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投资进入资本运作时代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i9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以来,进入中国的外资逐步从规范性的跨国公司所引领的实业型绿地式投资转向金融性投资及以资本运作为主要模式的投资。面对这一新变化,不可笼统地谈国家经济安全,从而设立外商壁垒。相反,政府应当调整引资思路,鼓励外商来中国创造财富,而避免由此导致社会财富的流失。为此,必须建立对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运行方案的审查机制,并尽快出台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法律;此外,需要针对不同行业制定具体的民族企业保护时间表。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l)的巨大磁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与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调整思路,作出积极回应。
  
  FDI:从实业投资阶段到金融资本投资阶段
  
  外商直接投资于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资主体一般规模较小,尤其以港澳公司为主。第二阶段从1992年开始,到2004年结束,其间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规模迅猛增加,大规模的、规范性的跨国公司逐渐取代了小规模的、非规范的港澳台企业。2005年以来,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新的趋势,即从规范性的实业投资逐步转向金融性投资及以资本运作为主要模式的投资,显示外商直接投资正向第三阶段演化。
  第二阶段的外商投资,可以用实业型和绿地式投资来概括,即,它们主要是投资于实际生产部门,并且绝大多数投资的方向是建立新的生产能力和设施(国外所说的绿地投资),而不是购买已有企业的产权。这个阶段外商投资者的突出特点是他们在技术和管理上相比内资企业具有相当的优势。这些外商通常是经营规范、管理经验和技术理念丰富并且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这些技术和管理的优势自然成为它们的立足之本。与技术和管理优势并行的是它们强大的资本优势。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中国经济中,资本相对稀缺,因而,具有强大资本后盾的大公司进入中国后往往能发挥巨大的优势。以徐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为例,当年美国卡特皮勒公司(Caterpillar)与徐工合作后,尽管卡特皮勒公司具有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但由于其技术以及产品不完全适应中国市场,尤其是成本过高,很长时间以来,合资公司的经营效益并不好,但是,卡特皮勒公司依据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坚持与徐工合作,用它的资本优势弥补短期的经营亏损。这种强大的资本优势,在中国经济中的竞争力是相当明显的。
  在这一阶段进入中国的外资,往往得到特别的优惠待遇,受了中国各级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其原因恐怕并不单单在于技术优势和资本优势。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黄亚生教授在最近的一本书中把这一现象归结为中国经济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这当然是不可排斥的一个因素。笔者最近从事一项研究时发现,这一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公司经营的规范性。这些经营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司,不会因为贪图短期利益而违反中国政府的一些明文规定,或是违背其长期遵循的商业原则。这实际上是任何成功大公司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中国本土成功的大公司,也正在逐步形成自己规范运作的模式。这里并不是说外国公司天生比中国的公司强,只是说,这一阶段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具有相当的规范性,比如在遵守中央和地方的法规,在纳税、劳动用工的标准、环境保护的标准等各个方面,它们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违反国家规定,丧失其国际上的名声。这虽然抬高了运行成本,但从长远上讲,这些企业更容易得到市场的信赖,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感情上乃至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也会受到合作伙伴的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相对规范的运作,推动了中国企业制度的发展。
  根据笔者的分析,2005年以来,外商投资中国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特点是,现在正在进入中国的外资,或者说最具有代表性的外资,不是以制造业或者实业为基础的公司,而是金融资本。所以,这个阶段可以称为金融资本投资阶段。
  这一阶段中有代表性的投资者,包括投资于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收购徐工企业的凯雷集团等私募基金以及各种地产基金。金融资本直接看重的并不是中国广阔的市场或者廉价的劳动力,而是金融回报,而且往往是比较短期的金融回报。它们看到的是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看到的是中国土地价值的空间,也看到了在中国通过企业重组、企业兼并甚至企业破产等资本运作所带来的潜在巨大利润。此类公司往往并没有技术和管理的特殊技能,相反,他们的投资方向经常是购买已经形成的资产,因此,其投资不是绿地投资,而是“金色投资”(类似购买即将成熟的庄稼)。
  由于这一部分资金往往本身没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它们追求回报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因此,从规范性的表现上也往往不如有多年传统的实业性跨国公司。比如上文所提及的凯雷集团,他们公开宣称其经营目标就是要在近期或者中期内帮助徐工上市,找到下家。他们的第一经营目标并不是徐工的长远发展。对于一家金融投资性公司,这无可厚非。这也是现代金融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一类资本经营类公司。但对于当今中国的企业而言,无条件接纳金融投资者,其中所蕴含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引进外资应注意防止财富流失和适度保护民族企业
  
  面对外商投资的新变化,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面对外资投资的新时代,不应该笼统地谈国家经济安全。事实上,国家经济安全这一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在学理上和政策操作层面都非常难以界定。相反,需要明确几个基本的政策目标。
  第一个目标就是要鼓励外商投资创造财富,防止财富的流失。吸引外商投资,本质上应当是鼓励外商来中国创造财富,要真正吸引到拥有独特投入要素的投资者,而不是财富的瓜分者(见上期本专栏文章)。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一部分资本运作类公司的行为目标是短期的,即获得短期的高回报,这往往会导致社会中的总体财富没有改变甚至减少,而只有个别公司的财富上升。这种社会财富流失的原因是很多的,一个常见的情况是本地资产出售的价格不合理,导致低价出售。这一般源于竟购者数量有限。另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由于外商兼并之后造成的市场竞争程度下降,导致了消费者福利下降。这种例子在国内外比比皆是。比如在同一个行业的若干家企业兼并之后,所有企业的总体利润将上升,而整个社会的福利往往下降,因为消费者剩余是下降的。因此,为避免这种现象,中国必须尽快出台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相关法律。
  第二个目标就是要给民族企业一定 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中国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巨大的市场,这一市场能支撑起一大批本土化的大型企业。就像当年美国本土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带动福特和通用汽车的高速成长一样,中国市场应该能支撑起一大批类似于奇瑞、华为和中兴通讯这样的民族企业。这类企业在建立的早期需要一定的保护,但应当注意的是,这种保护一定不能是无限期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之内给民族企业一定的发展空间,无条件的保护恰恰反会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这两个目标如何落实转化为具体政策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政策就是,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运行方案要有审查机制。如果外资购买某一民族企业的目的就是关闭停产、解雇工人,那么就要谨慎对待。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各国都是通用的,比如,当年东西德合并之后,对于外商投资有明确规定,如果外商并购了现有的东德企业之后承诺扩大就业,那么它的竟价可以降低。
  第二,要建立一套对内、对外都适合的反垄断法,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个反垄断法要考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全球化背景下,国外企业在很多情况下都对国内企业有影响,比如中国市场即使只有一家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它也未必就是垄断,因为还有进口产品的竞争。这种反垄断法应该是对国内外市场统统适用的,因为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是对不同行业要制定具体的民族企业保护时间表,比如对于通讯行业,在5年内不允许兼并或者在5年内逐步放开兼并。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是相当普遍的。事实上,中国在国外市场准入的问题上,是走在世界各国前列的。这也是在最近受阻的多哈会谈中,中国政府应该反复强调的一个卖点。中国政府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是非常开放的,所以,对于若干主要的支柱性行业给出保护本土行业的时间表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且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幻想我们在每一产业都有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仅是极其不现实的,而且是不合理的,这违反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这一点,美国、日本、德国这样经济发达的大国也做不到,这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到底哪些行业和企业可以做大,本质上讲,还是一个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的过程。政府能做到的就是给各个行业和企业相同的有限的机会,让市场的竞赛逼出真正有实力的产业和企业。这才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要求。在经济安全的口号下,无限制地保护民族企业,盲目设立外资并购壁垒,必然会延缓中国经济发展,乃至坐失经济全球化的大好时机,如此,危及的不是经济安全,而是民族复兴的大事。
其他文献
比较1994年1月到2006年7月的中国A股指数和道琼斯全球指数可以发现,A股的波动性要远大于道琼斯全球指数。在这段时间内A股指数的收益率年化标准方差高达50.53%,而同期道琼斯全球指数收益率年化标准方差只有13.95%,两者有巨大的差异。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投资A股的风险要比分散投资于全球的股票市场高。而在收益率方面差异并不明显,A股年化收益率为6.25%,略高于全球指数的5.92%的年化收益率
期刊
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使得创维在黄宏生入狱后仍持续壮大;光明乳业的品牌危机,则可能与其高管激励方案失衡有关。针对职业经理人和家族经理人,家族企业需要不同的激励方案,对前者可采用锦标赛式薪酬设计,对后者需确保其股利与股权继承,如果家族使用信托方式持股,则需给予后者更多的薪酬回报作为弥补。    创维的经验:激励经理人大有必要    一家企业的经理人,无论是创办者的家族成员还是非家族成员,只有获得合理的
期刊
自1991年为欧米茄开辟中国市场以来,务实勤勉的卢克勤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2002年带领这一品牌超越雷达,成为中国进口手表的销量冠军;至今,欧米茄在中国仍以超过20%的市占率稳坐头把交椅,并为斯沃琪集团贡献了1/5的收入,其利润更占集团的近半壁江山。近年,随着销售重心转向新兴市场,欧米茄的策略越来越多受到中国市场的影响,已完成中国市场布局的欧米茄,正着手升级在华店面、优化经销网络,以从“量变”
期刊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发财梦,做发财梦的原因是周边不断涌现发了财的人。其实,看看基尼系数就知道了,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上升到0.47,在亚洲仅决于菲律宾,并超过了所有的欧洲国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9。  基尼系数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在2003年跨越1000美元后,现在已经超过1700亿美元,GDP总量则在过去10年增
期刊
汽车产业链的带动效应巨大。据统计,汽车业每增值1元,就会给上游行业带来0.65元的增值,更会给汽车服务行业带来2.63元的增值。    汽车服务业开始进入膨胀性增长期    首先,国内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国际经验表明,汽车消费呈典型的S型曲线:社会一旦形成汽车进入家庭的消费热点,就会在不同的消费群体中逐层扩散。国内2002-2003年的井喷很大程度上是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城市的极高收入人群启动了
期刊
历史经验表明,资本大量流入且银行体系相对比较脆弱的情况下,经济稳定就会存在较大的威胁。如果与世界上历次金融危机的情况相比,目前中国资本流入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接近警戒水平。    受到资本流入冲击    1993—2002年的10年间,中国新增外汇储备2,669.6亿美元,而2003-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累计达到5,774.2亿美元,较1993-2002年的总和增长116.3%。中国强劲的资本流
期刊
除了上市公司的创始人,职业经理人同样面临集中股权投资的退出问题。事实上,职业经理人拥有的往往是上市公司的期权,若在职期间没有兑现收益,赶上因为业绩不利、股价低迷遭到辞退,便会面临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在比创业者风险更大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更需要及时将纸上富贵落袋为安。  根据我们的研究,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高管层普遍获得了数量可观的期权,但是,由于采取了不同的处置方式,这些职业经理人从中获取的财
期刊
相比之下,虽然施正荣与陈天桥已分别将IPO时所持股份减持了2.21%、7.41%,但我们很难从他们的减持中看到有计划的、制度化操作的迹象。与大部分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创始人一样,他们的财富主体仍表现为所持有的旗下上市公司股票。由于中国市场日新月异、竞争激烈,他们的公司尽管上演了快速成长的传奇,却也不乏业务快速衰退的风险。集中投资某一只股票,容易导致他们的财富水平随着公司业绩与股价的起伏
期刊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得到如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启示。首先,金融业落后也会挨打。鸦片战争中,中国数倍于英国的GDP却被打败,原因之一是当时中国没有资本市场,  中央政府缺乏短期内整合资源的能力,而荷兰则因为金融业的发展称霸世界。其次,整合全球资源至关重要。郑和时代,中国因缺乏全球视野而丧失发展机遇。1992年,世界资本市场利率进入最低点,海外资金急于找出路,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加快改革开放,中国引资数额由
期刊
由于科技新贵们创业时所处的领域不同,因而很难对其创业技巧进行比较,但从个人财富管理的角度,或许可以考较出他们财技的高低。由于这些新贵的财富主要以所持旗下公司股权为主,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其减持或增持股票效果的考察,对其财技进行比较。    陈天桥、江南春、李彦宏:IP0抛售兑现创富成果    除沈南鹏之外,2004年之后上市的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普遍在IPO时就进行了套现。其中,盛大创始人陈天桥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