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讲,计算能力是其数学能力最直观的体现,计算能力不佳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计算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有意识的采取改善对策,以帮助其不断增强计算能力。本文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差的表现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表现;对策
1.前言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及日常作业中。小学教育的一大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计算能力,进而提高其计算准度,但由于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差的表现认识不足或者采取的改善方法不当,目前小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与要求的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2.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差的表现及成因
2.1表现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计算能力不佳的表现主要包括两种:一、数学考试时计算结果准度低。考试试卷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反映,通过试卷分析,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数学考试中,考查学生计算水平的题目包括口算题、计算题等,这部分题目的特点是简单但是容易出错,拿到满分的学生通常寥寥无几,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出现一些错误,但出错原因并非是“不会做”,更多还是与计算能力有关。二、数学作业中频繁犯错。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贯穿数学学习全程,因而,数学作业实际上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体现,而作业中频繁出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增强。在数学作业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包括把减法当作加法计算、结果不准等。
2.2成因
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成因十分复杂,涉及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教法因素。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算法讲解和练习上,对于算法生成则经常是一笔带过。此种教法存在两项弊端,其一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程度有限,很难灵活运用;其二为大量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不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另外,还有的教师认为多教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灵活解题,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就一道题给出多种算法。这样的教法忽略了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的事实,使得学生面对题目时不知道该使用何种算法。二、学生因素。小学生身心都处于发育之中,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感知能力,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小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的情况,比如将12看做21。除了感知错误之外,小学生身上还经常表现出记忆能力不佳、思维方法较为稳定、计算习惯差等问题,限制了计算能力的增强。三、心理因素。计算器、手机已经成了当代人进行计算的基本工具,既便捷又准确。这样的情况给小学生心理产生了误导,使其错误的认为“人工计算已经不那么必要”。受到此种心理的驱使,学生在计算和练习中往往并不积极。
3.增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相关对策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据很大比例,因而,增强计算能力可以说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关于计算能力的培养与增强策略,广大教师和相关学者已经做了不少的探索、研究,本文结合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成因,尝试提出了一些笔者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3.1优化教法,使学生对计算充满热情
计算可以看作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其中的乐趣需要深入了解方能体会。小学生对于计算兴趣不高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没有感受到计算带来的乐趣。对于这个问题,建议教师从优化教法入手,使学生对计算充满热情。具体做法为: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比如,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可用的故事,教师在引出新知识的时候,可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提升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期待度。这样做可以将学生对故事的热情延伸到教学过程中,有助于理论教学枯燥感的消除。二、借助各种游戏,增强数学题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是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教法,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引入恰当的游戏,来保持学生对计算练习的热情。三、恰当引用网络资源,使数学题更加生动。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高,所以,他们往往很难想象数学题目描述的情境,这一点对其计算产生了阻碍,增大了出错几率。为了减轻感知能力及想象能力对学生计算能力的限制,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引用网络资源,利用视觉体验,来代替想象。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对于《加减混合》这部分,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生动演示,比如,池塘里原来有5只小鸭子,后来又来了4只,之后有2只上岸了,那么,现在池塘里还有几只小鸭子?这样做能够使学生直观感受加、减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内涵,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用法。
3.2改善数学教学,注重计算能力的强化
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增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具体做法上,建议教师把控好教学过程,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行措施包括以下几项。
一、注重知识生成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算理。算理是算法的基础,所以,算理讲解的重要性实际上并不亚于算法讲解。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算理的实质就是使学生利用规律进行计算,有助于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这一课为例,教师可先提问:10加2等于几?10加6呢?10加7呢?待学生准确回答之后,教师可继续发问:为什么同学们可以这么快就得出正确答案呢?这样就可以引出一个规律,即10加几的结果就是十几。在此基础上,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练习:7+2+3=?8+7+2=?4+9+6=?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算法最省时。经过比较就会有学生发现,上面的题目中,若先计算7+3、8+2、4+6就会比较省时,这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先凑成10,之后再加最后一个数,很快即可得出结果。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生成有个直观的感受,还可以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有助于提高计算准度。
二、有意识的优化算法。数学题往往有很多种计算方法,而算法优化指的其实就是鼓励多样化,是一种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法,也是满足小学生个性需要的有效方式。在算法优化中,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需要,并发挥好引导与鼓励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算法体验,选择最适合自身需要的方法。考虑到小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建议教师在上述过程中注意营造情境,为算法优化提供动力。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计算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数手指等方式。但这一方法仅适用于10以内的加减法,若超出这个范围,计算时就会很容易出错。以小学数学中《2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为例,为了使学生接受更加简便的凑十法,教师可尝试通过以下办法来使学生感受凑十法的优势:一个能够放10瓶水的箱子,内部已经放了6瓶,外面放了7瓶,请问这里一共有几瓶水?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上来,使其将箱子放满。这样一来,只需看一下箱子外还剩下几瓶,即可知道一共有十几瓶水。这种凑十法的计算速度显然要快于数手指,结果也更加准确,所以,只要教师多组织几次类似的练习,学生很容易就会接受此种算法,算法优化的目的也就顺利达成了。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计算习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但却经常被忽略的一项任务。计算习惯通过对细节的影响,决定着计算的效率。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位对计算法则烂熟于心且能够灵活运用算法的学生,考试成绩却并不理想,计算结果出错更是常态。此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计算习惯不佳有关系,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急躁,在看到数学题的时候不假思索,直接开始计算,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的看清楚题目要求。所以,即使计算过程正确无误,其得出的答案与题目也是不相符的。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对学生书写、审题、检查实行严格要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出错的几率。
4.结语
总体来讲,小学生计算能力差与教师采用的教法、学生自身均有关系,主要体现在考试时计算准度低、作业中频繁出错两个方面。鉴于计算能力对学生成绩、综合素质均有不小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强化此项能力。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提出了优化教法、改善教学两大对策,并以教材中具体的内容为例作了阐述,希望所述内容能够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冯振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J].陕西教育:教育,2015(05):50-50
[2]朱晓虎.多管齐下 培养低段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11X):36-36
[3]易胜.小议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5(01):89-89
[4]孙松林.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俪人:教师,2015(24):25-25
[5]孙佳奇.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应关注两点[J].辽宁教育,2015(08):86-86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强化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为FJJK1
4-274)的阶段研究成果。)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表现;对策
1.前言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构成部分,其影响直接体现在考试成绩及日常作业中。小学教育的一大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计算能力,进而提高其计算准度,但由于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差的表现认识不足或者采取的改善方法不当,目前小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与要求的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2.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差的表现及成因
2.1表现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计算能力不佳的表现主要包括两种:一、数学考试时计算结果准度低。考试试卷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反映,通过试卷分析,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数学考试中,考查学生计算水平的题目包括口算题、计算题等,这部分题目的特点是简单但是容易出错,拿到满分的学生通常寥寥无几,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出现一些错误,但出错原因并非是“不会做”,更多还是与计算能力有关。二、数学作业中频繁犯错。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贯穿数学学习全程,因而,数学作业实际上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体现,而作业中频繁出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增强。在数学作业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包括把减法当作加法计算、结果不准等。
2.2成因
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成因十分复杂,涉及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教法因素。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算法讲解和练习上,对于算法生成则经常是一笔带过。此种教法存在两项弊端,其一为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程度有限,很难灵活运用;其二为大量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不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另外,还有的教师认为多教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灵活解题,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就一道题给出多种算法。这样的教法忽略了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的事实,使得学生面对题目时不知道该使用何种算法。二、学生因素。小学生身心都处于发育之中,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感知能力,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小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的情况,比如将12看做21。除了感知错误之外,小学生身上还经常表现出记忆能力不佳、思维方法较为稳定、计算习惯差等问题,限制了计算能力的增强。三、心理因素。计算器、手机已经成了当代人进行计算的基本工具,既便捷又准确。这样的情况给小学生心理产生了误导,使其错误的认为“人工计算已经不那么必要”。受到此种心理的驱使,学生在计算和练习中往往并不积极。
3.增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相关对策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据很大比例,因而,增强计算能力可以说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最有效办法之一。关于计算能力的培养与增强策略,广大教师和相关学者已经做了不少的探索、研究,本文结合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成因,尝试提出了一些笔者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3.1优化教法,使学生对计算充满热情
计算可以看作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其中的乐趣需要深入了解方能体会。小学生对于计算兴趣不高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没有感受到计算带来的乐趣。对于这个问题,建议教师从优化教法入手,使学生对计算充满热情。具体做法为: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比如,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可用的故事,教师在引出新知识的时候,可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提升学生对当堂课内容的期待度。这样做可以将学生对故事的热情延伸到教学过程中,有助于理论教学枯燥感的消除。二、借助各种游戏,增强数学题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是近年来广受好评的教法,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引入恰当的游戏,来保持学生对计算练习的热情。三、恰当引用网络资源,使数学题更加生动。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高,所以,他们往往很难想象数学题目描述的情境,这一点对其计算产生了阻碍,增大了出错几率。为了减轻感知能力及想象能力对学生计算能力的限制,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引用网络资源,利用视觉体验,来代替想象。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为例,对于《加减混合》这部分,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生动演示,比如,池塘里原来有5只小鸭子,后来又来了4只,之后有2只上岸了,那么,现在池塘里还有几只小鸭子?这样做能够使学生直观感受加、减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内涵,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用法。
3.2改善数学教学,注重计算能力的强化
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增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具体做法上,建议教师把控好教学过程,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行措施包括以下几项。
一、注重知识生成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算理。算理是算法的基础,所以,算理讲解的重要性实际上并不亚于算法讲解。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算理的实质就是使学生利用规律进行计算,有助于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这一课为例,教师可先提问:10加2等于几?10加6呢?10加7呢?待学生准确回答之后,教师可继续发问:为什么同学们可以这么快就得出正确答案呢?这样就可以引出一个规律,即10加几的结果就是十几。在此基础上,教师即可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练习:7+2+3=?8+7+2=?4+9+6=?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的算法最省时。经过比较就会有学生发现,上面的题目中,若先计算7+3、8+2、4+6就会比较省时,这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先凑成10,之后再加最后一个数,很快即可得出结果。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生成有个直观的感受,还可以达到简化计算的目的,有助于提高计算准度。
二、有意识的优化算法。数学题往往有很多种计算方法,而算法优化指的其实就是鼓励多样化,是一种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法,也是满足小学生个性需要的有效方式。在算法优化中,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需要,并发挥好引导与鼓励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算法体验,选择最适合自身需要的方法。考虑到小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建议教师在上述过程中注意营造情境,为算法优化提供动力。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计算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数手指等方式。但这一方法仅适用于10以内的加减法,若超出这个范围,计算时就会很容易出错。以小学数学中《2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为例,为了使学生接受更加简便的凑十法,教师可尝试通过以下办法来使学生感受凑十法的优势:一个能够放10瓶水的箱子,内部已经放了6瓶,外面放了7瓶,请问这里一共有几瓶水?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请一位学生上来,使其将箱子放满。这样一来,只需看一下箱子外还剩下几瓶,即可知道一共有十几瓶水。这种凑十法的计算速度显然要快于数手指,结果也更加准确,所以,只要教师多组织几次类似的练习,学生很容易就会接受此种算法,算法优化的目的也就顺利达成了。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计算习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但却经常被忽略的一项任务。计算习惯通过对细节的影响,决定着计算的效率。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位对计算法则烂熟于心且能够灵活运用算法的学生,考试成绩却并不理想,计算结果出错更是常态。此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计算习惯不佳有关系,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急躁,在看到数学题的时候不假思索,直接开始计算,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的看清楚题目要求。所以,即使计算过程正确无误,其得出的答案与题目也是不相符的。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对学生书写、审题、检查实行严格要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出错的几率。
4.结语
总体来讲,小学生计算能力差与教师采用的教法、学生自身均有关系,主要体现在考试时计算准度低、作业中频繁出错两个方面。鉴于计算能力对学生成绩、综合素质均有不小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强化此项能力。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提出了优化教法、改善教学两大对策,并以教材中具体的内容为例作了阐述,希望所述内容能够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冯振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J].陕西教育:教育,2015(05):50-50
[2]朱晓虎.多管齐下 培养低段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5(11X):36-36
[3]易胜.小议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5(01):89-89
[4]孙松林.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俪人:教师,2015(24):25-25
[5]孙佳奇.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应关注两点[J].辽宁教育,2015(08):86-86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强化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编号为FJJK1
4-274)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