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演化博弈的中国劳资关系历史演进路径分析(1840-1956)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iang_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1840—1956年间中国劳资力量不平衡的现实,以及中国共产党劳资政策对劳资关系演进的重要影响,在经典的非对称"鹰鸽博弈"模型基础上引入劳资力量对比系数以及劳资政策影响系数,构造出符合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劳资关系演进特点的劳资博弈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其演进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劳资力量对比状况、劳资政策效果以及劳资双方"背叛"收益的水平均会影响劳资博弈进化稳定策略(ESS)的选择,尤其是劳资政策的效果,对劳资博弈稳定策略的演化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40—1956年间中国劳资关系演进的历史事实验证了这一结论.因此,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实现劳资合作的目标,就必须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
其他文献
随着《半岛哈里哈气》等作品问世,张炜的"儿童文学"创作成为重要的文学现象.张炜以"童心"为方法的创作特点,决定了这些作品既有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面,也有超出"儿童文学"固有概念范畴的一面,与他先前的创作共同构成了以"童心"为思想和审美内核的创作谱系.张炜在创作中塑造了拥有"童心"的人物形象,以"童心"观照了自然,借"童心"彰显了道义.由此"童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灵状态推动了作品情节的发展,同时作为一种精神立场赋予了作品别样的深度,另外还使得作者得以建构以"童心"为核心的审美范式.张炜将"童心"作为方法
作为环境公共利益的代表主体,检察机关负有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职责,地方检察机关和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均得提起跨区域环境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两类。我国检察机关改革实践表明,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权的设置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为将我国检察机关跨行政区域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到实处,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合理确定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地位、创设跨省市两层级检察机关、重新构建检察机关司法管辖区域以及促进跨行政区域检察机关之间协同配合。
魏晋南北朝铜香炉可分为熏炉和熏斗两大类,总体上为汉代铜香炉样式的延续和发展,而形制有所简化.装饰艺术方面有所创新,融合新的时代因素,与同时期的其他生活家居用品风格配
党的思想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相伴而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相辅相成,是全党思想统一、政治团结、行动一致的重要保证,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回顾百年大党的思想建设历程并厘清思想建设的主要特点,总结把握党的思想建设的成功经验与重要启示,对于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强化党的思想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持续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壮大,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性别平等与性别红利之间的关系,从结构和文化规制视角检视性别红利实现的现实困境,探讨性别红利的实现条件与激励路径.应充分认识女性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以国家治理的站位来审视性别平等和性别红利;应从制度、服务、组织等方面共同发力,消解职场的性别区隔与歧视,推动社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降低女性的育儿成本,形成有利于激发性别红利的社会生态,助推"人尽其才"的强国战略;激发性别红利,必须避免工具化、人手化、精英化等倾向,推动两性共同发展进步.
文献记载古蜀国有先蜀、后蜀两个时期,先、后蜀之间是缺乏文献记载的无王时期.先蜀有“蚕丛—柏灌—鱼凫”三代,后蜀有“杜宇—开明”两朝.就考古学文化而言,先蜀相当于夏商
2019年,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调查队在青海省民和县寺沟峡内发现了 4幅6组个体102个岩画,并对岩画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测绘和数字化扫描.从整个岩面的制作技法来看,有直接磨刻法和
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于2019年10月30日接受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邀请,围绕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分享了他的看法.他从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为何常常会被忽视谈起,主要探讨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及其后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和影响,以及如何看待恩格斯与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一些差别等.他认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与马克思共同开创了唯物史观,还依据现实的需要阐发、传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党建学科作为一个新设置的二级学科,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是界定学科属性,基本属性"姓马",根本属性"姓党",这两大学科属性是该学科区别于同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的鲜明特征."姓马"和"姓党"两大学科属性对明确党建学科的学科定位、凝练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做好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搞好社会服务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党建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展开都必须体现"姓马""姓党",不能背离这两大学科属性.
中国自古就有“闻道”与“问道”的传统。综观人类历史,不难发现,文化创新与理论创造其实就是在不间断的“闻道”过程中展开的,也是经由“闻道”的洗礼,进而展开“问道”的探究,逐渐丰富社会认知,升华价值思考。由此出发,中国古代社会形态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亦可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