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滤波器设计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重要内容。针对数字滤波器设计章节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特点,提出了基于“求同存异”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FIR滤波器和IIR滤波器设计等内容,详细地论述了“求同存异”的内涵。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滤波器设计;求同存异
作者简介:王秋生(1971-),男,河北丰润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刘颖异(1980-),女,山东烟台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和本科教改立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7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46-02
随着通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广泛用于军事、航天、航空、遥感、控制、雷达、医学等各种领域。[1,2]与此同时,“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日益受到理工科高等院校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涉及教学内容、[3,4]双语教学、[5,6]实践教学、[7,8]网络教学、[9]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7,10]
数字滤波器设计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该部分授课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内容抽象(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采用抽象的符号加以表示);内容丰富(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密切联系实践(数字滤波器设计目的和内容与具体工程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上述特点使部分学生掌握困难,并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
本文以数字滤波器设计章节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结合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IIR滤波器设计和FIR滤波器设计等具体内容,并考虑学时较少与内容丰富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基于“求同存异”思想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检验。
一、基于“求同存异”的教学方法
“求同存异”的原指在寻找彼此共同之处的同时,保留彼此的不同之处。将“求同存异”用于数字滤波器设计章节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章节内容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下面以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FIR滤波器设计和IIR滤波器设计等为例,详细地论述基于“求同存异”思想的教学方法。
1.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的“求同存异”
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的“求同”,体现在设计过程的共性或相似之处,如图1(a)所示。要设计数字滤波器(包括FIR型和IIR型等),首先要以频域容限图方式给出技术指标;然后选取合适设计方法来逼近技术指标;最后计算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并与技术指标比较,如果满足要求则结束设计过程,否则重复上述过程。
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的“存异”体现在逼近技术指标方法的不同,如图1(b)所示。不同逼近方法将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数字滤波器,并导致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存在差异。如采用加窗方法设计的FIR滤波器可以获得严格线性相位,而基于模拟滤波器设计的IIR滤波器很难获得线性相位等,不再赘述。
在授课过程中以图1所示的内容为主线开展教学,可以凸显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整体概念,便于学生从全局角度区分设计原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具体设计方法。
2.I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求同存异”
IIR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的“求同”体现在基于模拟方法设计数字滤波器的共性部分,如图2(a)所示。首先采用频域容限图给出设计指标;然后利用数字频率与模拟频率的转换关系,将数字形式的技术指标转化为模拟形式的技术指标;其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拟滤波器(如巴特沃思、切比雪夫等类型),并依据模拟技术指标设计出滤波器;随后利用频率变换关系,将模拟滤波器转化为数字滤波器;最后将其与设计指标比较,如果满足要求则结束设计,否则重复上述设计过程。
I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存异”,体现在设计过程中的频率转换的方法不同,如图2(b)所示。具体体现如下:第一,频率变换方法不同,将数字频率转换为模拟频率时,脉冲响应不变方法是线性变换,且不存在频率畸变问题;双线性变换方法是非线性变换,且在高频区域存在严重的频率畸变。第二,设计对象不同,脉冲响应不变方法只能设计低通滤波器,而双线性变换方法可以设计其他类型(包括低通、高通等)的滤波器。
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图2所示的内容,有助于全面理解IIR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便于掌握不同加窗方法的本质差别,可以为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求同存异”
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求同”体现在基于加窗方法设计数字滤波器过程的共性内容,如图3(a)所示。首先,将待设计的数字滤波器抽象为理想滤波器;其次,对理想滤波器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得到理想单位脉冲响应;再次,选择合适的窗口函数截断,得到有限长单位脉冲响应;最后,对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响应,并与技术指标比较,如果满足要求则结束设计,否则重新设计。
除此之外,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求同”还包括:描述窗口都使用长度和形状两个参数;加窗过程产生的“吉布斯现象”对通带和阻带的影响大致相同;过渡带宽度主要受窗口函数的主瓣影响,通带和阻带波纹主要受旁瓣影响;窗口形状和长度影响着数字滤波器的性能,不再赘述。
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存异”体现在确定有限长窗口函数的方法不同,如图3(b)所示。确定窗口形状的方法不同:经典窗口(如矩形窗、汉明窗、布莱克曼窗等)由有限项的余弦级数得到,而凯塞(Kaiser)窗口由修正的零阶贝塞尔函数得到。确定窗口长度的方法不同:经典窗口的长度由尝试方法确定,且不能同时确定窗口的长度和形状;而凯塞窗口的长度由经验公式得到,且可以同时确定窗口长度和形状。
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图3所示内容,有助于掌握窗口函数及其影响因素,便于掌握基于加窗方法的设计过程,可以为准确分析滤波器设计误差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
在2007年至2012年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上述“求同存异”教学方法开展数字滤波器设计章节的教学工作,打破了按照知识顺序讲授的传统模式,实现了面向章节内容的“宏单元教学”,并解决了授课内容丰富与学时较少的矛盾。更重要的是,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很容易地建立数字滤波器设计内容的概念体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上述“求同存异”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有关专家的赞同。
三、结论
针对数字滤波器设计章节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求同存异”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连续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对课程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Oppenheim A V,Schafer R W,Buck J R.Discrete Time Signal Processing[M].Second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1999.
[2]Mitra S K.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 Computer-Based Approach[M].Second Editon.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1.
[3]刘大年,史旺旺,孙贵根,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形象化教学方法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04-107.
[4]刘婷,孙云山,张立毅.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S1):88-94.
[5]彭启琼.“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4):12-14.
[6]阔永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体会[C].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82-85.
[7]杨述斌.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教学的层次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8(2):123-125.
[8]汪西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63(5):95-98.
[9]张晓光,王艳芬,王刚,等.基于Matlab WebServer的数字信号处理远程仿真[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86-107.
[10]高军萍,王霞,李琦,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9-21.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滤波器设计;求同存异
作者简介:王秋生(1971-),男,河北丰润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刘颖异(1980-),女,山东烟台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和本科教改立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7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46-02
随着通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且广泛用于军事、航天、航空、遥感、控制、雷达、医学等各种领域。[1,2]与此同时,“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日益受到理工科高等院校的重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涉及教学内容、[3,4]双语教学、[5,6]实践教学、[7,8]网络教学、[9]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7,10]
数字滤波器设计是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该部分授课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内容抽象(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采用抽象的符号加以表示);内容丰富(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是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密切联系实践(数字滤波器设计目的和内容与具体工程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上述特点使部分学生掌握困难,并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
本文以数字滤波器设计章节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结合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IIR滤波器设计和FIR滤波器设计等具体内容,并考虑学时较少与内容丰富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基于“求同存异”思想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检验。
一、基于“求同存异”的教学方法
“求同存异”的原指在寻找彼此共同之处的同时,保留彼此的不同之处。将“求同存异”用于数字滤波器设计章节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章节内容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下面以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FIR滤波器设计和IIR滤波器设计等为例,详细地论述基于“求同存异”思想的教学方法。
1.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的“求同存异”
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的“求同”,体现在设计过程的共性或相似之处,如图1(a)所示。要设计数字滤波器(包括FIR型和IIR型等),首先要以频域容限图方式给出技术指标;然后选取合适设计方法来逼近技术指标;最后计算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并与技术指标比较,如果满足要求则结束设计过程,否则重复上述过程。
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的“存异”体现在逼近技术指标方法的不同,如图1(b)所示。不同逼近方法将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数字滤波器,并导致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存在差异。如采用加窗方法设计的FIR滤波器可以获得严格线性相位,而基于模拟滤波器设计的IIR滤波器很难获得线性相位等,不再赘述。
在授课过程中以图1所示的内容为主线开展教学,可以凸显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整体概念,便于学生从全局角度区分设计原理,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具体设计方法。
2.I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求同存异”
IIR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的“求同”体现在基于模拟方法设计数字滤波器的共性部分,如图2(a)所示。首先采用频域容限图给出设计指标;然后利用数字频率与模拟频率的转换关系,将数字形式的技术指标转化为模拟形式的技术指标;其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模拟滤波器(如巴特沃思、切比雪夫等类型),并依据模拟技术指标设计出滤波器;随后利用频率变换关系,将模拟滤波器转化为数字滤波器;最后将其与设计指标比较,如果满足要求则结束设计,否则重复上述设计过程。
I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存异”,体现在设计过程中的频率转换的方法不同,如图2(b)所示。具体体现如下:第一,频率变换方法不同,将数字频率转换为模拟频率时,脉冲响应不变方法是线性变换,且不存在频率畸变问题;双线性变换方法是非线性变换,且在高频区域存在严重的频率畸变。第二,设计对象不同,脉冲响应不变方法只能设计低通滤波器,而双线性变换方法可以设计其他类型(包括低通、高通等)的滤波器。
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图2所示的内容,有助于全面理解IIR数字滤波器设计过程,便于掌握不同加窗方法的本质差别,可以为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3.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求同存异”
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求同”体现在基于加窗方法设计数字滤波器过程的共性内容,如图3(a)所示。首先,将待设计的数字滤波器抽象为理想滤波器;其次,对理想滤波器进行傅立叶逆变换,得到理想单位脉冲响应;再次,选择合适的窗口函数截断,得到有限长单位脉冲响应;最后,对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响应,并与技术指标比较,如果满足要求则结束设计,否则重新设计。
除此之外,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求同”还包括:描述窗口都使用长度和形状两个参数;加窗过程产生的“吉布斯现象”对通带和阻带的影响大致相同;过渡带宽度主要受窗口函数的主瓣影响,通带和阻带波纹主要受旁瓣影响;窗口形状和长度影响着数字滤波器的性能,不再赘述。
FIR数字滤波器设计的“存异”体现在确定有限长窗口函数的方法不同,如图3(b)所示。确定窗口形状的方法不同:经典窗口(如矩形窗、汉明窗、布莱克曼窗等)由有限项的余弦级数得到,而凯塞(Kaiser)窗口由修正的零阶贝塞尔函数得到。确定窗口长度的方法不同:经典窗口的长度由尝试方法确定,且不能同时确定窗口的长度和形状;而凯塞窗口的长度由经验公式得到,且可以同时确定窗口长度和形状。
在授课过程中强调图3所示内容,有助于掌握窗口函数及其影响因素,便于掌握基于加窗方法的设计过程,可以为准确分析滤波器设计误差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
在2007年至2012年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上述“求同存异”教学方法开展数字滤波器设计章节的教学工作,打破了按照知识顺序讲授的传统模式,实现了面向章节内容的“宏单元教学”,并解决了授课内容丰富与学时较少的矛盾。更重要的是,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很容易地建立数字滤波器设计内容的概念体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上述“求同存异”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有关专家的赞同。
三、结论
针对数字滤波器设计章节的知识结构和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求同存异”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连续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对课程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Oppenheim A V,Schafer R W,Buck J R.Discrete Time Signal Processing[M].Second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1999.
[2]Mitra S K.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 Computer-Based Approach[M].Second Editon.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1.
[3]刘大年,史旺旺,孙贵根,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形象化教学方法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04-107.
[4]刘婷,孙云山,张立毅.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S1):88-94.
[5]彭启琼.“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4):12-14.
[6]阔永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体会[C].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82-85.
[7]杨述斌.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教学的层次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8(2):123-125.
[8]汪西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63(5):95-98.
[9]张晓光,王艳芬,王刚,等.基于Matlab WebServer的数字信号处理远程仿真[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86-107.
[10]高军萍,王霞,李琦,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体会[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19-21.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