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辅导员队伍发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求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为了实现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职责,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准入标准,加强对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并且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心理辅导员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关键词: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作者简介:张秀荣(1980-),女,山东莱阳人,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 聊城252059)
近年来,大学生因学习、贫困、恋爱、就业、人际交往等引起的心理问题屡见报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重视,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外,还在各院系中由部分辅导员来兼任心理辅导员,负责各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是需要持证上岗的。但是,目前高校各院系中的心理辅导员基本都不是心理专业毕业的,他们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较为缺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时,往往混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十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规范。现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和实践的探索重点,笔者认为,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是辅导员专业化中的首要问题,由此,笔者就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性和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及专业发展保障来进行分析。
一、高校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的高节奏以及激烈的竞争、多元的价值取向,这些都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表现出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首先,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上与高中时代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自我支配的时间更多了,更多地需要自主学习,这使大部分习惯于被告知什么时间该学习什么的学生不知如何去支配课余时间,为了打发时间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也有学生因为迟迟不能适应大学学习而导致学习适应不良。其次,面临陌生的大学环境,面对性格、生活习惯各异的同学,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感到挫败,使他们过于怀念以前的友情或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求安慰,从而导致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第三,伴随着扩招,大学校园中的贫困生人数也在增加,很多调查研究都显示,部分贫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焦虑、偏激等心理问题,国家和学校除了通过奖助勤补免贷等各种措施在物质上帮助他们正常完成学业外,还特别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引导他们以平常心面对贫困,学会适应,自立自强。此外,大学生还面临着感情、性格与情绪等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和解决,会使问题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及疾病。
2.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应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纵观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他们的职责还不是十分明确,只要是跟学生相关的事情都会让他们负责,辅导员整日忙于事务性工作。虽然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已经基本得到认可,在招聘、职称晋升、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总体上来讲,辅导员工作的非职业化现象还较明显,辅导员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发展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措施”。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要求辅导员从纯粹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凌乱无序的日常工作进行提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推进辅导员专业化是改善辅导员地位和工作条件的最有前途的中长期战略,就现状来看,辅导员的工作过于繁杂,职责不明确,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有待提高,只能说其还处于准专业或半专业阶段,但是,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业性是不容置疑的,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也是必须提上日程的。
3.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培养人,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要预防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并自觉维护和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促进大学生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三、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措施
1.明确的工作职责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制度保障
工作职责是工作分析的主体部分,应该说明“一件工作最终要取得的结果,以及完成本项工作的目标,任职人员应在哪些主要方面展开工作活动以及取得什么样的结果”。[1]这不仅是某一职位任职者开展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其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因此,工作职责制定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本职位实施者工作开展的状况。专业化高的职业其工作职责也必然明确,从业者的工作角色更为清晰。很多高校辅导员都认为自己的工作较“尴尬”,工作热情很容易被浇灭,工作倦怠发生的时间往往较早,转岗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辅导员感觉自己的工作太多、太琐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方面的职责也模糊不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而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的辅导员的八项工作职责,对心理健康教育则基本没有涉及,这既不利于辅导员本身的专业化发展,也不利于对学生开展可持续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职业分析的方法对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职责明细来规范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如心理辅导员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标准、开展工作的行为标准等,使辅导员明确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别,使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科学规范。
2.职业资格证书是心理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重要特征
资格认证制度是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它是在职业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要求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获得能胜任工作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的一种职业管理制度,是对工作专业性的认可,是对具有心理辅导工作能力的教师的认定,是心理辅导员获得工作岗位的首要条件。辅导员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基础上,需要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逐渐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标准,使辅导员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3.专业培训是实现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条件
就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组成和学生工作的现状来看,要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专业培训。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需要,高校辅导员需要接受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基本心理学理论以及具体的跟大学生心理相关的学习、爱情、人际关系等心理知识的培训,还需要加强心理咨询技能和职业道德、伦理等内容的培训。对于在职接受培训的辅导员,在接受基本理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基于问题解决的培训模式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应将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调学习者在经验中总结、反思中成长的过程,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要被灵活掌握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需要制定辅导员培训的长效机制,使辅导员得到系统、持续、专门的培训。
专业化分为职业群体的专业化和个体的专业发展,只有个体有了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与意愿,才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及方式,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2]因此,自我学习是心理辅导员保持持续专业发展的可靠途径。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承担其他一些学生事务职责,因此,更为有效的专业发展路径就是自学结合日常学生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将学习贯穿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把学习与科研结合起来,边学习边研究。这种学习策略架起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理论与工作实践的桥梁,有助于辅导员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态度的形成,提高辅导员学习的效率,促进辅导员专业化的成长。
4.激励机制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保证
合理的激励制度是激励辅导员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与实现职业自我的一种制度,体现着社会和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体现着一个追求专业发展的辅导员的主体价值和人格尊严。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涵盖了合理的薪酬、职称晋升、专项评优评奖以及一种激发自我学习的学习型氛围等等。其中,物质激励如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与鼓励,“获得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入是专业人员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在职称晋升上,应该建立与完善一套专门的适合心理辅导员的职称评审与晋升的制度。另外,辅导员工作琐碎辛苦,他们需要情感、荣誉、自我实现的追求等精神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稳定工作队伍。
5.加强心理辅导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专业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有专业的组织,通过心理辅导员论坛、沙龙,辅导员在合作与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不仅获得了情境性的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发散了思维,这是心理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不同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为了提高经济、社会地位,各种职业都在进行自身的专业化。就当前辅导员的现状来看,辅导员职责过多且不清晰,这十分不利于其专业化发展。辅导员要真正成为专家型辅导员,势必要细化职能,特别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责分化出来,实现独立发展,从心理辅导员的培养、入职、考核、晋升等真正实现专业化。
参考文献:
[1]胡月星,梁康.现代领导人才测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61.
[2]褚宏启,杨海燕.校长专业化及其制度保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作者简介:张秀荣(1980-),女,山东莱阳人,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 聊城252059)
近年来,大学生因学习、贫困、恋爱、就业、人际交往等引起的心理问题屡见报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重视,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外,还在各院系中由部分辅导员来兼任心理辅导员,负责各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是需要持证上岗的。但是,目前高校各院系中的心理辅导员基本都不是心理专业毕业的,他们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较为缺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时,往往混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这十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规范。现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和实践的探索重点,笔者认为,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是辅导员专业化中的首要问题,由此,笔者就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性和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及专业发展保障来进行分析。
一、高校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现代化的高节奏以及激烈的竞争、多元的价值取向,这些都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表现出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首先,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时间、学习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上与高中时代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自我支配的时间更多了,更多地需要自主学习,这使大部分习惯于被告知什么时间该学习什么的学生不知如何去支配课余时间,为了打发时间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也有学生因为迟迟不能适应大学学习而导致学习适应不良。其次,面临陌生的大学环境,面对性格、生活习惯各异的同学,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感到挫败,使他们过于怀念以前的友情或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求安慰,从而导致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第三,伴随着扩招,大学校园中的贫困生人数也在增加,很多调查研究都显示,部分贫困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焦虑、偏激等心理问题,国家和学校除了通过奖助勤补免贷等各种措施在物质上帮助他们正常完成学业外,还特别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引导他们以平常心面对贫困,学会适应,自立自强。此外,大学生还面临着感情、性格与情绪等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和解决,会使问题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及疾病。
2.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应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纵观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他们的职责还不是十分明确,只要是跟学生相关的事情都会让他们负责,辅导员整日忙于事务性工作。虽然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已经基本得到认可,在招聘、职称晋升、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总体上来讲,辅导员工作的非职业化现象还较明显,辅导员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发展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措施”。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要求辅导员从纯粹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凌乱无序的日常工作进行提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推进辅导员专业化是改善辅导员地位和工作条件的最有前途的中长期战略,就现状来看,辅导员的工作过于繁杂,职责不明确,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有待提高,只能说其还处于准专业或半专业阶段,但是,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业性是不容置疑的,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也是必须提上日程的。
3.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培养人,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要预防和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并自觉维护和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促进大学生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三、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实现途径和措施
1.明确的工作职责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制度保障
工作职责是工作分析的主体部分,应该说明“一件工作最终要取得的结果,以及完成本项工作的目标,任职人员应在哪些主要方面展开工作活动以及取得什么样的结果”。[1]这不仅是某一职位任职者开展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其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因此,工作职责制定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本职位实施者工作开展的状况。专业化高的职业其工作职责也必然明确,从业者的工作角色更为清晰。很多高校辅导员都认为自己的工作较“尴尬”,工作热情很容易被浇灭,工作倦怠发生的时间往往较早,转岗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辅导员感觉自己的工作太多、太琐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方面的职责也模糊不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而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的辅导员的八项工作职责,对心理健康教育则基本没有涉及,这既不利于辅导员本身的专业化发展,也不利于对学生开展可持续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职业分析的方法对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职责明细来规范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如心理辅导员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标准、开展工作的行为标准等,使辅导员明确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别,使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科学规范。
2.职业资格证书是心理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重要特征
资格认证制度是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它是在职业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要求从业人员经过严格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获得能胜任工作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的一种职业管理制度,是对工作专业性的认可,是对具有心理辅导工作能力的教师的认定,是心理辅导员获得工作岗位的首要条件。辅导员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基础上,需要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逐渐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标准,使辅导员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3.专业培训是实现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必然条件
就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组成和学生工作的现状来看,要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员的专业化,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专业培训。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需要,高校辅导员需要接受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基本心理学理论以及具体的跟大学生心理相关的学习、爱情、人际关系等心理知识的培训,还需要加强心理咨询技能和职业道德、伦理等内容的培训。对于在职接受培训的辅导员,在接受基本理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基于问题解决的培训模式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应将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调学习者在经验中总结、反思中成长的过程,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要被灵活掌握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需要制定辅导员培训的长效机制,使辅导员得到系统、持续、专门的培训。
专业化分为职业群体的专业化和个体的专业发展,只有个体有了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与意愿,才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及方式,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2]因此,自我学习是心理辅导员保持持续专业发展的可靠途径。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承担其他一些学生事务职责,因此,更为有效的专业发展路径就是自学结合日常学生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将学习贯穿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把学习与科研结合起来,边学习边研究。这种学习策略架起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理论与工作实践的桥梁,有助于辅导员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态度的形成,提高辅导员学习的效率,促进辅导员专业化的成长。
4.激励机制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保证
合理的激励制度是激励辅导员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与实现职业自我的一种制度,体现着社会和学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体现着一个追求专业发展的辅导员的主体价值和人格尊严。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涵盖了合理的薪酬、职称晋升、专项评优评奖以及一种激发自我学习的学习型氛围等等。其中,物质激励如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与鼓励,“获得稳定而丰厚的经济收入是专业人员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在职称晋升上,应该建立与完善一套专门的适合心理辅导员的职称评审与晋升的制度。另外,辅导员工作琐碎辛苦,他们需要情感、荣誉、自我实现的追求等精神激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稳定工作队伍。
5.加强心理辅导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心理辅导员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专业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有专业的组织,通过心理辅导员论坛、沙龙,辅导员在合作与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不仅获得了情境性的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发散了思维,这是心理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不同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为了提高经济、社会地位,各种职业都在进行自身的专业化。就当前辅导员的现状来看,辅导员职责过多且不清晰,这十分不利于其专业化发展。辅导员要真正成为专家型辅导员,势必要细化职能,特别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责分化出来,实现独立发展,从心理辅导员的培养、入职、考核、晋升等真正实现专业化。
参考文献:
[1]胡月星,梁康.现代领导人才测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61.
[2]褚宏启,杨海燕.校长专业化及其制度保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