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思想转变及创作转型的成因和价值

来源 :阴山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xu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至1920年代的诗集《昨日之歌》和十多年后创作的《十四行集》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转型。转型幅度之大,令人费解。这其中渗透着诗人十几年来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蜕变。其中北游时期是诗人创作风格以及思想灵魂裂变的一大转折点;赴德留学时期,邂逅了德语诗人里尔克,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十四行集》后的冯至,文字间散发着哲理的魅力,思想更加理性深邃。通过对这阶段冯至的现实和精神生活进行的考查,从而解析这次转折深处的内在依据和意义。
其他文献
根据校内机构及人员变动情况,我刊最近对编委会进行了调整,新一届编委会产生。《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编委会共由12人组成。这次调整,一是考虑到学科覆盖面,二是年龄结构上形
自2001年底诗人安琪、黄礼孩提出“中间代”的命名以来,随着论争的不断深入,这一命名所包含的理论意义逐步变得清晰起来,命名者重构当代诗歌谱系的意图也开始显露出某种现实可能
谁在90年代文学批评的舞台大展身手?可能现在包括一些资深的学院派专职批评者也无法忽略媒体的声音。文学编辑、文化版记者、作家自身走到批评的前沿利用手中的各大报章期刊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夫子的这句名言,教育了多少人!读高中时,我有幸从也曾任过塾师的乡贤韦景尧先生处借得陈玉澍老前辈的《后东堂集》,知道了“学而时习之”的“习”是致
人们把20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成为文学的主要和占主导地位的样式,越来越多的刊物给予文学批评以越来越多的版面。在美国,一个文学刊物,文学批评可以占到其总篇幅的90%以上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屈原及作品进行了多层次的评价。在这些评价中,我们发现其间存着许多分歧,每位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
技术革命引发了新媒体向传统媒体的挑战,出版界出现了传统纸质媒体是否会被新媒体取代的争议。由于体制、人才、资金、读者、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制约,纸媒学报不仅不会消失,而
如果说酒吧、咖啡馆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出现和泛滥,是消费文化进驻中国的一个表现,那么从酒吧盛行现象可以看出消费文化已经对还没有足够消费能力的中国构成了一种致命的诱惑并渗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