风生的酒友了。
  姥爷喜欢竹子大概和他的经历有关。年轻时,姥爷在永宁寺做俗家弟子,学了几招防身的功夫和看病的本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扛着那只装着器材和急救药的旧木箱,走了很多路,救了很多急。后来常跟着他行医的大姨也成了赤脚医生。姥爷曾在行医途中从人贩子手里救了个小孩,那孩子后来也成了挖笋的常客。姥爷说永宁寺里有很多竹子;还说竹子用途很广,能入药,还能清心。他给舅舅起名叫“以竹”,希望舅舅能像竹子那般清朗挺拔,刚正不阿。
  姥爷的软笔很好,也和在寺里抄过经有关。快过年的时候,村里人都找他写春联。姥爷家的堂屋正中挂着他摹郑板桥的《竹石圖》:画布的右上角从上到下、从右向左写着:“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落款是:“村野韩老叟”。我曾误将“叟”念成“瘦”,因为姥爷清茶素食,练功习武,清俊挺拔。他却摆摆手说:“不是‘瘦’,是‘叟’。老头儿的意思。”“为什么不写名,写老头呢?”我问。“老头有老头的好。你不知道,老头有多好。”他微眯着眼睛,摇头晃脑,好像老头儿的好就像睡在阳光里、被挠着耳根的大花猫。
  姥爷最开心的还是有人过来邀他喝酒。有次,朋友如约而至,姥爷开心得不行,吩咐姥姥做几个小菜,铁了心地要喝一杯。姥姥劝他,他就跟孩子似的求了半晌儿,说:“最后一次、最后一次。”那天他灌了一斤白酒,整个脸都烧了起来,却不成想,真成了最后一次。
  犹记得那年,才入秋,就连下了好几天的雨。空气清冷,竹笋发了好几匝,邻里都等着姥爷招呼他们过来挖笋呢,可一直没动静。竹子也黄了不少。姥爷不招呼客人是因为他病了:咳血呕吐,整个人瘦脱了相。大家都说是姥爷喝酒抽烟太凶,可姥姥却说,姥爷让人贩子打断过两根肋骨,其中一根扎进肺里。那年头医疗条件差,没能根治,才落下了病根。在一个秋雨淅沥的晚上,姥爷裹着厚厚的毛绒毯子走到门口,瞅着雨中萧瑟的竹林呆呆立了半晌,轻声嘀咕道:“怕是经不了冬了。”不知是对竹林说的,还是对自己说的。
  然后,他端起一碗水,一口气灌下去。面部开始舒展了,他长出了口气,咂咂嘴,仿佛耗尽了所有气力,身体也随之深陷在那张哼哼唧唧的躺椅里头。帮他解苦的是糖水:水特别甜,泡着冰糖和蜂蜜。那时候,蜂蜜还是个奢侈品,是舅舅托人从外地买回来的。姥爷曾有个“绝技”,能一眼分辨出糖水和白水来。我小时候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就神秘兮兮地说:“糖水里有滑溜溜的丝缕,像风撕过的云彩片;清水透彻得厉害,阳光进去不打折。”我当真看了半天,说:“我怎么看不到呢?”姥爷就说:“你是小孩,眼睛还要进化,进化成老人家的程度才能看见。”看我将信将疑,姥爷就笑,扯了一片竹叶放在茶里,一口一口地啜着,很得意的样子。姥姥在一旁看不下去了,说:“他哪有这么厉害。两个茶缸不一样呀。”那时候姥爷抽烟厉害,他的茶缸壁上印着焦黄的烟痕,显然是他无意识中烧上去的。
  有天半夜,姥姥听到姥爷起床出门,院子里哗啦啦地响。姥姥说,姥爷把几株发黄的竹子连根拔了,也不知道他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后来,姥爷回房间睡了,他这一觉睡到大雪纷纷,睡到绿草茵茵。
  天亮了,竹林依旧葱郁地生长着,只是姥爷再也醒不来了。
其他文献
1984年的夏天,太阳毫无遮拦地喷出烈焰,夏蝉热得叫一阵歇一阵。  平时,乡村孩子最有趣的游戏,就是抱着一块生石灰石放到坑塘里,碳酸钙立刻与水产生化学反应,生发出巨大的能量,骤然冲出水面,冒出咕咕嘟嘟的热气,引发出一阵快乐的叫声。但是这个快乐的游戏那一天对于十三岁的我来说并不快乐,我和二十一岁的姐姐拿着铁锹耙子,在浑身冒汗的午后时光里,要把一大卡车生石灰全抛进水坑里,让它们经过反应变成熟石灰,用来
期刊
我蹲下身来,从一滴干净的露珠里找寻一片落叶。这秋日的阳光泛出的微澜,是这样温暖、悠然。  我迷恋叶子上的一朵阳光。所以,我用刚学会写诗的笔,留住了这一刻的思恋。  无人打扰的清晨,蝴蝶从斑斓的梦中苏醒,炎熱刚走,而寒冷尚未到来。
期刊
4月29日,我们去看伯父。他那晚兴致很高,和我聊了工作近况,还约好了五一节放假期间带他去检查身体,结果半夜时分,接到爸爸的电话,说他突然没有了知觉。我们叫来了120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  这之前,他仿佛预计到生命已经时日无多。他一次次郑重其事地通知我们去他家,要把这些年的积蓄留给我们管理,我和妹妹推了又推、推了又推,直到最后那次,他一定要我们接受。他指挥着我们将木质沙发放倒,原来在沙发底部黏贴着
期刊
她是他法定的乡下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他从未爱过她。然而,他依然与她有了无数次恶狠狠的肉体缠绵,缠绵的结果是他几年之内儿女忽成行,且个个似他,清秀俊美。  心里却装着他爱了一世的女子。  年轻时,为了爱,想离弃了妻,不料老父以死相逼,终未能遂愿。老了,退休了,妻患上严重的老年痴呆症,连他也不认得了。他雇了人照顾她,然后大胆提出离婚,理由是:如今大家都老了,她也呆了,无甚痛苦了,你们该不
期刊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如何选拔人才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历史上的科举制延续了1300多年,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开始实行高考制度,1965年取消高考,改为推荐入学制度。1977年“文革”结束,高考制度又得以恢复。从恢复高考至今也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然而每到全国高考的日子,总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心情萦绕着我。  恢复高考制度的当年,我高中提前毕业留
期刊
或许是漫长寒冷的冬季,冻僵了春天的脚步,当四月的江南已经飞花似锦、杨柳如烟, 哈尔滨的春天才姗姗来迟。第一个迎接春天的是街边的小草,迫不及待地伸展着绿色的衣裳;第二个是迎春花,急急忙忙展开了浅黄色的罗裙;而粉红色的桃花,好似担心错过了春天的脚步,只用短短三五天的时间,就把所有的色彩变魔术一样展现出来……只有丁香,好似羞答答的姑娘,迟迟不肯解开绿色的盖头。  但到了五月,一夜春雨,洗净微尘。清早,阳
期刊
我不喜食南瓜,却喜食瓜膛里的南瓜子。小小的南瓜子,留种的极少,大多的,倒进小铁锅里,抹一层油,炒着吃。  蓝儿是我的同班同学,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脸像一粒南瓜子。秋忙假,我们赋闲在家,主要活计是拔猪草。南瓜子很香,是打牙祭的好食物,拔猪草,我们口袋里装着炒制的南瓜子。我心急,几粒南瓜子丢进嘴里便嚼起来,唇角,渣液四溢。蓝儿吃瓜子宛若舞台的青衣,手掌弓拢成筒状,翘着兰花指,一粒瓜子,拇指、食指间像衔
期刊
走到落水桥上,雨更大了。龙眠河在脚底下,站在桥上有一种站在水上的感觉。这时节开始多雨,梅子黄时雨,下得有点缠绵,也有点烦。迎春花谢了,却披下一帘青丝幽梦,迎着雨,依着岸柳,静静地垂在青石护坡上。夹竹桃从五月初一路呼啸着开过来,红的白的,落了开,开了落。自顾自,心无旁骛,目不斜视,旁若无人。不比,旁若无花。心有恋恋,奈何去年已写了她,虽无新欢,也无从落笔。  就看见河中青萍。平时没留意,雨中这么好看
期刊
朔风起,满地寒,穹顶之下白茫茫。  当第一场雪覆盖屋顶、泅上河畔,冬的色彩便在四季的扉页涂上了圆满。山河已然失语,天地渐次澄明。冬的晦暗沧桑,植物的凋零萧瑟,在一场盛大的梨花白里萎缩。  炉火、铜壶、酽茶、旧书,最是一年好光景。茶香袅袅,氤氲了閑适。光阴缠绵,现世安好,从书页中抬头,看雪纷纷扬扬,无声;看地敞开怀抱,接纳。看得痴了,自己便与自己对话:雪于大地,是舍、是给予,是不求回报的奉献和付出。
期刊
从前,有一个少年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紧巴。一天夜晚,为了能让奶奶吃上一顿饱饭,少年居然鬼使神差地偷了邻居几斤白面,当他告诉奶奶白面的来历,本以为奶奶能夸奖他几句。岂料,一向对他宠爱有加的奶奶却把脸一沉,用无可争辩的语气,严厉地要求少年说:“这面你从哪儿拿的,赶紧还从哪儿给人家送回去。乖呀!没有咱忍着,就是饿死,也不能当贼呀……”  看了这则民间故事,我不禁想起了奶奶对我的叮嘱。我的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