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安妮宝贝,她们的小说

来源 :海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在感情世界里冷眼观望,一个在执著追逐却始终找不到彼岸。一个像一架摄象师一样进行冷静的拍摄和展示,一个在宿命的掌心里追逐,在各种各样的伤痛重发现痛苦没有声音。
  在这个时代知道张爱玲的人也许不比知道安妮宝贝的人多。这个时代读过安妮的人也许比读过张爱玲的多。毕竟安妮生活在与我们平行的岁月里而张爱玲只是早已泛黄的旧照片。
  她们的文字都曾是摆在我床头的书。不同的是,现在我留下的,是四本已经熟读的安妮的书和张爱玲的传记。她们的文字是截然不同其实也是无从比较的。只是在安妮的文字里我已经读到了安妮,而我需要通过传记去了解张爱玲。
  一个在感情世界里冷眼观望,一个在执著追逐却始终找不到彼岸。一个像摄像师一样进行冷静的拍摄和展示,一个在宿命的掌心里追逐,在各种各样的伤痛中发现痛苦没有声音。
  张爱玲是一个冷静的叙述者。她的小说营造的世界就在她的掌心之中。一切都来自周围,却不是自己的经历。她像宿命一样把薇龙、振保、流苏、曼祯等等不动声色的握在手里,自己却置身事外。在每一次讲述爱情、误会、堕落、离别或者死亡的时候都是安静而不动声色的。
  《传奇》时代的张爱玲,成就在陷落的上海,她是那个沉闷时代的惊艳。如果说她的小说是一个传奇,那时的她自己也同样是一个传奇。也许就像大上海和百乐门的霓虹一样家喻户晓,却比前者更加的招摇。张爱玲从来不在自己的小说里露面,而是自己频频曝光。她喜欢出彩,喜欢华美的服饰,奇装异服,甚至像一个孩子一样有古怪固执又桀骜的脾气。还有那场妇孺皆知的恋情,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到以梁京的笔名连载《十八春》的时候,她已经绚烂归于平淡,像烟花开过以后留给人们的灼伤。那时的她,依然是把自己藏在文字后面的,并且已经不再喜欢抛头露面。自己的感情,始终未曾投入到小说中去。到香港,到美国,一直到静静的死在公寓里无人知晓。她编织了无数破碎的故事,但是,都是别人的。包括那些绝妙的通感和比喻,始终都是写别人的,惟独不是自己的。
  很多时候安妮是被误读的。真正懂得的人不会纠结在绚烂、颓靡、诡异的欲望和物质中。安妮在自序中说过很多的故事来自于她的往事。主角始终是一个叫安的女子,林只是模糊不清的背景。我知道那是她自己。至少是她曾经的灵魂。她是在感情世界行走和追逐的女子。始终有平静下压抑的激越,她总是露出自己的伤口而让你说痛。
  穿过小说中颓靡华丽的物质,填补寂寞的欲望和疯狂,我喜欢那些平静的叙述超过突兀的情节,我喜欢她的往事超过幻想,我能从很多的故事中获得她的过往,她的灵魂。始终漂泊在路上,是害怕寂寞的,感觉着无法逃脱的宿命却又无比天真地期待爱情。她笔下不让爱人背负罪责的暖暖,满身是伤的蓝,安和安生,畸形执著的未央,对爱情狂热得几乎毁灭的南生。无一不是她自己。尽管很多是幻想,还有很多是往事。对我来说,够了。那些文字可以在睡前轻轻的拍打着我,直到那些相通的部分,纵容出我的眼泪。
  与带着作品上门造访编辑的张爱玲不同,安妮的写作,起源于一种需要。那时的她,还是一个被父母养在家里的孩子。就像很多同龄的人一样,有着早熟而执著的感情,感觉到很多必须却不能面对面的倾诉。我想成名作《告别薇安》绝对不是她的第一篇作品,只是在网恋开始泛滥的年代,她的异类观点掀起了波澜,进而是广泛的关注。等她走进传统媒体的时候,已经在网路上有了相当的影响。倾诉的需要注定了她走的是跟张爱玲完全不同的路,写的是完全不同的字。文字以外的安妮是低调的。谙悉她容貌和生活的人寥寥无几。人们也无从在文字以外了解她。
  她们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因为时代完全的不同。在张爱玲时代,没有任何的作家是她那样敢于招摇和作秀的。年轻的张爱玲,在她老道精妙的小说之外,流露出真性情而自我的个体。因而获得了成功和轰动。在今天,许许多多人都恨不得脱光了衣服作秀出名的时代,安妮的低调像苔藓一样蔓延开来,在阴暗或者潮湿的角落获得了共鸣。网络是她成功最大的载体。而如今她也如同五十年代的张爱玲一样,完成了转变,脱离了曾经给她光芒的世界。现在网络之于她,不过是家门前的另外一个邮箱。
  对张爱玲的阅读,我已经永远的停留在了那个层次上。学校图书馆四卷本的张爱玲文集里的小说我都看过。散文也有所阅读。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被评论者认为最言情的《十八春》和《多少恨》。《多少恨》让我难过到不能呼吸。因为自己终究是喜欢完满的女子,看到别人冷酷的叙述残忍、活生生地拆散姻缘,当然不能平静。喜欢《十八春》前半部分曼祯和世钧的恋爱,那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是经过爱情喜悲之后,张爱玲的另一种突破,只是她自己多少是不屑的。
  对安妮的阅读仍然继续。只要她还在写。只要她和我都没隐藏所有的往事,走进宿命安排的结局。对她的阅读在我而言是一种对生命的阅读。我能看见她的真情,执著和绝望。我在文字里可以想见她在深夜独自写作和哭泣,或者站在满天星斗之下低声说这个世界不符合我们的梦想。曾经和她感觉到的一样,每走完一段路都害怕回过头一切都是空的,那种惶恐。
  安妮说过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语言是有选择性的,对于被选择的那部分读者来说,犹如当头一棒。其实任何人的语言都是有选择性的,只是所给的范围有大有小,被选择的人有多有少。这么久了,张爱玲无疑曾经拥有过比安妮更多的阅读者。但是你不能否认在那群人中除了被选择者还有太多浮华的观光客。安妮在这个时代蔓延开来也遭到不少的抵触,但是读懂了她的人,在寂寞的深夜里,用同样绝望的姿势与她相互安慰。
  张爱玲是过去式。我对她的景仰、尊重和喜爱之余,始终没有共通。安妮是跟我同在一个时间平面的人。我走在也许是安妮走过的路上张望甚至流连。但我知道我始终是我自己。
其他文献
蔡其矫心目中的少女,是美丽而脆弱的;我想,作家王炳根眼里的蔡其矫,是个毕生与少女为伴、以恋爱为诗的诗人。所以,作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以“少女万岁”为题。再也没有比“少女万岁”这四个字,更能准确、精辟地概括诗人蔡其矫精彩的人生了。  《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诗人充满爱和诗性的内心世界的门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真实、完整的诗人形象。  王炳根是有幸的,他得到了诗人的信
期刊
这一天。下课后,我们夹着课本,三三两两穿过校道,向宿舍走去。校道两旁是很整齐的樱花树,有一人多高,宽宽的树冠,花期将过,树下铺着一层粉红的花瓣,绵延而去,如同柔软的地毯。风一起,花毯像云彩般飘荡而起,在低低的空中袅袅一阵,然后徐徐落下。太阳偏西,温和的阳光给这一切涂上一层迷幻的色彩。在这富有诗意的校道上行走,心境是很好的。  从校道尽头插入,是一条被法国冬青树覆拥着的林阴小路,经过这条幽静的小路,
期刊
一、忍不住了就写写    樊瑞青(以下简称樊):你从事写作已经多长时间了?记得你好像是去年才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诗歌,请问,以前你都进行诗歌写作么?除了诗歌还进行什么体裁的写作呢?  莫小邪(以下简称莫):一年多吧,去年开始到文学网站玩。以前写点随笔。  樊:看你现在的写作成绩算进步很快的。为什么要进行诗歌创作呢,出于什么初衷?  莫:消磨时间,还有某些人对我情感上的影响。  樊:除了写作,在日常生活
期刊
对话时间:2004年4月28日  对话地点:鲁迅文学院  参加人员:《海峡》月刊——吴晨骏  鲁迅文学院——邱华栋、柳营、杨目、钟求是、胡学文、徐岩、庞余亮    吴晨骏:我有不少朋友曾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过,但外界对鲁迅文学院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今天主要请你们谈谈到鲁院学习的看法。你们怎么看待鲁迅文学院的教学及其效果?鲁迅文学院的历史和现状如何?鲁迅文学院对中国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到鲁院上学,对你们本
期刊
林荔婷,1988年12月出生于秀美的海坛岛,笔名明川启哲,现为高中生。把文学当做慰藉心灵的甘泉。    在这个年代没有人允许一个像我这样的学生总是走进影像店租那些在某些人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影碟,而我一直这么做着。我活在这个世上只热爱过两样东西:一是书架上大大小小的书;二便是电影。  可这是一个所有热爱常常被时间埋没的年代。我微笑着,却悲哀。  那天我走过那些被世俗沾染得艳丽无比的影碟时,我对老板说我
期刊
这样仗势欺人的热烈的花,没有芳香,只有颜色形容及阵势。春天被宠爱得无以为继。可以深情直至溃不成军,这样破罐子破摔般的放肆,意兴阑珊的颓唐。  他们路过一家卖瓷盘卖花瓶的小店铺。她犹豫再三,买下一面镜子。处理做旧的木边框上有手工用水粉绘了小花小草。一朵暗红的独自伤怀的山茶。美得像山茶。她说,我要每天对着这朵山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越来越老。花两百块买下那面镜子,一路都扛着它走。镜子很轻。她走了一半,就
期刊
爱一个人,就是爱着自己在爱情里面的样子。是和爱情的本来面目,一点都不相关的样子。  她穿印第安图案的羊毛裹裙,紫色嬉皮T恤,黑色鱼网袜,肮脏日本球鞋。头发剪得很短,染了淡黄色。失语症男人俯下脸去亲吻贴在小腿上的丝袜。曲线清瘦的小腿,像少女一样。她在公路边上的暗淡灯光里躲闪。突然眼皮上都是羞涩的胭脂。  我说,你以前的女朋友从来不穿这样的丝袜子吗?  他说,她总是要么光脚,要么用鱼网袜配球鞋。这是坏
期刊
1    阿可总是喜欢拍着我的头说:“小丫头,怎么还长不大,总是让我担心?”而我总是不留情面地甩开他的手说:“怎么,你烦我呀!”然后头也不回地走,等他追上来向我“道歉”。  阿可总是像大哥哥那样细心照顾着我,所以我常拍着他的肩膀说:“长大了,我没人要,你就娶我得了!”阿可说:“暴力女,谁要你呀!”然后我就用我九成的掌力“啪”的一声打在阿可背上,随后便是一声惨叫,我才会满意地收手。冬天,他总是会带一
期刊
她的散文,有几分淡然和清新,像山中的兰花草安安静静地选择为自己开放。她的小说却是灵魂深处最痛苦的焦灼和迷失,把一个个悲剧用自己的视角诠释。  那个下午,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读完了安妮宝贝的新作《彼岸花》。  在略显阴郁的文字中有令人窒息的瞬间,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写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这就是安妮。从《告别薇安》开始感受安妮,然后读她的《八月未央》和《彼岸花》,始终在脑海中浮现的词语是“边缘光影”
期刊
危险的美感,注定了一种类似于虚无的追逐方式。这是已经和结局无关的激情。不停地行走。一边走,一边让美和时光从灵魂里刷刷掠过。好像在风里行走。明知一无所获,但心有豪情。  在开往金边的船上,有一个新西兰的女孩生病了。  她和她的男友一起来,带着自行车,在越南骑车旅行,然后准备到柬埔寨。因为劳累和疾病,改为乘船。天气持续的高温。她的脸颊绯红,躺在船舱里的长椅子上。  我们有6个人左右。船上的大部分位置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