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性早已深入人心。传统的语文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积累了许多有效的宝贵的经验。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来,广大的语文教师响应国家的号召,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了许多有力的改革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现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为对新课标的片面理解,新老观念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得许多语文教师无所适从。怎样正确理解语文新课标,怎样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我想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现在的语文教师都是过去学校培养出来的,在身上留下了许多应试教育的烙印,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超越,需要突破头脑中许多固有的观念,勇于改掉许多由来已久却不一定正确的处事方式。只有教师具有了改革的勇气,才能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标,而不能只学习其表面,断章取义,流于形式。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语文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和时代的反映,因此,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工作才会与时俱进。
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准则。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进行机械的解题训练,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培养能考高分的人。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说,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对象是人,我们的职责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这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把要讲的内容按程序设计得天衣无缝,包括提什么问题,学生该怎么回答都已经预先设计好了,上课时就根据教案照本宣科。教学模式也基本千篇一律,先是认读生字,接着分析课文,把一篇篇完整优美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失去德育的光辉和美育的魅力。更有甚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只能按照参考书的标准答案回答,稍有出格便被认为是错误。上课时,学生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勤做笔记,课后背笔记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最终导致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地想,积极地探究,频繁的交流,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多言堂”。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而发生改变,由过去课堂中唯一的“演员”变成“导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曾经有一位学者指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由一些富有个性的公民组成的。新课标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分析课文时,要允许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意见;学生回答问题,要容忍其独特甚至怪异的答案,学生写作,要引导其说真话、抒真情,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切忌说假话、空话、套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有创意的设计。首先,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学生创新的典范;其次,要结合语文教学,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养成创新的习惯,具备创新的能力。
五、要合理开发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新课标认为,课本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怎么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如针对情节性较强的课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针对优美精彩的课文或段落,可举行朗诵会,对于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合理分组予以探究。课外教学资源,教师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如引导学生借阅图书,参观名胜古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采访当地名人等等。每种活动,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特别地,电脑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够使语文更逼真、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我们不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运用多媒体教学。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要内容。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要牢记这一宗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语文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一、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现在的语文教师都是过去学校培养出来的,在身上留下了许多应试教育的烙印,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超越,需要突破头脑中许多固有的观念,勇于改掉许多由来已久却不一定正确的处事方式。只有教师具有了改革的勇气,才能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标,而不能只学习其表面,断章取义,流于形式。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语文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和时代的反映,因此,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工作才会与时俱进。
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准则。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进行机械的解题训练,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培养能考高分的人。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说,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对象是人,我们的职责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这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把要讲的内容按程序设计得天衣无缝,包括提什么问题,学生该怎么回答都已经预先设计好了,上课时就根据教案照本宣科。教学模式也基本千篇一律,先是认读生字,接着分析课文,把一篇篇完整优美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失去德育的光辉和美育的魅力。更有甚者,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只能按照参考书的标准答案回答,稍有出格便被认为是错误。上课时,学生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勤做笔记,课后背笔记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最终导致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地想,积极地探究,频繁的交流,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多言堂”。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而发生改变,由过去课堂中唯一的“演员”变成“导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曾经有一位学者指出,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由一些富有个性的公民组成的。新课标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分析课文时,要允许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意见;学生回答问题,要容忍其独特甚至怪异的答案,学生写作,要引导其说真话、抒真情,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切忌说假话、空话、套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有创意的设计。首先,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学生创新的典范;其次,要结合语文教学,创设有利于创新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养成创新的习惯,具备创新的能力。
五、要合理开发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新课标认为,课本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怎么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如针对情节性较强的课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针对优美精彩的课文或段落,可举行朗诵会,对于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合理分组予以探究。课外教学资源,教师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如引导学生借阅图书,参观名胜古迹,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采访当地名人等等。每种活动,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特别地,电脑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够使语文更逼真、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我们不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运用多媒体教学。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要内容。广大的初中语文教师,要牢记这一宗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语文教学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