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nger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其中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说明在诗歌的写作中基本不用,这样就剩下了四种。而高考主要考查的是抒情方式。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可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的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条重要途径。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有多种:
  一、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向封建统治者投去了蔑视的一瞥,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抒发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通过登幽州台的所见所感,以慷慨悲凉的基调,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和用典抒情。
  1.借景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松、梅、竹、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杜甫的《蜀相》,诗歌首联写武侯祠景色的荒凉,颔联写无人凭吊的悲哀,颈联转入对诸葛亮的凭吊,“天下计”、“老臣心”将诸葛亮的功业合在一起,既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以及对这一业绩不能实现的痛苦,又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悲哀。全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情景交融,共同烘托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调。
  如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就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凉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这首词的写景和抒情结合得就很自然。
  2.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这个事物上,通过描写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物抒情。一首好的咏物诗,往往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借物抒情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唐代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言志。再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二是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如苏轼的《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
  3.借事抒情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等等。这些诗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如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统起以下三句。第二句上承起句,说明“不系船”的原因。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三、四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
  4.用典抒情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就叫做用典。如袁枚的《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长恨歌”是借白居易《长恨歌》所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银河”暗含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的神话传说;“石壕村”借用杜甫《石壕吏》中年迈夫妻的生死离别故事;诗人一反前人仅仅着眼于皇家的生离死别的写法,借用这些典故巧妙地表达自己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又如文天祥的《金陵驿》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我们把握住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就能准确把握诗歌作品的感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古典诗歌时,应引领学生了解熟悉古典诗歌抒情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对于指导学生高考,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中兴元年秋七月)丁卯,鲁山城主孙乐祖以城降。(中华书局1972年1月点校本,第113页,下同)
新公共管理是近年来西方国家推进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关于改进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主张和制度设计,对于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供给
清末民初的扬州城市社会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扬州城市市民人格的重塑在分裂与融洽两个层面上表现出一种复杂多元的叠化现象,即人格在发展变迁,却未臻完善与健全.本文从"扬虚子"话语考察了近代扬州城市市民的独特人格特征,分析了其病态的消费形态,探讨了它对近代扬州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负面效应.
采用垂向一维数学模型对在建龙滩水库蓄水后水温和水质进行预测,并采用类比调查等方法对模型中各项参数进行了估计.预测结果表明,龙滩水库蓄水后水温随水深逐步降低,多年平均
“快乐教育”的思想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使用愉快教学法呢?  一、抓住学科特点,设计最佳方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学校开设的每门课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明确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又要设计重难点的突破方法,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一个好的教学方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
一直以来,我们对高效课堂存在一定的误区。既然高效课堂是“我的课堂我做主”,是学生“生命的狂欢,人生的彩排”,于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感到束手束脚,唯恐一开口就回到了传统课堂的老路上。我校“四环节生本”高效课堂,在坚持高效课堂理念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不惟模式”、“高效课堂中融入经典元素”“教师高位点拨”的观点,大有正本清源之效。高效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两者不可偏废。课堂上学生畅所欲
税收立法权问题是税法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税收是政府存在的根据,税收立法权的出现是民主宪政的根据,税收立法权的配置与协调是税收宪政的核心和主题。本文将从限制国
1新股份制水电工程项目的产生国际上工程建设项目有多种组织形式,其管理模式也是各不相同,例如CM模式、EPC模式、partnering模式和Project Controlling模式等.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文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探索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语言训练序列化,课堂教学目的强  语言运用能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习得,二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要学些什么,有人总感到很模糊,因而教学上停留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状态上,这就势必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