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打破传统的课堂,展示新课程标准理念转变下的语文课堂。那是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是学生能够质疑和争辩的课堂;那是体现老师的自身魅力,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脑力劳动的课堂;那是让学生快乐而享受学习过程并有所获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老师;教学;理念;转变;学生;有效
为什么?总听到有老师这样说:“初一的学生是有举手的,初二的学生是半举手的,初三的学生是缩着手的。”
朋友们,你看到了吗?课堂上那一双双眼睛不是发亮的,而是暗淡无光的;你看到了吗?你的学生不是满怀期待的,而是萎靡不振的,是机械的,是无奈的……
因为那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那不是学生期待的课堂,那不是学生理想的课堂。而要想实现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关键是理念的转变。
打破传统的课堂,展示新课程标准理念转变下的语文课堂。那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是学生能够质疑和争辩的课堂;那应该是体现老师的自身魅力,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脑力劳动的课堂;那应该是让学生快乐而享受学习过程并有所获的课堂。……课程标准下理念的转变引领高效的课堂。
一、新课程标准下理念转变之教学形式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像蔡明老师在“生态语文”中所说,“生态课堂的研究者们坚持课堂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同时,赋予孩子们课堂上五大权利: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自选学习内容和安排活动的权利;偶尔出错或‘越轨’的权利;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权利。”那么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是学生能够质疑和争辩的课堂。记得在脱产培训之暨阳湖实验学校实习期间,我们的教员卢老师让我们就名著《水浒传》的教学进行了文学沙龙座谈的尝试,以沙龙座谈的形式让学生就水浒中自己喜欢的或不喜欢的人物以及一些印象较深的情节进行畅谈,充分让学生自由表达和展示,接着让学生就自己在水浒阅读中有疑问的,不懂的自由提问,由在座的几位嘉宾老师——卢老师、帅老师、石老师等一解答,学生较为活跃,反响也较好。这样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新型课堂实现了学生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以及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因而它也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全面拉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并能拓宽学生的理解力与知识面。这样的课堂无疑老师才能向之拿效率。
二、新课程标准下理念转变之教学风格的转型
蔡明老师还说:“生态的课堂是常态的课堂,是真实、自然、本色的学习课堂。”黄厚江老师也在《语文课的“三味”和“诗意”》中提到:“教师自身的‘味’。有句俗语叫‘出马三相’,是说唱京戏的一个亮相,行家就会做出准确评价,就能看出来味道的正与不正,一句道白,便会赢得满堂彩或倒彩,那是懂行的观众听出了味道的正与不正。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也有个‘出马三相’。—是‘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相’,不仅要吐字准确,用语,语气充沛,更重要的是要有语文教师的味儿,出言吐语,说的是语文教师的行话,用的是语文教师的腔调,情由之出,理由之明,物由之现,法由之得,一开口便有浓浓的语文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当然除此之外,加点幽默诙谐与风趣,以老师自身的语文语言魅力焕发出学生的热情、激情、兴趣,让学生愿意来学,愿意跟着你学,心甘情愿、满怀热情地跟随你的引领。这样的语文引领者能“忽悠”得了学生,能“hold”得住学生,能“给力”学生,而一改以往的一味严谨、古板,使得课堂立马如行云流水。我对上次脱产培训期间的一位老师记忆犹新,他的一次实践课上,往往能够三言两语就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学生活跃,小手举得高高的,他们都是发自内心地展开笑脸跟随着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一路前行,整个课堂充满着快乐的氛围。他是如此的幽默风趣,与学生打成一片,又是如此充满语文智慧,用美妙的汉语在笑声中一路引领,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一路享受、如沐春风。我想既然这位老师能够让第一次见面的学生如此全身心毫无保留地配合,那我想平时他带班的学生应该会怎样地喜欢这位老师,会怎样地融入他的课堂?我想他应该是绝不会看到学生的不耐烦、颓废、无奈……因为他的课堂永远是—派生机,轻松舒畅而充满快乐与活力。新课改下老师定位与风格的转型,也给学生带来了一汪春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脑力与激情,这无疑会产生高效率。
三、新课程标准下理念转变之教学场所的动态化
一次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文中写他曾带领学生全国旅行,让学生充分感知祖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于切身感受中理解知识、体会情感。这让我想起了在上海参加的“本色语文”活动期间,孙绍振老师也讲到他曾带领他的学生去敦煌欣赏感受敦煌艺术宝库的魅力,去玉门关感受“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境,学生在充分体验和感知下自然而然理解了很多他们在教室这一狭小天地中所不能充分理解的知识。这比你在课堂拼命灌输和渲染这种情感要好得多得多,在这种体验下甚至是无需老师言语的,学生自可获得。还记得有一部电影《音乐之声》,讲的是—位实习修女做男爵家的家庭教师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男爵家有六七个小孩,男爵对他们实行军事化管理,孩子是害怕才服从,而修女对他们实行另一种教学模式,带他们外出游玩,在唱歌跳舞中教授知识,孩子是在快乐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获取知识。这样孩子更愿意去学,对知识学习也充满兴趣与热情,掌握的也更牢固。这让我觉得既然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与人为本的理念,那么我大胆想象语文课堂可以全面放开、尊重学生的身心,完全可以是不定场所的,而不仅仅是束缚在教室里。可以在草地上、花坛边、阳光下、旅游中……“实践出真知”啊!
这一幕幕都向我们诠释了新课程标准下理念需转变、模式要转型、形式可多样……这样方可引领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老师;教学;理念;转变;学生;有效
为什么?总听到有老师这样说:“初一的学生是有举手的,初二的学生是半举手的,初三的学生是缩着手的。”
朋友们,你看到了吗?课堂上那一双双眼睛不是发亮的,而是暗淡无光的;你看到了吗?你的学生不是满怀期待的,而是萎靡不振的,是机械的,是无奈的……
因为那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那不是学生期待的课堂,那不是学生理想的课堂。而要想实现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关键是理念的转变。
打破传统的课堂,展示新课程标准理念转变下的语文课堂。那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是学生能够质疑和争辩的课堂;那应该是体现老师的自身魅力,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脑力劳动的课堂;那应该是让学生快乐而享受学习过程并有所获的课堂。……课程标准下理念的转变引领高效的课堂。
一、新课程标准下理念转变之教学形式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像蔡明老师在“生态语文”中所说,“生态课堂的研究者们坚持课堂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同时,赋予孩子们课堂上五大权利: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自选学习内容和安排活动的权利;偶尔出错或‘越轨’的权利;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权利。”那么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和展示的,是学生能够质疑和争辩的课堂。记得在脱产培训之暨阳湖实验学校实习期间,我们的教员卢老师让我们就名著《水浒传》的教学进行了文学沙龙座谈的尝试,以沙龙座谈的形式让学生就水浒中自己喜欢的或不喜欢的人物以及一些印象较深的情节进行畅谈,充分让学生自由表达和展示,接着让学生就自己在水浒阅读中有疑问的,不懂的自由提问,由在座的几位嘉宾老师——卢老师、帅老师、石老师等一解答,学生较为活跃,反响也较好。这样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新型课堂实现了学生自由表达与展示的权利以及随时质疑和争辩的权利。因而它也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全面拉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并能拓宽学生的理解力与知识面。这样的课堂无疑老师才能向之拿效率。
二、新课程标准下理念转变之教学风格的转型
蔡明老师还说:“生态的课堂是常态的课堂,是真实、自然、本色的学习课堂。”黄厚江老师也在《语文课的“三味”和“诗意”》中提到:“教师自身的‘味’。有句俗语叫‘出马三相’,是说唱京戏的一个亮相,行家就会做出准确评价,就能看出来味道的正与不正,一句道白,便会赢得满堂彩或倒彩,那是懂行的观众听出了味道的正与不正。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也有个‘出马三相’。—是‘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相’,不仅要吐字准确,用语,语气充沛,更重要的是要有语文教师的味儿,出言吐语,说的是语文教师的行话,用的是语文教师的腔调,情由之出,理由之明,物由之现,法由之得,一开口便有浓浓的语文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当然除此之外,加点幽默诙谐与风趣,以老师自身的语文语言魅力焕发出学生的热情、激情、兴趣,让学生愿意来学,愿意跟着你学,心甘情愿、满怀热情地跟随你的引领。这样的语文引领者能“忽悠”得了学生,能“hold”得住学生,能“给力”学生,而一改以往的一味严谨、古板,使得课堂立马如行云流水。我对上次脱产培训期间的一位老师记忆犹新,他的一次实践课上,往往能够三言两语就调动起学生的激情,学生活跃,小手举得高高的,他们都是发自内心地展开笑脸跟随着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一路前行,整个课堂充满着快乐的氛围。他是如此的幽默风趣,与学生打成一片,又是如此充满语文智慧,用美妙的汉语在笑声中一路引领,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一路享受、如沐春风。我想既然这位老师能够让第一次见面的学生如此全身心毫无保留地配合,那我想平时他带班的学生应该会怎样地喜欢这位老师,会怎样地融入他的课堂?我想他应该是绝不会看到学生的不耐烦、颓废、无奈……因为他的课堂永远是—派生机,轻松舒畅而充满快乐与活力。新课改下老师定位与风格的转型,也给学生带来了一汪春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脑力与激情,这无疑会产生高效率。
三、新课程标准下理念转变之教学场所的动态化
一次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文中写他曾带领学生全国旅行,让学生充分感知祖国的风光,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于切身感受中理解知识、体会情感。这让我想起了在上海参加的“本色语文”活动期间,孙绍振老师也讲到他曾带领他的学生去敦煌欣赏感受敦煌艺术宝库的魅力,去玉门关感受“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境,学生在充分体验和感知下自然而然理解了很多他们在教室这一狭小天地中所不能充分理解的知识。这比你在课堂拼命灌输和渲染这种情感要好得多得多,在这种体验下甚至是无需老师言语的,学生自可获得。还记得有一部电影《音乐之声》,讲的是—位实习修女做男爵家的家庭教师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男爵家有六七个小孩,男爵对他们实行军事化管理,孩子是害怕才服从,而修女对他们实行另一种教学模式,带他们外出游玩,在唱歌跳舞中教授知识,孩子是在快乐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获取知识。这样孩子更愿意去学,对知识学习也充满兴趣与热情,掌握的也更牢固。这让我觉得既然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与人为本的理念,那么我大胆想象语文课堂可以全面放开、尊重学生的身心,完全可以是不定场所的,而不仅仅是束缚在教室里。可以在草地上、花坛边、阳光下、旅游中……“实践出真知”啊!
这一幕幕都向我们诠释了新课程标准下理念需转变、模式要转型、形式可多样……这样方可引领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