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功夫难
近读《太极拳理传真》一著,觉其讲实话、真话、体验话。作者练数十年太极拳,曾得大师之指点,揣摩默识,十分认真,对太极训练持严谨、诚恳态度,充分认识其难不是畏葸不前,而是殚精竭虑,克服其阻,终于练出太极高层功夫。文中谈及跟随杨澄甫十几年、且具超常功夫的李雅轩先生在世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眼下练太极者有99%没有人道。这话听起来逆耳,似乎武断,但细想是一个针砭时弊的直率之谈。此论至今并没过时。因为太极真功夫是很难练成的。以笔者数年习研此拳的体悟为据,其难至少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难在科学化的理解。太极拳理的哲学意味浓,道家思想深,医学理论活:在海内外影响很大的陆锦川先生(著有《仿佛谈道录》、《仿佛影》、《生活禅》等数十余种畅销著作)认为太极“九理”,几乎囊括了科学与生活的各个层面。领悟太极之理,既不能神秘兮兮,又不能简单草率,直掌正理、正道,不偏不倚,并非易事。
二、难在训练中体悟拳真。实训是一种扎实的基础功夫,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心力。靠嘴皮子吹牛不行,靠纸上谈拳也不行,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理传真》一书作者,既有长期地实训功夫,又有静察默识之体解,所谈皆与客观实情结合,尽管个别问题值得探讨商榷(如不抱球),但总体看,所论之拳理、拳艺极其珍贵。
三、难在太极训练原则的贯彻与艺术化、美学化的训练方法。诸如拳境清静与运拳轻灵、意与力、气与身、柔与刚、外与内、骨骼肌肉与神经经络、开与合、动与静、蓄与发、收敛与发放、单式与套路、站桩与盘架等等关系,里面蕴含不可穷尽之玄奥。非寻章摘句、东拼西凑几句破文断句者可获得。
四、难在松柔与沉劲。太极的拳味在松柔,松要松彻底,从内到外,柔要柔到若无骨,且松又不懈怠,柔又不疲沓。太极的劲力在沉劲,属内功、内劲、内力。练的是心、意、精、气、神的融会贯通与化合力量,练的是经络与神经,这就明显不同于练筋骨皮肉的硬力,因此说其具有神秘性与难知性并不夸饰。就沉劲言,有许多问题可以探索。沉劲关乎太极上乘功夫的成败得失,李雅轩师曾言及太极以练沉劲为主。以往没有人如此明确地提出过,这是一个新鲜的观点。但究竟什么是沉劲,沉劲有哪些要素,如何才能练出沉劲?尽管此问题也有人掠光掠影式的议论过,但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五、难在时段。在过去信息不发达时代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现代信息发达了,有人提出“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的训练时间,这里还须考虑资质的差异、明师难求、学者是杏奋发等因素,如一遇人事、环境变化等,留有余地计算时段,非得八九上十年不可。人一生中有几个八九上十年呢?
仅上述五点可见练太极真功夫之难之一斑。这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终生不辍的根源。
沽名钓誉
然而,在太极生活的领域里,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是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训练、体悟与理性探索上,尽管他们为了装潢门面也练些外形性套路,为求其声名,也东拼西凑发表些毫无体验的空洞文章,更有甚者,请人代劳或花钱购买,抑或剽窃别人劳动成果,但目的是为了增加评审等级的砝码。有人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蒙蔽评审成员,有人大搞形式主义,通过媒体疯狂炒作、做秀,以扩大影响,有人大摇三寸不烂之舌,绞尽脑汁,搜索枯肠或窥测方向,大钻人事运作法则中的空子,走歪、偏、邪的阴暗小路,其手段为无所不用其极,然后求得武术的某个高段位,一旦有所成功,便弹冠相庆拍手称快。庆幸自己可以利用某个声名招摇撞骗。这种人的功夫不在太极的真功夫上,而是在“金玉其外”的假功夫上,我们可以暂且命之日:沽名钓誉之功。
贻害无穷
太极拳及武术段位制申报、评选、批准本是一件好事,是时代前进的需要,是管理规范化的需要。它可以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有一个奋斗的标杆,从而更加努力,也可以使管理部门有章可循,便于有序、分层地进行管理,但可惜的是有些练“沽名钓誉功”者搅浑了水,来摸自己所需之鱼。尽管“沽名钓誉功”者在整体的太极拳段位人群中只是少数,就某个地区言,或许是个别的,但它所造成的危害是不能以数量比例来计算的。它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带破坏性的。正如俗语所言:一颗老鼠屎。搅乱一锅粥。其恶劣性至少表现在三方面:
对真正实训太极功夫的干扰与冲击。如果“沽名钓誉功”者获得成功,势必产生相应的影响力,他们可以利用已经获得的招牌去招揽徒众,授徒讲学,他们所传之功必是空空洞洞、死板僵硬的架子而已,使阅历浅、经验差、学业薄的年轻人上当受骗,使有初级功夫并求上进者浪费金钱与时间而所学的却是“破袜子”功、假功,如果这一类徒众再回去设坛授徒,必定以讹传讹,形成恶性循环,所谓师傅不高,徒弟吃糟。经过几个周期,真正的太极拳功夫便有可能趋于灭亡,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一宝贵遗产则可能毁于一旦,这是何等可悲与可怜,我相信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沽名钓誉功”成者会排挤并打击太极真实功力者,造成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局面。山中本来有老虎,猴子跳出称大王,猴子手里拿着“段位”,把那些森林里的臣民们哄得团团转,造成人们对于追求真功夫的方向的偏离与方法的错误。这种大师级高段位证书,与平常人们所言之大师含义不同。平常所言之大师,可以当戏称、尊称、嘲讽称及媒体称来看待,并不具备法律效应,实用性较差。而证书性的段位大师之称,则具有合法性效应,有很强的利用性。
如果“沽名钓誉功”者身居太极管理层或教练层,其影响将更加悲劣。它本身就成了一面破烂的旗帜,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岂有假功夫的师傅能教出真功力的学生?古语言:假作真时真亦假,于是真假颠倒、黑白混淆出现了。太极真功被埋汰,虚假功夫被扶至正座。遥想在太极发展史上,以前并没什么“段位”,陈长清、杨露禅、杨健侯、杨澄甫、吴鉴泉、吴图南有没有?后来的郑曼青、李雅轩有没有?可说没有,也可说有,因为并没有某个部门给他们发放段位证明,但他们的高段位却依然竖立在人们的口碑中、心田里。过去没有段位制,现在有了段位制,这是新形势下管理规范化的举措,这本是一种好事,但“沽名钓誉功”者,将此好事变成了有损公众利益的坏事。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觉吗?
追根溯源
在一个风气很糟糕的单位,所发生的每件事几乎都与这种糟糕的风气有着关联。同理,一种不良风气(如弄虚作假)如果已形成社会性,那么几乎每个领域都可以游荡着它的幽灵。社会性弊病与恶习如不遏制,其便可以像禽流感与非典那样迅速蔓延。我们暂且以评定技术性职称为例,初行阶段措施硬,流程严肃,结果含金量高,人们心悦诚服。可是,随着时间推移,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有人便挖空心思,利用自己的关系,开始钻营起来,权势因子与情感因子及金钱因子的加入,对政策与理智进行冲击与淡化,于是所谓福利性、指令性、机动性指标出现了,裙带关系加暗箱操作,首先在“指标”上分化, 让投机钻营者、追名逐利者不是好好干工作与研究学术,而是钻空子、找漏洞、争取“合法”指标,严肃的流程演变为形式化、儿戏化,于是极其荒唐可笑与滑稽的结果便不时出现。有工作干得扎实、资历与学问也够格者反而评不上,冠冕堂皇的原因是缺指标,而弄虚作假者——假文凭、假学位、假论文、假业绩却搞了一个真职称。尽管在整个评职领域里其为少数,就某单位而言其是个别现象,但其数量之影响远远大于其质量之影响,这种现象是否已波及太极拳及武术段位评审?
官场腐败风气也可能干扰太极拳及武术训练与段位评审领域。
太极训练者的个体品质是导致“沽名钓誉”者如愿以偿的重要因素,他们不明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道理,他们本来素质就不高,功力浅或完全没有功力,他们并没有掌握与通晓太极真谛,不过划几个空架的套路,但他们却洋洋得意地、东剪西裁地搞些毫无体验的苍白文章,然后四面出击,八面来风,申请中段或高段武术段位,一旦获得某种许可,他们便可以心安理得地等待着段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晋升得更高。
评审部门的原因。武术段位的评审应有严格的科学化的标准。就以太极拳为例,如果标准里有橡皮性、海绵性,这种标准执行起来必定灵括性太强。如“功力”深浅大小问题就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举措。而“功力”则是决定高级段位的关键条件。“功力”上的模糊性给沽名钓誉者留下了一个可钻的大空子或大漏洞。这就极有可能形成“太极名高实秕糠”的结果。
防止举措
要想遏制沽名钓誉者,不使极少的太极运动者走偏、邪、歪路,更好地鼓励广大太极拳教练者、训练者明正理、走正道,就必须有得力的措施。这里我们重点谈谈太极拳把好评审关的问题。
首先,评审团成员要有较高的素质,省级以上的评审者不仅应是太极高手,还应是理论家,同时应具备刚直不阿、主持公道的优质品质,而且必须采取时段轮换制,久居其位必生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时过境迁很易消磨人的锐气,轮换制是为了保持评审团蓬勃的朝气及抗御不正之风的能力。我们人才济济,张屠户不操业。我们不会吃混毛猪。
其次,要对于太极拳段位标准仔细审定、修改、补充,使其更为完善,更具操作性,要对于那些闪烁其词,变幻伸缩的标准进行修正,要去掉橡皮性、虚影性条文,使每一条标准具有可行性。操作适当性。笔者曾对《杨式太极拳衡量标准》从训练角度做过些草拟性探索,亦对应于九个段位。特不顾贻笑大方,简要写出,供仁人志士、行家里手作太极拳段位标准修订参考。
先列表示意:
说明如下:
1 二级三层九品相互关联,不过是大略划分,虽谈杨式,原则上适用于其他门派。实际操作须有整体观念与个性观念。
2 对裁拳者要求更高。裁拳者应是理论家与实践家。只懂理论而拳不精者不宜于当省、市级以上裁判。练拳虽精但对太极理论探究不透彻,亦不适于裁拳。
3 对于套路的要求可灵活掌握。不强求于多种套路。太极拳史上有人终生只练一个套路而功夫却也有登峰造极的。
4 笔者认为,旋与缠有联系,但更有差别。这一点与一般看法有异。旋指转一二圈以内,而缠却是指螺旋形的两个以上转圈。功夫超高,缠圈越多,形成乱环缠。
5 “听劲”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问与技术,它是检测技击本事的平和方法,须专题研究。笔者点到而已。
6 真正拳品之高下少不了打斗性技击。保护性技击中的竞赛带表演性,难以真正评出高下,尤其一个高手与另一个高手的比赛。这就要靠用其他的技击形式来评测。须加入“中介”进行评估。如内功移转乒乓球、搬运草木、引移小动物或者用内功洞穿外物以及用仪器测量等。这也需要专题研究探讨。
近读《太极拳理传真》一著,觉其讲实话、真话、体验话。作者练数十年太极拳,曾得大师之指点,揣摩默识,十分认真,对太极训练持严谨、诚恳态度,充分认识其难不是畏葸不前,而是殚精竭虑,克服其阻,终于练出太极高层功夫。文中谈及跟随杨澄甫十几年、且具超常功夫的李雅轩先生在世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眼下练太极者有99%没有人道。这话听起来逆耳,似乎武断,但细想是一个针砭时弊的直率之谈。此论至今并没过时。因为太极真功夫是很难练成的。以笔者数年习研此拳的体悟为据,其难至少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难在科学化的理解。太极拳理的哲学意味浓,道家思想深,医学理论活:在海内外影响很大的陆锦川先生(著有《仿佛谈道录》、《仿佛影》、《生活禅》等数十余种畅销著作)认为太极“九理”,几乎囊括了科学与生活的各个层面。领悟太极之理,既不能神秘兮兮,又不能简单草率,直掌正理、正道,不偏不倚,并非易事。
二、难在训练中体悟拳真。实训是一种扎实的基础功夫,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心力。靠嘴皮子吹牛不行,靠纸上谈拳也不行,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理传真》一书作者,既有长期地实训功夫,又有静察默识之体解,所谈皆与客观实情结合,尽管个别问题值得探讨商榷(如不抱球),但总体看,所论之拳理、拳艺极其珍贵。
三、难在太极训练原则的贯彻与艺术化、美学化的训练方法。诸如拳境清静与运拳轻灵、意与力、气与身、柔与刚、外与内、骨骼肌肉与神经经络、开与合、动与静、蓄与发、收敛与发放、单式与套路、站桩与盘架等等关系,里面蕴含不可穷尽之玄奥。非寻章摘句、东拼西凑几句破文断句者可获得。
四、难在松柔与沉劲。太极的拳味在松柔,松要松彻底,从内到外,柔要柔到若无骨,且松又不懈怠,柔又不疲沓。太极的劲力在沉劲,属内功、内劲、内力。练的是心、意、精、气、神的融会贯通与化合力量,练的是经络与神经,这就明显不同于练筋骨皮肉的硬力,因此说其具有神秘性与难知性并不夸饰。就沉劲言,有许多问题可以探索。沉劲关乎太极上乘功夫的成败得失,李雅轩师曾言及太极以练沉劲为主。以往没有人如此明确地提出过,这是一个新鲜的观点。但究竟什么是沉劲,沉劲有哪些要素,如何才能练出沉劲?尽管此问题也有人掠光掠影式的议论过,但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五、难在时段。在过去信息不发达时代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现代信息发达了,有人提出“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的训练时间,这里还须考虑资质的差异、明师难求、学者是杏奋发等因素,如一遇人事、环境变化等,留有余地计算时段,非得八九上十年不可。人一生中有几个八九上十年呢?
仅上述五点可见练太极真功夫之难之一斑。这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终生不辍的根源。
沽名钓誉
然而,在太极生活的领域里,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是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训练、体悟与理性探索上,尽管他们为了装潢门面也练些外形性套路,为求其声名,也东拼西凑发表些毫无体验的空洞文章,更有甚者,请人代劳或花钱购买,抑或剽窃别人劳动成果,但目的是为了增加评审等级的砝码。有人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蒙蔽评审成员,有人大搞形式主义,通过媒体疯狂炒作、做秀,以扩大影响,有人大摇三寸不烂之舌,绞尽脑汁,搜索枯肠或窥测方向,大钻人事运作法则中的空子,走歪、偏、邪的阴暗小路,其手段为无所不用其极,然后求得武术的某个高段位,一旦有所成功,便弹冠相庆拍手称快。庆幸自己可以利用某个声名招摇撞骗。这种人的功夫不在太极的真功夫上,而是在“金玉其外”的假功夫上,我们可以暂且命之日:沽名钓誉之功。
贻害无穷
太极拳及武术段位制申报、评选、批准本是一件好事,是时代前进的需要,是管理规范化的需要。它可以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有一个奋斗的标杆,从而更加努力,也可以使管理部门有章可循,便于有序、分层地进行管理,但可惜的是有些练“沽名钓誉功”者搅浑了水,来摸自己所需之鱼。尽管“沽名钓誉功”者在整体的太极拳段位人群中只是少数,就某个地区言,或许是个别的,但它所造成的危害是不能以数量比例来计算的。它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带破坏性的。正如俗语所言:一颗老鼠屎。搅乱一锅粥。其恶劣性至少表现在三方面:
对真正实训太极功夫的干扰与冲击。如果“沽名钓誉功”者获得成功,势必产生相应的影响力,他们可以利用已经获得的招牌去招揽徒众,授徒讲学,他们所传之功必是空空洞洞、死板僵硬的架子而已,使阅历浅、经验差、学业薄的年轻人上当受骗,使有初级功夫并求上进者浪费金钱与时间而所学的却是“破袜子”功、假功,如果这一类徒众再回去设坛授徒,必定以讹传讹,形成恶性循环,所谓师傅不高,徒弟吃糟。经过几个周期,真正的太极拳功夫便有可能趋于灭亡,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一宝贵遗产则可能毁于一旦,这是何等可悲与可怜,我相信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沽名钓誉功”成者会排挤并打击太极真实功力者,造成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局面。山中本来有老虎,猴子跳出称大王,猴子手里拿着“段位”,把那些森林里的臣民们哄得团团转,造成人们对于追求真功夫的方向的偏离与方法的错误。这种大师级高段位证书,与平常人们所言之大师含义不同。平常所言之大师,可以当戏称、尊称、嘲讽称及媒体称来看待,并不具备法律效应,实用性较差。而证书性的段位大师之称,则具有合法性效应,有很强的利用性。
如果“沽名钓誉功”者身居太极管理层或教练层,其影响将更加悲劣。它本身就成了一面破烂的旗帜,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岂有假功夫的师傅能教出真功力的学生?古语言:假作真时真亦假,于是真假颠倒、黑白混淆出现了。太极真功被埋汰,虚假功夫被扶至正座。遥想在太极发展史上,以前并没什么“段位”,陈长清、杨露禅、杨健侯、杨澄甫、吴鉴泉、吴图南有没有?后来的郑曼青、李雅轩有没有?可说没有,也可说有,因为并没有某个部门给他们发放段位证明,但他们的高段位却依然竖立在人们的口碑中、心田里。过去没有段位制,现在有了段位制,这是新形势下管理规范化的举措,这本是一种好事,但“沽名钓誉功”者,将此好事变成了有损公众利益的坏事。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觉吗?
追根溯源
在一个风气很糟糕的单位,所发生的每件事几乎都与这种糟糕的风气有着关联。同理,一种不良风气(如弄虚作假)如果已形成社会性,那么几乎每个领域都可以游荡着它的幽灵。社会性弊病与恶习如不遏制,其便可以像禽流感与非典那样迅速蔓延。我们暂且以评定技术性职称为例,初行阶段措施硬,流程严肃,结果含金量高,人们心悦诚服。可是,随着时间推移,职称与工资待遇挂钩,有人便挖空心思,利用自己的关系,开始钻营起来,权势因子与情感因子及金钱因子的加入,对政策与理智进行冲击与淡化,于是所谓福利性、指令性、机动性指标出现了,裙带关系加暗箱操作,首先在“指标”上分化, 让投机钻营者、追名逐利者不是好好干工作与研究学术,而是钻空子、找漏洞、争取“合法”指标,严肃的流程演变为形式化、儿戏化,于是极其荒唐可笑与滑稽的结果便不时出现。有工作干得扎实、资历与学问也够格者反而评不上,冠冕堂皇的原因是缺指标,而弄虚作假者——假文凭、假学位、假论文、假业绩却搞了一个真职称。尽管在整个评职领域里其为少数,就某单位而言其是个别现象,但其数量之影响远远大于其质量之影响,这种现象是否已波及太极拳及武术段位评审?
官场腐败风气也可能干扰太极拳及武术训练与段位评审领域。
太极训练者的个体品质是导致“沽名钓誉”者如愿以偿的重要因素,他们不明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道理,他们本来素质就不高,功力浅或完全没有功力,他们并没有掌握与通晓太极真谛,不过划几个空架的套路,但他们却洋洋得意地、东剪西裁地搞些毫无体验的苍白文章,然后四面出击,八面来风,申请中段或高段武术段位,一旦获得某种许可,他们便可以心安理得地等待着段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晋升得更高。
评审部门的原因。武术段位的评审应有严格的科学化的标准。就以太极拳为例,如果标准里有橡皮性、海绵性,这种标准执行起来必定灵括性太强。如“功力”深浅大小问题就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举措。而“功力”则是决定高级段位的关键条件。“功力”上的模糊性给沽名钓誉者留下了一个可钻的大空子或大漏洞。这就极有可能形成“太极名高实秕糠”的结果。
防止举措
要想遏制沽名钓誉者,不使极少的太极运动者走偏、邪、歪路,更好地鼓励广大太极拳教练者、训练者明正理、走正道,就必须有得力的措施。这里我们重点谈谈太极拳把好评审关的问题。
首先,评审团成员要有较高的素质,省级以上的评审者不仅应是太极高手,还应是理论家,同时应具备刚直不阿、主持公道的优质品质,而且必须采取时段轮换制,久居其位必生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时过境迁很易消磨人的锐气,轮换制是为了保持评审团蓬勃的朝气及抗御不正之风的能力。我们人才济济,张屠户不操业。我们不会吃混毛猪。
其次,要对于太极拳段位标准仔细审定、修改、补充,使其更为完善,更具操作性,要对于那些闪烁其词,变幻伸缩的标准进行修正,要去掉橡皮性、虚影性条文,使每一条标准具有可行性。操作适当性。笔者曾对《杨式太极拳衡量标准》从训练角度做过些草拟性探索,亦对应于九个段位。特不顾贻笑大方,简要写出,供仁人志士、行家里手作太极拳段位标准修订参考。
先列表示意:
说明如下:
1 二级三层九品相互关联,不过是大略划分,虽谈杨式,原则上适用于其他门派。实际操作须有整体观念与个性观念。
2 对裁拳者要求更高。裁拳者应是理论家与实践家。只懂理论而拳不精者不宜于当省、市级以上裁判。练拳虽精但对太极理论探究不透彻,亦不适于裁拳。
3 对于套路的要求可灵活掌握。不强求于多种套路。太极拳史上有人终生只练一个套路而功夫却也有登峰造极的。
4 笔者认为,旋与缠有联系,但更有差别。这一点与一般看法有异。旋指转一二圈以内,而缠却是指螺旋形的两个以上转圈。功夫超高,缠圈越多,形成乱环缠。
5 “听劲”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问与技术,它是检测技击本事的平和方法,须专题研究。笔者点到而已。
6 真正拳品之高下少不了打斗性技击。保护性技击中的竞赛带表演性,难以真正评出高下,尤其一个高手与另一个高手的比赛。这就要靠用其他的技击形式来评测。须加入“中介”进行评估。如内功移转乒乓球、搬运草木、引移小动物或者用内功洞穿外物以及用仪器测量等。这也需要专题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