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消息,好消息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723694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杯温水想要让人觉得热,该怎么办?先让他喝杯冰水就好了。想让人覺得凉呢?那就先让他喝杯热水呗。你看,水本身的温度并没有变化,但是“解释框架”变了,同一杯水就可以解释成不同的感受。
   据说,李世民有一次在花园闲逛,顺口夸了句“好一棵大树”,身边大臣宇文士及赶紧附和,引经据典把这棵树夸到了天上。李世民变色道:“我听魏徵说要提防花言巧语的佞臣,看样子,应该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吧?”如果你是宇文士及,这个场子要怎么圆?说魏徵乱讲?说皇上多心?说自己没这意思?都不对。你应该做的是改变对方的“解释框架”。
   宇文士及是这么回答的:“臣每天见皇上在朝堂上跟一群直言敢谏的官员议事,甚是辛苦。今天好不容易忙里偷闲,如果再不顺着您的意思讲几句好听的,那您贵为天子,又有什么意思?”
   这段话的高明之处在于,既不得罪魏徵这样的同僚,又不是对皇帝的反驳,同时也没有自辩。他只是把“解释框架”转变了一下:“皇上您说得对,可是您用的是朝堂议事时的框架,而我们现在不是在游玩散心吗?所以应该换一个框架来看待我的言论。您想想,假如总是魏徵那个框架,时时刻刻都得绷着,谁受得了?”李世民一听,转怒为喜,此后也一直重用并且信任宇文士及。
   你看,同样一句话,在一个框架里是“溜须拍马”,在另一个框架里就是“善解人意”,解释框架的变换,效果是不是很明显?
   只要留心,你会经常在身边看到这个原理。如果街角有两家面包店,一家贴出告示:“由于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本店不得已涨价10%,望新老顾客见谅。”另一家则贴出大幅海报:“好消息!本店有幸请到法国面点师推出当季新品!更多选择请进店品尝!”你觉得哪家生意会更好?当然是后者,即使它的价目表已经悄悄地换了一轮,也同样如此。
   因为同样是涨价,消费者更喜欢听到“新品上架”这个好消息,而不是“通货膨胀”或“原料紧缺”这类坏消息。商家早就摸清楚了消费者的内心——他们就像传说中的花剌子模国王一样,不管实情如何,只要你敢带来坏消息,就把你送去喂老虎。
   关于这个框架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指出,人类具有天生的“损失厌恶”心理。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道理,人们都会本能地对损失、痛苦、风险更加敏感,即使这些能够换回更大的幸福。
   卡内曼设计了一个掷硬币实验,被抛的硬币正反概率五五开,如果是正面,参与者将得到一百五十美元;如果是背面,参与者则会输掉一百美元。这么好的事哪儿找去?胜负五五开的情况下,赢一把居然比输一把多赚五十美元,那么持续下注,肯定稳赚不赔啊!
   然而,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大多数人拒绝了这个赌局,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损失一百美元的痛苦远远大于得到一百五十美元的快乐。那么,将赢钱的收益提高到多少,才能弥补失去一百美元的痛苦呢?经过测试,是两百美元。
   也就是说,同等数量的损失和收益,痛苦是快乐的两倍。负面的东西在我们心里的分量要两倍于正面的东西。正因如此,在描述一件事时,对于负面的措辞,我们的感受也会特别深刻。
   所以,要影响他人,最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解释框架”。
   【原载《风流一代·经典》,本刊有删节】
其他文献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说法,最早来自某高校一位教授的话,说的是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这些人掌握了权力,带来的危害极大。  精致利己主义者有三大特征:一是隐蔽表演性与伪君子人格,他们往往具有伪崇高性,擅长运用所谓“精致”的外衣和娴熟的手段,使利己的目的不被他人察觉。二是逐利理性与自我利益最大化,他们对权力的贪婪、名誉
期刊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上千年,关键就在于这故事的主旨集中,集中在人的智慧,也集中在国人的那个要害处——谁都希望自家孩子聪明非凡。于是,少年司马光成了中华儿郎学习的榜样。  一群犹如当下社会的学前儿童,趁着家长出门了,聚集在司马光家的院子里疯玩,捉迷藏、躲猫猫,爬高落低、追逐嬉戏,这是常有的事情。官衙的后院有树木,有花草,有假山,还有一眼深井和一口注满了水的大陶缸。对于一个数千年来一
期刊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语录:“当真相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  谎言为什么跑得那么快?因为人心让耳朵对谎言不设防。  人心有恐惧,谎言就是要使你害怕。哪怕绝无可能的事,多听几次就会相信,所谓“三人成虎”。哪怕是最相信儿子的曾参母亲,三次听说“曾参杀人”,也会“投杼逾墙而走”。世间多少逃难潮因此产生,多少人踩人的惨剧只因有人虚报失火。  人心幸災乐祸,听到成功人士出了问题,或有丑闻,潜藏的妒
期刊
在民营企业担任人力资源部经理的一位朋友说,他与老板“三观”不合,觉得待在这家企业精神抑郁,不如另谋出路。  他的薪水其实不错,企业前景也尚可,与老板还是校友,之所以与老板“交恶”,缘起招聘。去年企业上了一条生产线,急需一批管理人员,从去年夏天开始,人力资源部总共组织了十一次招聘,省、市招聘会场场不落,但招到的人离职率很高,大都上岗才几个月,就离开了,这条生产线运行一直不正常。  老板很着急,一着急
期刊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s for machine?to?machine (M2M) communications in future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s. M2M communications aims at providing the communication inf
期刊
小时候,一块奶油糖就代表一个欲望;后来,欲望变成了一把奶油糖;再后来,一车皮奶油糖都未必能让我们动心。这不单是因为有了新的诱惑,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开始明白糖吃多了不好,而从前勾起我们食欲的那些食物:油大的、煎炸的、咸香无比的、浓汁厚酱的,都有可能危及我们的健康;而当年经常可以吃到的玉米棒子、红薯、未脱壳的糙米,还有那锅舍不得放油炝锅的清水熬白菜,那碗黏稠的玉米粥,却成了餐桌新宠——人们的欲望是随
期刊
参观某监狱回来,头脑里一直盘旋着三个字:人、牛、狗。  这里展出的,全是曾经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做过不少好事,曾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高谈阔论,风光无限,但他们最后还是由人民的功臣变为人民的罪人,最后被关押在这里。他们追悔莫及,开始羡慕起曾经被他们瞧不上眼的普通人的自由生活,在狱中以泪洗面,数着日子服刑改造,即使刑满出狱,也不可能风光如旧。  由于他们都已成犯人,因而他们的名字和曾经的职务已不再重要
期刊
我小时候被灌输过许多规矩:拿筷子不能拿得太低;吃饭的时候要端起碗;长辈给压岁钱一定要推辞;长辈递碗一定要双手接;一碗荤素搭配的菜上桌,不能紧着吃肉……  那个年代,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食堂,都自带饭盆、勺子,所以我喜欢用勺子吃稀饭,筷子使得不算利落。外公追究起来,逼我学着用筷子扒拉稀饭,理由很充分:“将来你去岳父岳母家吃饭,不会用筷子,只会用勺子,会被别人耻笑!”  后来我年纪略长,又从朋友那里知道了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班族拿着差不多的工资,然而也不能说全都一般穷,也有特别穷的。上海每条弄堂里都会有几个捡垃圾的人,他们以此为生,大多没有本地户口,属于传说中的盲流。  虽然那年月,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记者讥讽为“蓝蚂蚁”“灰蚂蚁”,拾荒者却连当“蚂蚁”的资格都没有,他们浑身上下黑不溜秋,游离于“蚁群”之外。里弄里的居民从来不和他们交谈,遇见了都会躲开几米,我会躲得更远一些,倒不是因为势利。他
期刊
现在阅读的机会多了,方式也多了,一个软弱的人、贪图快乐和方便的人,很容易沉迷于碎片化的浏览,在乱七八糟的小道消息、各类见闻、低俗视频、谣言八卦中耗失宝贵的时间。我们的光阴是那样局促,网络时代时光如箭,一晃不是三五年,而是十几年。没有比今天的时光更值得珍惜的了,這与百年甚至是十年前大为不同,二者在时间度量上好像更不是等值。这样说是对读者,其实更是对作者。一个当下的写作者首先要安定下来,仔细想好,让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