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活动,儿童是世界的新主人,他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因此,他们会主动地探究原因,追求答案。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究过程。
关键词:探究;科学;自主学习
随着幼教的改革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而并非只是成人教学的结果。他们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往往正是幼儿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习。 因此,我们觉得引导幼儿“会学”要比引导幼儿“学会”更重要。
那么如何来引导幼儿“会学”呢?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而探究又是和科学联系在一起,形影不离的。于是,我们尝试着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何为探究学习的能力?它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主题,自主发现、自主创新,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可见,培养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适用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它将《纲要》的精神“以幼儿发展为本”真正落到了实处。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后,我觉得在科学教育中影响幼儿自主探究的因素有以下四个:
好奇心是自主探究科学的前提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当孩子们觉得好奇时就会产生去探究的愿望,主动的去寻找答案,也许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幼稚的,或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或是非常深奥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成功的发现,都会有深刻的记忆,比教师教授多遍的效果要好的多。我们要支持他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接纳孩子不同的意见和发现,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老师就要依靠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继续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让他们逐步学会主动探究寻找科学,成为科学的主人。
例如,在一次认识蚂蚁的科学活动中,当我拿出小蚂蚁时,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它怎么那么小?”“它的身上有几个脚呀?”……这时,我并不急于打断他们,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相互讨论,找到答案。
环境材料是自主探究科学的核心
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离不开环境与材料,因为他们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需要在摆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寻求答案。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幼儿期是较弱的,所以有意义的环境材料是幼儿探究科学的核心要素。
何为有意义的环境材料呢?首先,环境材料要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还要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环境材料首先要能引起幼儿产生摸一摸、玩一玩的愿望,当他们产生兴趣后就会寻找根源。所以环境材料又必须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光有教育价值没有趣味性,只重趣味性缺乏教育价值的环境材料都是无意义的。其次,环境材料要有可操作性。有些教师在创设环境、材料时只以美观为主,忽略了幼儿可操作性,甚至不许幼儿去动,生怕孩子弄坏了。如:围绕春天的主题,如果光用纸等材料进行墙面布置是不能满足幼儿的,因为那些往往都是只看不能动的。如果在自然角种植些代表性的植物(马兰、荠菜、蒲公英等)让幼儿管理;将柳条、迎春花做成各种造型,供欣赏玩弄;提供青蛙生长过程的卡片,让幼儿排序等等。幼儿在看、摸、玩的过程中,真正与环境、材料融为一体,体现出环境、材料的可操作性。
生活是自主探究科学的重要内容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
学探究的对象。”作为教师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科学内容,从生活中学科学,培养幼儿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
如一次游戏课前,我拿出原来的橡皮泥准备和孩子们一起玩橡皮泥。拿出来才发现以前的橡皮泥都干了,捏也捏不软,于是拿起来就要扔,可是孩子制止了我。“老师,我要那块橡皮泥。”“太干,捏不软了,不好玩了!”“放点水泡一泡不就好了吗?”孩子一副不想放弃的表情。我就装作一副不相信的样子说:“哦?你确定你能把橡皮泥变软吗?如果你能把它变软我就送给你。”周围的孩子也都说“我也试试。”孩子们都已经跃跃欲试了,于是我就把硬的橡皮泥给了孩子,让他们想办法变软,我给他们提供材料,孩子们很兴奋地做起了实验,有的用水泡,有的放到洗手间里……过了两天,一个孩子拿着自己泡的橡皮泥高兴的告诉我,他的橡皮泥软了!接着很多孩子都去拿了自己的橡皮泥,发现用的方法不一样变化就不一样。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验和结果,找到了能让硬的橡皮泥变软的最好的办法!同样我也没有食言,把他们变软的橡皮泥送给了他们,以作为肯动脑筋的奖励!这以后,我再也没有扔过橡皮泥,因为只要橡皮泥干了,我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把它泡一泡,继续用,对玩橡皮泥的兴趣也增加了很多,也省了很多玩具经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实现了孩子对科学主动探究的愿望!
教师是自主探究科学的关键。
在幼儿园,教师是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策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创造自然轻松的学习气氛,才能让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来。我觉得“四少四多”的策略是非常实用的。
“少一些告诉多一些倾听。”
倾听意味着接纳,在组织儿童的教学活动时,要对孩子的问题、评论、快乐和惊叹及时作出反应。因此,不要总是由教师告诉孩子下面将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要多用征询的口气了解他们的想法,想要学习的问题,要顺着孩子的好奇心去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更主动的探究科学的秘密。
“少一些概念多一些体验。”
不要指望孩子们一听就记住,一看就明白,一讲就理解。帮助他们理解科学概念,要尽可能多让他们去体验。因为儿童理解一个概念不是依靠教师的说教,而是对这一概念的重新发明时的经历。那些与环境融合的亲身体验,会比间接的事实让儿童有更深的感悟,而且这样的感悟让他们终身难忘。
“少一些责备多一些鼓励。”
不要笑话孩子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幼稚,也不要为孩子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而焦虑,更不要在他们“瞎忙”得起劲时,泼上一瓢冷水。我们不要忘记:这是孩子在学习科学。所有的责备都无助于孩子科学思想的启蒙,他们需要的是一位快乐、充满热情、能从你那得到鼓励的大伙伴。
“少一些教导多一些分享。”
在儿童探究科学的过程中,除了帮助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经验外,最重要的是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传达给孩子,同时从他们那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果我们能在与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把自己对地球的深爱和对科学的尊敬与孩子们真实地交流,孩子们也会开启他们纯真的心灵去关爱周围的一切,这样,你也能分享到他们的思想与感情。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科学与数学教育》
2、《幼儿教育》
关键词:探究;科学;自主学习
随着幼教的改革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而并非只是成人教学的结果。他们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往往正是幼儿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习。 因此,我们觉得引导幼儿“会学”要比引导幼儿“学会”更重要。
那么如何来引导幼儿“会学”呢?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而探究又是和科学联系在一起,形影不离的。于是,我们尝试着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何为探究学习的能力?它是指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或主题,自主发现、自主创新,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可见,培养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适用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它将《纲要》的精神“以幼儿发展为本”真正落到了实处。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后,我觉得在科学教育中影响幼儿自主探究的因素有以下四个:
好奇心是自主探究科学的前提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当孩子们觉得好奇时就会产生去探究的愿望,主动的去寻找答案,也许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幼稚的,或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或是非常深奥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成功的发现,都会有深刻的记忆,比教师教授多遍的效果要好的多。我们要支持他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接纳孩子不同的意见和发现,当他们遇到问题时,老师就要依靠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继续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让他们逐步学会主动探究寻找科学,成为科学的主人。
例如,在一次认识蚂蚁的科学活动中,当我拿出小蚂蚁时,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它怎么那么小?”“它的身上有几个脚呀?”……这时,我并不急于打断他们,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相互讨论,找到答案。
环境材料是自主探究科学的核心
幼儿在找科学的过程中离不开环境与材料,因为他们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需要在摆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寻求答案。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幼儿期是较弱的,所以有意义的环境材料是幼儿探究科学的核心要素。
何为有意义的环境材料呢?首先,环境材料要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还要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环境材料首先要能引起幼儿产生摸一摸、玩一玩的愿望,当他们产生兴趣后就会寻找根源。所以环境材料又必须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光有教育价值没有趣味性,只重趣味性缺乏教育价值的环境材料都是无意义的。其次,环境材料要有可操作性。有些教师在创设环境、材料时只以美观为主,忽略了幼儿可操作性,甚至不许幼儿去动,生怕孩子弄坏了。如:围绕春天的主题,如果光用纸等材料进行墙面布置是不能满足幼儿的,因为那些往往都是只看不能动的。如果在自然角种植些代表性的植物(马兰、荠菜、蒲公英等)让幼儿管理;将柳条、迎春花做成各种造型,供欣赏玩弄;提供青蛙生长过程的卡片,让幼儿排序等等。幼儿在看、摸、玩的过程中,真正与环境、材料融为一体,体现出环境、材料的可操作性。
生活是自主探究科学的重要内容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
学探究的对象。”作为教师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周围生活中的科学内容,从生活中学科学,培养幼儿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
如一次游戏课前,我拿出原来的橡皮泥准备和孩子们一起玩橡皮泥。拿出来才发现以前的橡皮泥都干了,捏也捏不软,于是拿起来就要扔,可是孩子制止了我。“老师,我要那块橡皮泥。”“太干,捏不软了,不好玩了!”“放点水泡一泡不就好了吗?”孩子一副不想放弃的表情。我就装作一副不相信的样子说:“哦?你确定你能把橡皮泥变软吗?如果你能把它变软我就送给你。”周围的孩子也都说“我也试试。”孩子们都已经跃跃欲试了,于是我就把硬的橡皮泥给了孩子,让他们想办法变软,我给他们提供材料,孩子们很兴奋地做起了实验,有的用水泡,有的放到洗手间里……过了两天,一个孩子拿着自己泡的橡皮泥高兴的告诉我,他的橡皮泥软了!接着很多孩子都去拿了自己的橡皮泥,发现用的方法不一样变化就不一样。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验和结果,找到了能让硬的橡皮泥变软的最好的办法!同样我也没有食言,把他们变软的橡皮泥送给了他们,以作为肯动脑筋的奖励!这以后,我再也没有扔过橡皮泥,因为只要橡皮泥干了,我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把它泡一泡,继续用,对玩橡皮泥的兴趣也增加了很多,也省了很多玩具经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实现了孩子对科学主动探究的愿望!
教师是自主探究科学的关键。
在幼儿园,教师是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指导策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创造自然轻松的学习气氛,才能让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来。我觉得“四少四多”的策略是非常实用的。
“少一些告诉多一些倾听。”
倾听意味着接纳,在组织儿童的教学活动时,要对孩子的问题、评论、快乐和惊叹及时作出反应。因此,不要总是由教师告诉孩子下面将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要多用征询的口气了解他们的想法,想要学习的问题,要顺着孩子的好奇心去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更主动的探究科学的秘密。
“少一些概念多一些体验。”
不要指望孩子们一听就记住,一看就明白,一讲就理解。帮助他们理解科学概念,要尽可能多让他们去体验。因为儿童理解一个概念不是依靠教师的说教,而是对这一概念的重新发明时的经历。那些与环境融合的亲身体验,会比间接的事实让儿童有更深的感悟,而且这样的感悟让他们终身难忘。
“少一些责备多一些鼓励。”
不要笑话孩子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幼稚,也不要为孩子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而焦虑,更不要在他们“瞎忙”得起劲时,泼上一瓢冷水。我们不要忘记:这是孩子在学习科学。所有的责备都无助于孩子科学思想的启蒙,他们需要的是一位快乐、充满热情、能从你那得到鼓励的大伙伴。
“少一些教导多一些分享。”
在儿童探究科学的过程中,除了帮助他们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经验外,最重要的是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传达给孩子,同时从他们那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果我们能在与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把自己对地球的深爱和对科学的尊敬与孩子们真实地交流,孩子们也会开启他们纯真的心灵去关爱周围的一切,这样,你也能分享到他们的思想与感情。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科学与数学教育》
2、《幼儿教育》