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教育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快乐地参与教学过程中,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我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对农村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与转化作了一些探究,现提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形成原因
这里所谓的“学困生”,是指智力因素处在正常发展范围内,由于某些教育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思想、道德、学业水平或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并需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因个体差异也有些不同,但是导致学困生的种种原因可归纳为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和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外部原因。
1.内在原因
(1)基础知识不过硬。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运算的精确性,推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必需有扎实的基础。事实上,一部分小学毕业生数学知识根本不过关,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
(2)学习方法不恰当。小学课程门类集中,内容简单。但进入初中后,要求初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与自觉性,学习方法必须灵活多样。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不能立即适应这一学习环境,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这些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是不能掌握所学内容,长此以往,成为学困生。
(3)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由小学进入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正处在有意识记向意义识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而部分学生对这两个转化开始不适应,渐渐跟不上教学要求,这是产生数学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2.外在原因
学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内在原因所致,外在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不容回避的。
(1)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是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网吧、游戏机室对青少年学生诱惑力很大,学生一旦沾染上很难戒掉。二是选拨制度的负面影响。尽管各地都在改进评价制度,改革高中学校的招生方案,但是,唯分录取的现象没有彻底消除,学校唯升学率、老师唯分数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导致学生的压力过大,一旦超过承受的极限,便会放弃自己而成为学困生。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为了取得社会的认可,学校之间无序竞争,致使学校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实施应试教育。给学生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大量的考试和排名,与家长“共商提分”措施等,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另外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单一乏味的学习生活,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学生缺乏成就感,也是学困生成因的一个方面。
(3)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外出打工。迫于生活的压力,一些家长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或亲友,甚至完全托付给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监管的真空。二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使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一些家庭的纠纷,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三是家长的溺爱。有些家长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生活、学习、交友,过分溺爱,致使孩子讲吃讲穿,攀比追星,不安心学习,时间一长,成绩下滑,成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转化
根据上述分析的成因,转化学困生应由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来完成。但是,改革教育制度,改进招生办法,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于老师来讲,实属无能为力;家庭教育的优化,老师也是难以左右。为此,主要从学校教育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1.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会产生动力。但是过大的压力对于没有远大理想意志薄弱者,非但不能产生动力,还会产生恐惧感。因此,减少考试次数,消除考试的恐惧感,不公开排列名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激励性语言敦促学生自强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鼓励学困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产生成就感。
2.关爱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对待数学后进生,老师应“关怀备至”,用自己的“雪中送炭”之情去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可以通过面批作业,课堂提问、课堂巡视,向他们了解知识“卡壳”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补讲和耐心开导。此外,还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善意地诱导他们不断觉悟,贴切地指导其出路,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享受集体的温暖,享受成功的喜悦。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就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努力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自得,给予学生多次的学习成功,能使学生多次获得愉快情绪,从而为数学废寝忘食,积极思维。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活动,分层教学,分别要求,降低作业的难度,控制考试的梯度,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应把握时代特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联系社会生活来学数学,到社会大课堂去读“活书”,感受当今竞争时代,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与使命感。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灵活地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尽量地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使书本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严格地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杜绝“填鸭式”、“满堂灌”等老一套教学方法。
“学困生转化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艰难的研究课题,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研究,试图能找到一条转化学困生的成功之路。学困生的转化将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学校和老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要在抓“转困”的同时,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微杜渐。相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只要努力去做转困工作就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湖塘中学)
一、形成原因
这里所谓的“学困生”,是指智力因素处在正常发展范围内,由于某些教育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思想、道德、学业水平或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处于落后状态,并需要给予特殊教育的学生。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因个体差异也有些不同,但是导致学困生的种种原因可归纳为来自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和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外部原因。
1.内在原因
(1)基础知识不过硬。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运算的精确性,推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必需有扎实的基础。事实上,一部分小学毕业生数学知识根本不过关,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
(2)学习方法不恰当。小学课程门类集中,内容简单。但进入初中后,要求初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与自觉性,学习方法必须灵活多样。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不能立即适应这一学习环境,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这些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是不能掌握所学内容,长此以往,成为学困生。
(3)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由小学进入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正处在有意识记向意义识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而部分学生对这两个转化开始不适应,渐渐跟不上教学要求,这是产生数学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2.外在原因
学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内在原因所致,外在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不容回避的。
(1)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是周边不良环境的影响。网吧、游戏机室对青少年学生诱惑力很大,学生一旦沾染上很难戒掉。二是选拨制度的负面影响。尽管各地都在改进评价制度,改革高中学校的招生方案,但是,唯分录取的现象没有彻底消除,学校唯升学率、老师唯分数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导致学生的压力过大,一旦超过承受的极限,便会放弃自己而成为学困生。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为了取得社会的认可,学校之间无序竞争,致使学校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实施应试教育。给学生加班加点,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大量的考试和排名,与家长“共商提分”措施等,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另外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单一乏味的学习生活,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学生缺乏成就感,也是学困生成因的一个方面。
(3)家庭方面的原因
一是父母外出打工。迫于生活的压力,一些家长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或亲友,甚至完全托付给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监管的真空。二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使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一些家庭的纠纷,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三是家长的溺爱。有些家长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生活、学习、交友,过分溺爱,致使孩子讲吃讲穿,攀比追星,不安心学习,时间一长,成绩下滑,成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转化
根据上述分析的成因,转化学困生应由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共同来完成。但是,改革教育制度,改进招生办法,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对于老师来讲,实属无能为力;家庭教育的优化,老师也是难以左右。为此,主要从学校教育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1.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会产生动力。但是过大的压力对于没有远大理想意志薄弱者,非但不能产生动力,还会产生恐惧感。因此,减少考试次数,消除考试的恐惧感,不公开排列名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激励性语言敦促学生自强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鼓励学困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产生成就感。
2.关爱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对待数学后进生,老师应“关怀备至”,用自己的“雪中送炭”之情去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可以通过面批作业,课堂提问、课堂巡视,向他们了解知识“卡壳”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补讲和耐心开导。此外,还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善意地诱导他们不断觉悟,贴切地指导其出路,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享受集体的温暖,享受成功的喜悦。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就会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努力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自得,给予学生多次的学习成功,能使学生多次获得愉快情绪,从而为数学废寝忘食,积极思维。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活动,分层教学,分别要求,降低作业的难度,控制考试的梯度,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应把握时代特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联系社会生活来学数学,到社会大课堂去读“活书”,感受当今竞争时代,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与使命感。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灵活地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尽量地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使书本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严格地把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杜绝“填鸭式”、“满堂灌”等老一套教学方法。
“学困生转化教育”的研究与实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艰难的研究课题,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研究,试图能找到一条转化学困生的成功之路。学困生的转化将是一项长期的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学校和老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要在抓“转困”的同时,防止新的学困生的产生,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微杜渐。相信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只要努力去做转困工作就一定会有收获。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湖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