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制造与古代政权的嬗代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sh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舆论是公众对共同关心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舆论表达了人心的向背,它是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对社会具有调节失衡的作用。舆论的载体或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古代民谣、清议、谏、公论、檄文、揭等,实质上,就是一个“言路”问题。长久以来,舆论被认为是政治变化的先兆和晴雨表,可预测社会动荡、政权的更迭……下面就社会舆论
  在我国古代历朝兴废的更替中,表现的催生作用做一些浅析。
  
  先秦两汉时期:疾风暴雨般的舆论
  
  秦汉之际的舆情表达。秦王朝建立起了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在百废待举、人心未稳的历史时刻,秦始皇没有以惠政来恢复经济,安抚人心,社会上出现了诸如“东南有天子气”等传言。在反秦战争中,陈胜、吴广制造了“篝火孤鸣”之类的异象,刘邦起兵时用“书帛射城上”,宣告“天下苦秦久矣”!刘邦宣布“约法三章”,很得人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项羽入咸阳,“屠烧咸阳秦宫室”令“秦人大失望”。于是陷入“四面楚歌”。
  两汉之交的舆论准备。西汉后期,借灾异言政事之风颇为盛行。在民间,元成之际的童谣“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暗示着汉家国运在劫难逃。刘秀称帝前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舆论准备。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谶语,“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客观上为刘秀起事并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魏晋南北朝的舆论造势
  
  魏晋南北朝是社会大动荡、大变乱时期,民心思定,反对暴力与强权。这一时期的民谣和舆论都渗透着“白骨露天野,千里无鸡鸣”的萧瑟,流传着“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童谣,揭露了董卓胡作非为,天怨人怒。于是社会舆情也处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风云飘摇中,各地政权也如走马灯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直到隋文帝统一天下。
  隋唐之末的民谣鼎沸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昏君,这时的民谣也就非常多。“一张纸,两张纸,容量小儿做天子。”讽刺炀帝谋反,落得身败名裂。“柳条折尽花飞尽”,隐喻当时民财穷窘,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又暗指炀帝众叛亲离,行将土崩瓦解的政治统治。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兵逼洛阳,讨炀帝檄文中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渡,流恶难尽”,做足了舆论准备。
  
  五代宋元之交的舆论宣传
  
  唐末之后的五代十国,由于长期处于藩镇割据状态,黑暗的统治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他们被迫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到了北宋末年,当时民谣流传着:“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方腊起义、宋江起义风起云涌,他们打着“替天行道”的口号,沉重打击了北宋政权。
  
  元末明初的舆情高涨
  
  到了元朝末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童谣反映了元代末年日薄西山、险象环生的政治局面,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农民起义发展的情形。农民起义军宣传“明王出世”和“弥勒佛下生”,他们“倡言天下乱”,农民起义使摇摇欲坠的元帝国终于在战火中灭亡。朱元璋为消灭各种势力,采纳牛升为其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并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帜,建立大明王朝。大明王朝建立初期,发表了北伐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分化瓦解了蒙古、色目各族上层贵族,为稳固明朝江山起到了良好的舆论作用。
  
  明末清初的民间舆论造势
  
  舆论的功能是自在的,而引导舆论则是自为的。明后期,万历三十二年,“民不聊生,大乱将作。”在《凤阳花鼓》民谣中,就有“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反映了农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明清之际农民起义频发,民谣反映了民心向背。“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清军入关,严明军纪,争取向附。在入关檄文中:“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惟闯贼。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大清皇太极通过“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此地人民语音与我国同”等统一政权,实现了大清政权一统天下。
  
  晚清的舆论争鸣
  
  清后期,“公家之丰,置若罔闻,而兮树党援,飞诬排陷”。流传着“三年清政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内忧外患,使清朝走了下坡路。白莲教宣称“劫运”已满,弥勒佛即将出世。李文成和林清领导的天理教根据“八月中秋,中秋八月,黄花遍地开放”的天书内容,决定中秋节起事。当时有“女的红灯照,男的义和拳,赶出赶不散,提也提不完”的民谣,表达了群众情绪的自然流露。道光年间,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了“不惟天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使清朝政府国库空虚,经济、政治陷入崩溃的境地。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曾提出过“变法自强”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但最终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告终。此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断壮大,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国民政权”的口号,创立了一系列的“民报”、“民呼”、“民吁”等报刊,进行舆论引导和宣传。
  从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来看,往往是顺应舆论,制造舆论,以期赢得广泛的社会与民众的支持,而仅仅依靠强制手段,文字狱、言禁、报禁来打击舆论,这样不仅不会从根本上消灭舆论,反而会遭受舆论的反驳,由道义上的被谴责变为武力上的被打击。由此可见,社会舆论虽然不是历史演进的根本力量,也不能视为政权嬗代的决定因素,但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的确承担着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尹韻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3.王醒:《中国古代传播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方汉奇:《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为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山西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记者)
  编校:郑 艳
其他文献
中职教育是我国基础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中职体育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决定中职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深入分析了当前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阐述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内在
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河南日报的系列报道《走近卢氏县委土坯房》荣获一等奖。在求富、创富成为时代主流,股市、楼市、汽车、奢侈品充斥人间的时代,报道深山腹地卢氏
如何让新闻更有吸引力?如何让新闻更好看更耐看呢?    采访到位 新闻增色    新闻永远在路上,新闻永远在第一线。作为记者一定要在新闻发生时就在第一现场,或者新闻发生前就已经在现场。这个要求对社会新闻的记者来说,现在执行得还可以,但是对财经新闻、时政新闻的记者来说,执行就差很多。可能是迫于交稿压力,或者是挣分需要,如今很多记者爱坐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简单采访一下,就开始写稿,或者干脆叫通讯员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变化阶段,对外界环境敏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我国的教育模式一向是重视知识的教育却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
基于学生学的校本课程建设是依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以德为帅,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对国家课程进行更符合学校、学生特点的再加工、再创造;是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开始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改革发展的,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的培养也
校园文化,即以学生为活动核心,以校园为活动场所,以文化活动为主要途径、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点,包括院校领导、教职员工在内的一种集体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大政方针中处处折射民生亮点,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从三个方面回顾
2008年6月29日上午10时,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该省镇坪县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是一个用老虎画拍摄的假虎照,涉嫌诈骗犯罪的周正龙已被公安机关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陕西省林业厅和镇坪县13名官员受到处理。至此,争论了8个多月的“华南虎照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一出“正龙拍虎”的闹剧也临近剧终。然而,一条“华南虎照”的假新闻,留给人们的却不止这些。  一篇假新闻将会对社会、对
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合理的教育方式、教育途径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法治理念上升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实现其双重信仰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