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河,谱写农业产业化新篇章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qw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河县名片:
  人口:总人口21.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6万人
  辖区:全县辖6个镇3个乡
  位置:位于甘肃中部西南方,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
  面积:538平方公里
  主要产业:农业、草食畜牧业、皮革毛纺、水电产业
  
  广河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既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又是一个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国列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42万亩耕地中山旱地35万亩,占83%。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544元。
  近年来,广河紧紧围绕省委“四抓三支撑”和州委“强基础、抓教育、兴商贸、育产业、保民生、促和谐”的总体发展思路,立足县情实际,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着力培育草食畜牧业,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种养加”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增产增收效益。
  
  立足县情,理清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广河县虽然民营经济基础良好,商贸流通比较活跃,但主要人口还是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是农民最基本、最稳定的依靠。为此,他们牢固树立普惠理念,坚持把农业作为首要基础性产业来培育,始终把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发展规划、资金投入、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制定措施,扶持发展,真正确立农业基础地位。
  他们立足广河耕地面积小、人均占有少,而且大多是干旱山地这一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不仅取得明显增产增收效益,而且产生了丰富的玉米秸秆,进而带动了草食畜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广河县农民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旱作农业为基础、以秸秆利用为依托、以草食畜牧业为突破、以能源沼气为辅助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子,总结起来就是坚持“种养”结合,努力实现“种足、养多、增收”目标。
  
  推动旱作,实现适宜种植区全覆盖
  
  广河县从2005年开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逐年扩大,2006年2500亩,2007年1万亩,2008年11.8万亩,2009年28万亩,去年达到33.6万亩,成为全省实现适宜种植区全覆盖的“第一县”。因此,该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县委书记马宗明也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在具体推广工作中,他们提出“年年都有新突破、年年都有新亮点、年年都有新提高”的要求,注重了五个方面。
  一是注重及早着手。始终强调推广工作要早着手、争主动、抓开局。去年秋收以后就着手谋划今年的推广工作,落实责任、落实地块、预定地膜种子,并组织完成秋覆膜5.1万亩。今年春节期间,抽调180名技术人员,组成60个技术服务小组,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开展“零距离”技术服务,及早开展整地、施肥等前期工作;同时,抢墒保墒,从今年2月12日开始,全面展开顶凌覆膜工作,覆膜时间比去年提前了10天。
  二是注重宣传引导。始终将思想引导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步开展,每年组织村社干部现场观摩,对比分析效益,用事实教育群众,用典型引导农户。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实地观摩,加深印象,让他们多做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这项技术的认知率。采取邀请农技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制作板报、播放专题片、田间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入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讲解双垄沟玉米的技术原理和增产效益,逐步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得以接受。
  三是注重资金投入。从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县级财力中想方设法整合资金,通过向群众补助地膜的方式,强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去年,县财政整合落实补贴资金800万元,购置地膜550吨;今年,县财政整合落实补贴资金1000万元,购置地膜800吨。通过大力扶持引导,群众对这项技术普遍都能接受,种植全膜玉米已成为群众的自发行为。
  四是注重机械耕作。在推广过程中,他们高度重视农业机械的购置利用。2010年,全县共投放农机具2930台(套),受益群众3450户,其中,中小型拖拉机161台,旋耕机械353台,覆膜机1300多套,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特别是旋耕机,每天能整地20亩,相当于20个劳力一天的工作量,有效提高了整地质量和速度,解放了劳动力,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五是注重行政推动。推行“三级两线”工作制,县、乡、村三级干部工作各延伸一级,县级干部工作延伸到乡抓样板,乡镇干部工作延伸到村抓规模,村社干部工作延伸到点抓落实。行政线确保资金、农资、机具等扶持措施到位,业务线确保技术指导、地膜发放等田间服务措施到位。特别是去年以来,他们提出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带头”,既县委常委带头、“四大班子”成员带头、乡镇和部门“一把手”带头,县委各常委入驻乡镇,蹲点指导,有力促进了推广任务的落实。
  
  延伸链条,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覆盖,依靠种植业促进增收空间很小。因此,广河县延伸旱作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将草食畜牧业列为全县着力培育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县委全委会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坚持种养结合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决定》,全力扶持发展。具体思路有四点。
  一是坚持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着眼于解决既不会经商做生意、又不具备外出务工条件的最广大、最普通、最困难群众的增收问题,坚持将扶持引导的重点放在千家万户养殖上。去年,县上整合各类资金近1200万元,专门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其中筹集700万元注入畜牧养殖担保信用中心,协调发放畜牧养殖贷款2.17亿元,从政策、资金、贷款等方面扶持广大群众发展养殖。
  二是坚持以联户养殖为方向。千家万户养殖最大的制约就是圈舍狭小、人畜混居,养殖规模难以扩大,严重影响家庭环境卫生。他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城关镇十里墩村群众探索出的“人畜分离、联户养殖、集中管理、单独核算”的养殖模式很科学,也很符合我县发展实际。他们通过圈舍修建、青贮氨化、信用资金、铡草器械等方面的集中倾斜扶持,在全县大力推广这种养殖模式,引导群众科学养殖,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去年以来,全县共新建买家巷镇王家村等16个联户养殖示范点,吸引了2800多万元社会资金投入到畜牧养殖,收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三是坚持以秸秆利用为重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推广,不仅促进了粮食增产,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玉米秸秆。据测算,去年全县秸秆总量达68万吨(干重),理论载畜量150万个羊单位,除去现有牛羊存栏56万个羊单位,还可载畜约100万个羊单位。能不能综合利用好玉米秸秆,关乎草食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广河县的玉米秸秆一直被群众当作燃料焚烧,或者当作草料简单进行粉碎,利用价值很低,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传统,难度非常大。为此,他们把秸秆综合利用当作继川区推广条膜玉米、山区推广全膜玉米之后的农村第三次革命性举措来抓,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强力推动,大力扶持,成效明显。去年,共投资500万元,新建青贮氨化池9.3万立方米,在兰郎路沿线建立了8处固定揉丝打包点,组建了10流动服务队,免费为群众加工秸杆,共青贮加工玉米秸秆27万吨,秸秆利用率达到40%以上。今年,他们继续将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秸秆利用上,计划新建青贮窖10万方,累计达到30万方,同时,揉丝打包点扩大到25处,这样,可青贮加工玉米秸秆41万吨左右,秸秆利用率达到60%以上,争取3至5年内,玉米秸秆基本上全部能够科学利用。
  四是坚持以科技服务为支撑。积极争取省州支持,进一步加快基层畜牧站所建设,加强对畜牧养殖户的科技服务,引导群众逐步由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转变。县上为每个规模养殖点选派了专职技术指导员,为每个村配备技术员,指导群众科学饲养。举办玉米秸秆青贮氨化技术和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组织省州县专家授课辅导,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科学养殖的能力。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扶持引导,草食畜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底,全县大牲畜存栏达到6.5万头,羊存栏30万只,畜牧业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805元,约占人均纯收入的1/3。
  
  积极探索,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挖掘增产潜力。研究探索测土配方、良种推广、合理密植等配套技术,积极开展高产创建,动员引导广大群众保蓄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挖掘增产增效潜力,努力使这项技术发挥其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研究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机制和方法,他们计划通过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承包经营、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等方式,使旱作农业种植、畜牧养殖进一步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目前,全县已成立养殖等方面的农民合作组织9个。
  二是探索地膜回收利用机制,努力消除“白色污染”。随着全膜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膜使用量也逐年增长,大量的废旧地膜随意堆弃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山梁沟壑,严重影响着农村环境卫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留在田间不腐烂,造成土壤板结,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今年,他们专门筹措资金,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全力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工作。每个行政村设立1个回收点,每个乡镇设立1个回收站,按照每公斤1.2元的标准进行回收,目前已回收废旧地膜500吨。同时,积极联系生产企业,对回收的地膜进行再加工、再利用。
  三是狠抓能源沼气建设,努力走循环农业发展路子。草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有机肥资源,他们着眼于延伸产业链条,积极争取农村能源项目,狠抓农村沼气建设。去年以来,全县共建成户用沼气池7000座,累计达1.2万户,约占总户数的1/3,形成了“种——养——沼——肥——种”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子。
  
  丰厚回报,普惠广大农民群众
  
  广河县坚持普惠理念,大力推广旱作农业,着力培育草食畜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收到了丰厚的回报。
  第一,促进了增产增收。全膜玉米出苗早、发苗快、苗身壮、抗旱增产能力极强。中国农科院玉米首席专家李少昆、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等组成的专家组到我县实地测产,我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达849.2公斤,比半膜玉米亩均增产222公斤,亩增效益440元,增产率达36%,近几年平均亩产始终保持在825公斤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学家山仑,在视察了广河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称其为“西部农业生产的奇迹”。仅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此这一项,2010年全县可增产玉米6.37万吨,总增效益1.5亿元,人均增收750元。如果把这项技术推广到全省、全国的广大干旱、半干旱农业区,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十分重大。他们依托秸秆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2010年创收1.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可达805元。仅以上两项,全县可创收3.28亿元,可使农民人均增收1555元,而政府用在这两项上的直接投资只有3500万元左右(地膜补助2500元,草食畜牧业扶持资金1170万元),投入产出比非常明显,真正是一项普惠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
  第二,增强了党委政府公信力。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也使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县乡村三级干部深入牛羊圈社、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谋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需,干群众所盼,组织开展地膜补贴、机具补贴、疫病防治、技术指导等服务,有效消除了一些群众当中的消极观念和抵触思想,不仅使党委、政府的决策与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做到了同频共振、合拍合力,更重要的是以实际行动感染了群众、带动了群众、教育了群众,转变了自身观念和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探索出了一个基层干部带领群众普及农业新技术、落实惠民措施、促进农民增收、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有益模式。
其他文献
在汽轮机改造后的性能试验中,发现高压缸抽汽温度过高,通过分析认为缸内存在漏汽,并指出了漏汽的位置.通过开缸检修处理,消除了漏汽.并由再次试验验证了处理效果,提高了机组
在各界关于索赔大战狂澜四起的当口,作业方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与合作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对具体的索赔方案依然讳莫如深。黑色的6月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带给渤海生态和附
根据城乡配电网改造现场的具体情况,指出了改造工程可能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和管理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城乡配电网改造工程完成后应做好工程结尾和加强安全运行管理的一些建议.
随着各个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传统的二维地图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空间地理信息的需求。因此,三维空间信息采集技术已成为目前测绘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在GNSS(Gl
针对微机继电保护用开关电源的特殊技术指标,结合所开发的继电保护用开关电源(以下简称继保电源),介绍了主电路设计方案,讨论了电源输出过欠压保护的实现方式,比较了5 V与24
目的研究葡萄糖和醛固酮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差速贴壁法培养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不同葡萄糖浓度培养液及醛固酮干预24h后,采用水溶性磷酸化四唑盐(WS T-
随着遥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地观测数据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以及光谱分辨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而面对目前丰富的影像信息,传统的遥感影像处理算法难以进行快速、准确、全面的解译,因此高分影像就不能彰显出它的优势.由于视觉注意机制的显著性具有速度快、定位准的优势,利用人类视觉注意机制的显著性来研究多时相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技术,并通过新的显著性计算模型,模拟人类视觉对显著变化目标信息的捕捉机制
市场资金面的紧张,只有极少数的企业才能从银行、信用社、城商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较低的贷款利率。而融资成本“次优”的信托,就成了企业“最优”的选择。伴随央行上半年连续提高
建于元代王府井大街正面临着新的使命。“十二五”规划。重新定义了这条街道对于北京商业的意义:“北京世界城市第一街”将成为它的未来的目标。
我国自从实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并且地位非常稳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这样的副产品,而且大气污染现象在各大城市中都非常普遍。近些年来中央印发了一系列法律文件来规范大气污染治理活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圆满地完成了“大气十条”规定的任务,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