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7月,山西运城市基础教育考察团一行13人,在上海考察了上海市松江一中、松江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奉贤区实验小学等六所中小学校。通过介绍、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对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对运城市基础教育加速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4年3月,上海市17个区县同时通过教育部督导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市。一是建立了市级统筹、区县为主管理,各级职能部门协同落实的责任制度,成立了副市长任主任,市教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保局、市建交委等2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教育督导委员会,使政府主体责任制度进一步得到细化和落实。二是上海市确立了“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教育”的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坚持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坚持自主发展和资源共享相结合。三是确立了市级督政与区县政府自主改进相结合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机制。以上三项措施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创新机制,缩小校际、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
上海市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解决教育发展差距的问题,一种是“委托管理”新机制,政府出资购买专业服务,委托优质学校或教育中介管理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另一种途径是创新学校合作机制,形成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新机制;第三种途径是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度合作。上海市教委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与新城区和大型居住社区的学校实施捆绑办学,建立对口合作交流制度,城乡结对联动,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实质性支持。
三、师资保障,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队伍
为保障区域间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上海市出台了倾斜政策,针对郊区县人口大量流入、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实际,各区县编办、人社部门逐年增加教育单位的数量和编制总量,优先保证教师招录。同时出台了“骨干教师奖励基金”“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农村任教教师津补贴”制度,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同时,整合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刚入职教师、5年期青年教师和10年期成熟型教师分别制订不同的培养计划,着眼于全面提升郊区和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
四、全面育人,引导学校、社会、家长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上海市借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和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的经验,构建了上海市义务教育学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即绿色指标,从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以及学生跨年度进步指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以学生幸福成长指数为标志,真正实现“各级政府不以考试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校长不以班级考试排名作为评价老师的唯一依据,教师不以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的价值追求。
五、内涵发展,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近年来,上海市集中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引导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就近入学。为推进本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和内涵发展,推出了65所“新优质学校”。这类学校最重要的特点是:不挑生源,不集聚资源,不以分数排名为教育追求,从而引导每一所学校创建品牌和特色,多种举措把推进“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的理念落实到位。各校从实际出发,同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一校一品”,打造特色学校,体现了上海对教育公平的深层次追求,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交口称赞。
【启示与思考】
面对生机盎然、蓬勃发展、勇于创新的上海基础教育,我们一行人多次陷入深思:结合运城教育的现状,如何有效吸收先进经验,以更大的手笔、更大的魄力、更快的速度助推全市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1.政府主导统筹,勤政务实是关键
这是上海经验中最关键的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大命题,是事关民生的重头戏。特别是面对薄弱的小学教育,只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谋良策、肯作为,集中财力、物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均衡发展之路。要充分用好对县级政府督导考核等各项政策和即将实施的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计划,制定和创造良好的政策与条件,谋良策、肯作为,真抓实干。
2.学习上海教育审时度势、大胆改革的创新精神
上海教育固然得益于大都市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深厚背景,但更离不开上海教育人审时度势、智慧理性的创新精神。面对城乡学校的巨大差异,他们在小学和初中大胆探索“委托管理”制度、“联盟校”制度、“对口支援”制度,结合实际通过多种途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薄弱校办学水平。面对越减越重的学业负担,他们及时抓住“牛鼻子”,稳妥推进“学业绿色评价体系”。面对错综复杂的择校纠结,他们智慧回应百姓诉求,创建“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让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面对现状,我市正在实施的义务教育“对口扶持校”“捆绑发展制度”“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每年一度的教育质量督促评估等,与上海教育的多项政策不谋而合。
3.学习上海教育全面育人、内涵发展的敬业精神
我们考察的几所学校各具特色,但核心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不同学段的学校都从实际出发,把课程改革作为优质均衡发展的引擎,把学校作为改革的策源地,把课程研究和学生主体摆在改革的核心位置,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日常变化,以鲜明特色的办学造就富有个性的学生,在专业成长中提升教师的价值,在内涵发展中提升学校实力与品牌价值。相比而言,我市个别学校仍侧重于注重学生学业成绩、个别地方评估学校仍以学业成绩为主的做法亟须纠正。教育部门和学校校长、教师必须真正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合理引导,张扬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之才。
4.学习上海教育系统校长群体的专业素养和管理经验
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专业素养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品牌价值。此行参观的上海六所中小学校校长的专业素养令人叹服,他们共同具有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炽热如火的教育情怀、开放多元的办学视野、深度挖潜的研究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与管理能力。特别是外国语学校林敏校长集中外教育之长,整合核心课程,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组织能力培养等方面独具特色。该校的选修课程达300余种,社团29个,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选修课和社团活动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践,真正做到了重视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价值,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价值,使教育成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上海的校长们因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不为经济发愁,学校的场馆建设与设施设备增添,全由上级部门安排,学校的招生也全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校长的职责是全心全意抓管理、抓质量、抓特色、抓品牌。可喜的是,我们全市如上所述的校长正越来越多,校长的整体素质在市、县教育部门的努力下,在校长自身的追求过程中越来越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教育人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身优势,我们的教育必然会越办越好。
一、政府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4年3月,上海市17个区县同时通过教育部督导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市。一是建立了市级统筹、区县为主管理,各级职能部门协同落实的责任制度,成立了副市长任主任,市教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保局、市建交委等2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教育督导委员会,使政府主体责任制度进一步得到细化和落实。二是上海市确立了“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教育”的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坚持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坚持自主发展和资源共享相结合。三是确立了市级督政与区县政府自主改进相结合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机制。以上三项措施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创新机制,缩小校际、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
上海市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解决教育发展差距的问题,一种是“委托管理”新机制,政府出资购买专业服务,委托优质学校或教育中介管理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另一种途径是创新学校合作机制,形成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辐射新机制;第三种途径是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度合作。上海市教委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与新城区和大型居住社区的学校实施捆绑办学,建立对口合作交流制度,城乡结对联动,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实质性支持。
三、师资保障,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队伍
为保障区域间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上海市出台了倾斜政策,针对郊区县人口大量流入、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实际,各区县编办、人社部门逐年增加教育单位的数量和编制总量,优先保证教师招录。同时出台了“骨干教师奖励基金”“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农村任教教师津补贴”制度,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同时,整合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刚入职教师、5年期青年教师和10年期成熟型教师分别制订不同的培养计划,着眼于全面提升郊区和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
四、全面育人,引导学校、社会、家长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上海市借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和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的经验,构建了上海市义务教育学生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即绿色指标,从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以及学生跨年度进步指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以学生幸福成长指数为标志,真正实现“各级政府不以考试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依据,校长不以班级考试排名作为评价老师的唯一依据,教师不以学生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的价值追求。
五、内涵发展,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近年来,上海市集中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引导鼓励广大中小学生就近入学。为推进本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和内涵发展,推出了65所“新优质学校”。这类学校最重要的特点是:不挑生源,不集聚资源,不以分数排名为教育追求,从而引导每一所学校创建品牌和特色,多种举措把推进“办好家门口每一所学校”的理念落实到位。各校从实际出发,同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一校一品”,打造特色学校,体现了上海对教育公平的深层次追求,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交口称赞。
【启示与思考】
面对生机盎然、蓬勃发展、勇于创新的上海基础教育,我们一行人多次陷入深思:结合运城教育的现状,如何有效吸收先进经验,以更大的手笔、更大的魄力、更快的速度助推全市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1.政府主导统筹,勤政务实是关键
这是上海经验中最关键的一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大命题,是事关民生的重头戏。特别是面对薄弱的小学教育,只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谋良策、肯作为,集中财力、物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的均衡发展之路。要充分用好对县级政府督导考核等各项政策和即将实施的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计划,制定和创造良好的政策与条件,谋良策、肯作为,真抓实干。
2.学习上海教育审时度势、大胆改革的创新精神
上海教育固然得益于大都市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深厚背景,但更离不开上海教育人审时度势、智慧理性的创新精神。面对城乡学校的巨大差异,他们在小学和初中大胆探索“委托管理”制度、“联盟校”制度、“对口支援”制度,结合实际通过多种途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薄弱校办学水平。面对越减越重的学业负担,他们及时抓住“牛鼻子”,稳妥推进“学业绿色评价体系”。面对错综复杂的择校纠结,他们智慧回应百姓诉求,创建“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让群众子女就近入学。面对现状,我市正在实施的义务教育“对口扶持校”“捆绑发展制度”“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每年一度的教育质量督促评估等,与上海教育的多项政策不谋而合。
3.学习上海教育全面育人、内涵发展的敬业精神
我们考察的几所学校各具特色,但核心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不同学段的学校都从实际出发,把课程改革作为优质均衡发展的引擎,把学校作为改革的策源地,把课程研究和学生主体摆在改革的核心位置,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日常变化,以鲜明特色的办学造就富有个性的学生,在专业成长中提升教师的价值,在内涵发展中提升学校实力与品牌价值。相比而言,我市个别学校仍侧重于注重学生学业成绩、个别地方评估学校仍以学业成绩为主的做法亟须纠正。教育部门和学校校长、教师必须真正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合理引导,张扬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之才。
4.学习上海教育系统校长群体的专业素养和管理经验
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专业素养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品牌价值。此行参观的上海六所中小学校校长的专业素养令人叹服,他们共同具有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炽热如火的教育情怀、开放多元的办学视野、深度挖潜的研究能力、高度的敬业精神与管理能力。特别是外国语学校林敏校长集中外教育之长,整合核心课程,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组织能力培养等方面独具特色。该校的选修课程达300余种,社团29个,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选修课和社团活动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践,真正做到了重视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价值,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价值,使教育成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上海的校长们因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不为经济发愁,学校的场馆建设与设施设备增添,全由上级部门安排,学校的招生也全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校长的职责是全心全意抓管理、抓质量、抓特色、抓品牌。可喜的是,我们全市如上所述的校长正越来越多,校长的整体素质在市、县教育部门的努力下,在校长自身的追求过程中越来越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教育综合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教育人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身优势,我们的教育必然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